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寧畫作
楊學寧畫作
最近,首屆“安仁博物館月”的系列活動給安仁古鎮帶來了不少人氣,其中建在劉元琥公館的素人畫廊也迎來很多游客和藝術迷。畫廊內北京劉樹勇的展覽“花亂開”和成都楊學寧的展覽“芙蓉花開”都是以花為主題,兩位藝術家在一個四合院裡隔空對展,樹蔭之中輝映成趣。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楊學寧的芙蓉花系列受到不少觀眾好評,他的個展在素人畫廊裡足足展出了一年時間,這在成都美術圈也算是一個奇跡。
昨日獲悉,楊學寧還將於今年6月在四川省郭沫若藝術院舉行一場名為“醉在三色芙蓉裡”的大型個展,他筆下那些別具風情的芙蓉花以及他對推廣“芙蓉文化”的執著理想,楊學寧無愧“中國當代芙蓉畫家第一人”這個稱號。
遺憾
藝術世界和現實
生活難見芙蓉
芙蓉花的嬌艷外表和傲霜綻放的氣節風骨,一直都是中國書畫家爭相歌頌的對象。潘天壽的《芙蓉圖條幅》、黃賓虹的《芙蓉花落》、傅抱石的《芙蓉國裡盡朝晖》、黃胄的《芙蓉花·鏡心》等都是以芙蓉花做主角,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量級作品。由於芙蓉花是成都的市花,因此四川的畫家更鐘
情於它,張大千、伍瘦梅、周掄園、吳一峰,趙蘊玉等都是畫芙蓉的高手。可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芙蓉花在中國油畫界和當代美術界仿佛缺席了,很少能看到關於芙蓉花的油畫,成都畫壇,這更是一大遺憾。
昨日,正在龍泉星光花園畫室為今年6月個展埋頭創作的楊學寧接受了華西都市報記者的采訪。楊學寧說:“將在四川省郭沫若藝術院展覽的作品都是最新創作的,相比去年我畫的芙蓉花,有了不小的變化,去年我畫的很淡雅,而今年更強調了色彩,芙蓉變得濃艷起來。”楊學寧解釋了自己畫風變化的由來,“芙蓉花花形多變,艷麗無比,顏色也是一日三變,早晨是白色、中午是粉紅、晚上是深紅。”
楊學寧說,芙蓉的花期很短,只有一天,第二天它就謝了,所以平時很難看到芙蓉花,人們也基本不會把芙蓉花插在家裡的花瓶裡。“成都號稱蓉城,但現在也沒有專門的地方欣賞它們,我發現高速路的綠化帶倒是挺多的,但誰又能為它們駐足呢?”
理想
要把芙蓉油畫打造成城市名片
著名畫家龐茂琨評價,楊學寧用油畫的顏料表現出水墨畫的浸潤感,有意地將中國傳統審美情趣與當代油畫的時代感進行相互融合與嫁接。為什麼要把芙蓉花當做繪畫主題?楊學寧解釋,不光是芙蓉花本身的美麗,它也是成都市的市花,五代的蜀王孟昶命百姓在城苑上下遍植芙蓉樹。待到來年花開時節,成都就“四十裡如錦繡”,作為“芙蓉城”的成都為什麼沒有油畫家去畫它歌頌它呢?
此外,楊學寧和芙蓉花結緣還有另一層原因,上世紀90年代,楊學寧《鮮花服飾與女
人的系列繪畫曾轟動過中國畫壇,這組繪畫以花為衣,以水為衣。之後,他再把對花的凝視放大,發現了芙蓉的美。
楊學寧說,百分之九十的成都人都知道成都的市花是芙蓉,但同樣百分之九十的成都人沒有好好欣賞過芙蓉的美,“就是因為芙蓉花的美麗期限太短暫了,對市民來說沒有形成固定的視覺形象。”
他認為,芙蓉花應該是能被當做城市名片的,就像武侯祠或杜甫草堂那樣,芙蓉花是有文化和歷史的,它和成都的淵源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解釋清楚。“整個成都市現在都在致力於文化的推廣,但卻忽略了芙蓉花,因為就是缺少了一個賞花的載體,所以我畫芙蓉也就是想提供這樣一個載體,通過繪畫引出芙蓉花和成都之間一系列故事和文化。”
(編輯: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