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80:東岳琉璃——陽縣縣潤城鎮東岳廟
日期:2016/12/14 22:13:00   編輯:古代建築史●20米長的完整大梁是什麼樹?●石雕雲龍御道為何藏身不見?●廟裡琉璃與故宮的一樣耀眼?
陽城縣潤城鎮自古就有“小江南”之美譽,200多座廟宇,無論是從建築風格,還是人文環境,不僅是精神的寄托,更是宗教、文化、藝術的結晶。
從明萬歷二年起,潤城村就形成了以東岳廟居中、三門街為軸、十二坊分列左右、東西南北四口的城鎮格局。在璀璨的沁河流域文化中,東岳廟位居最具號召力的靈魂地位。其殿頂上使用的色彩鮮艷的琉璃瓦脊,雕刻精美的石雕欄桿、石雕雲龍御道,再加巧奪天工的八角亭木質藻井,是中國古代首屈一指的建築精品。
全國現存東岳廟25座,其中6座在山西,潤城東岳廟是沁河流域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道教廟宇之一。2006年,潤城東岳廟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廟”隱身幼兒園
5月9日,記者驅車沿晉陽高速向西行駛,30分鐘後,由潤城收費站駛下高速,到了潤城鎮潤城村。
潤城鎮距陽城縣城7公裡,為古陽城四大鎮之一。明末到民國時期,潤城度過最為繁華的三百年。明清兩代,最為繁華的商路交匯處都要從潤城經過,它是當地首屈一指的文化、商貿重鎮。
東岳廟坐落在鎮上的古商業街——三門街的中心位置。當年繁華景象猶存,三門街至今商鋪林立,熱鬧異常。
由丁字路口往東拐去,路北有座大院,兩旁分立上世紀五十年代蘇式風格的二層樓房,上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漢白玉石碑立於院中。石碑正背後,有座月亮門洞,門洞有鐵門,裡面是潤城村幼兒園,東岳廟就在其內。
恰巧上課時間,幼兒園的月亮門鎖著。聽到有人叫門,傳達室的老人出來。問明情況後,老人打開門。老人名叫韓華祥,今年65歲,寒暄過後,得知老人身兼兩職:不僅負責幼兒園傳達室,更重要的是還負責守護東岳廟,至今已有五六個年頭。
東岳廟是華北農村常見的廟宇,供奉著道教諸神中管著人間富貴與生死的東岳大帝。東岳大帝不僅執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獄,還掌管著人間的福祿厚薄,輪回轉世,關系著眾生陰陽兩界的“幸福”。百姓修建廟宇,祭祀這位神通廣大的神仙自在情理。
提起東岳廟,當地人總是稱之為“大廟”,可眼前的東岳廟卻讓人感覺與“大”無關。“東岳廟原來是很大的三進院。”韓華祥說,早先的東岳廟占地3600平方米,三進三門,頭道山門、過殿、舞樓及二道山門、獻殿、正殿、後宮及耳殿、配殿、東西跨院、廊庑等建築,沿中軸線由南至北順序排列,整個廟內共有殿宇房捨近百間。眼前的東岳廟規模顯然今不如昔,目前僅存獻殿、正殿和後宮三座建築,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
藻井構造獨特
“正殿建於大金之前,系重修也。”從正殿牆檐下的一通明萬歷二十一年 (1593年) 《重修東岳廟記》碑文推測,東岳廟最晚也始建於宋代。
獻殿建在一座高約0.5米的基座上。基座的用料與在其他廟宇使用的砂石巖質不同,為當地少見的青石質。台基周圍有望柱欄板,欄板上飾有凸起的花卉圖案。
四柱單間呈正方形的獻殿,是祭祀時擺放供桌貢品之處。頂部為十字形歇山頂,而產生了八個檐角,於是當地人有稱之為八角亭。
獻殿與正殿天齊殿靠得很近,以至於獻殿的出檐與正殿的檐柱都快挨到一處。
從石柱無明顯的收分和側腳來看,獻殿為明代所建。果然,在獻殿右側的一根柱頭上,記者找到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題記。
獻殿的藻井技藝可謂巧奪天工,構造獨特。“獻殿所用斗拱皆為五彩琴面雙下昂。除轉角斗拱外,每面還置放著三攢補間斗拱,建築的屋頂結構全靠大角梁和相關斗拱與高高的木枋支撐。”在分析獻殿的斗拱結構時,晉城市古建專家張廣善認為:“在獻殿的每個角上都加有抹角梁,其梁頭放置在兩側的補間斗拱後部的第一翹上。兩側的補間斗拱僅出一向外撇的嘴昂,由此形成的後尾正好把廳內的空間分成了八等份,為獻殿空間藻井的制作創造了條件,於是建造者在補間斗拱的尾部加裝了個垂蓮柱,並以三翹一耍頭斗拱為連接件,建造了一個穹廬形拱頂式的八角形藻井,可說是別具匠心。”
一般來講,明清時期的建築斗拱主要是做裝飾。張廣善說:“東岳廟獻殿的斗拱則不同,前檐強調了裝飾,後尾卻更多地體現了它的功能性,具有托舉抹角梁、分隔空間、支撐藻井的諸多作用。”
石雕活靈活現
東岳廟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是正殿和後殿。後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當地人稱其為“後宮”。
正殿是東岳廟中歷史最悠久的建築,坐落在比獻殿台基高1米的台基之上,是一座明三暗五的懸山式建築。正殿前檐被分為三間,所用四根抹角石檐柱皆有明顯的收分,其下有柱礎。張廣善認為,這些構建應當為宋金遺物。
正殿的台基為須彌式,高出獻殿約1米,是金泰和八年(1208年)時重修之物。在其正面的束腰部分,有橋梁、人物、龍雲、花卉等圖案。另在束腰的間柱上,各雕有一侏儒力士,造型生動,制作精美。
“見過這麼長的大梁嗎?”韓華祥指著正殿檐梁說,“20多米長的大梁,是完整的一根。”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記者抬頭仰望,用四根石柱支撐的檐廊大梁渾然一體,中間沒有接縫。鑲嵌在正殿東側的一通明萬歷年間的牆碑上明確記載:“白巷裡鄉宦湖廣布政司左恭政、白巷裡鄉宦大理寺右寺副楊枝,施大白楊樹一根,粗八尺長六丈。”
“白巷裡是明代潤城靠冶煉發財的商人的聚集地,就是現在的北留鎮海會寺一帶。”韓華祥說。
正殿束腰欄板的柱頭上,雕有象、獅等八個瑞獸,與環繞獻殿望柱欄板上的六個猴、獅遙相呼應。這些動物雕像或蹲或坐,模樣乖巧。在獻殿東面,一頭獅子翹起左爪,似在撓癢,而一頭小獅在在其腹下玩耍,動態十足。在正殿的束腰欄板柱頭上,有只動物長相怪異,颌下有撮山羊胡,腦袋朝天蹲坐其上。“是狻猊。”韓華祥說,狻猊是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是能食虎豹的猛獸。
活靈活現的石雕中,為何出現了象、猴等廟宇中並不常見的動物?“古時人們熱衷於封侯入相一說。”韓華祥說,猴就是將軍,象就是丞相,“這些動物雕像表達了當時人們的美好願望,希望自己的子孫能都封侯入相。”他指著正殿西側一通明代碑文讓記者看,上面有一個家族為東岳廟捐款的記載。
據資料記載,在獻殿台基前有垂帶踏跺,為石雕雲龍御道,也被稱為雙龍戲珠石雕龍坡,可記者在獻殿前並未看到這塊雕刻。原來,為保護這座精美的藝術品,有關部門用磚砌起高約20厘米的台基,就地將其保護起來。“等到重新修繕東岳廟時,這塊寶貝就能重見天日了。”韓華祥說,“一座新的幼兒園已開始修建,9月份幼兒園就將遷往新址。”
“喬氏琉璃”歎為觀止
盡管東岳廟現存的三座建築結構精巧,造型美觀,但最終能夠吸引人眼球的亮點,卻是三座建築使用的琉璃。“你看,那種琉璃的色彩是孔雀藍。”登上幼兒園教室二樓樓梯,正殿、獻殿及後殿頂部所飾琉璃盡收眼底。韓華祥說:“現在可燒不出這樣的琉璃了,顏色比不上明代的。”“三座建築頂部,布滿了以黃綠為主、間有孔雀藍等顏色的各式琉璃構飾件,懸魚惹草、吞吻脊獸、瓦件搏風等題材,個個圖案精致,件件色澤艷麗。”提起東岳廟的琉璃制品,張廣善贊不絕口,“雖經400多年風侵雨蝕,絲毫不減當年華麗。”
為何東岳廟歷經400多年而風采不減?東岳廟所用琉璃出自何處?“新燒四明琉璃脊獸……琉璃匠喬永珠、永光、世虎、永豐、永遷……”東岳廟現存的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重修東岳廟記》碑文道出了答案。
琉璃最早發明於山西,在全國久負盛名。在歷史上山西眾多門派的琉璃匠師中,河津的呂家,太原馬莊蘇家及陽城縣後則腰的喬家最為出眾。據史料記載,明代陽城境內琉璃工藝達到鼎盛。喬家生產的琉璃,名聲之大,有“南有景德鎮,北有後則腰”之說。其燒造的琉璃,不僅當地修建殿宇中廣泛使用,且在明北京故宮、明十三陵等建築也有大量使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故宮翻修時,人們發現很多刻有“山西澤州”“陽城琉璃匠喬”字樣的琉璃瓦,經鑒定為陽城制品,足以說明喬家琉璃在全國的地位。
歷史上,喬家在陽城最早的瓷窯遺址在何處始終成謎。2008年12月24日,晉城市文物“三普”時,文物工作者在陽城縣城附近的東關村一個小山坳中,偶然發現的一塊小瓷片將此謎團揭開。這處遺址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200米,分布面積達12萬平方米,為明代時期瓷窯遺址。經數日的實地考察和驗證,普查隊員發現的可辨器型有碗、缸、瓶等,瓷片釉色有白、黑、褐、青綠、青花等,其中一片殘存的碗底上還有“大明成化年制”題款。同時,在遺址的東北方還發現了成片的瓷土礦。毫無疑問,這裡就是著名的喬氏琉璃世家在東關的遺址。
盛名之下的喬家為何卻成名於後則腰村?原來,喬家的祖先唐代由陝西西安龍橋遷至高平橋溝,經宋、元兩代,明初輾轉到達陽城,開始在縣城東關游伴溝安家。之後,為了取材方便,加之後則腰的瓷土質量更好,所以才遷至後則腰定居,專門從事黑、綠瓷器和琉璃的生產,創出名聲赫赫的喬氏琉璃。
如今,後則腰村的喬月亮、崔書林被確定為山西省琉璃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後則腰琉璃也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5歲的崔書林師從喬承先(1889年-1965年)。據說,喬承先做琉璃從來不用模具,能徒手做大件人物造型,技藝無人能比。上世紀60年代,陽城琉璃產品就出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如今,陽城產的建材陶瓷和琉璃在全國依然暢銷。
遺憾的是,喬承先的後人並無人從事琉璃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