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商朝,即公元前11世紀,在建築方面,已有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建造了規模相當大的宮室和陵墓;營建了很多以宮室為中心的大小城市.原來簡單的木構架,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秦王朝,修建了空前規模的宮殿(如阿房宮)、陵墓、萬裡長城、水利工程等.
東漢的建築,已大量使用成組的斗拱,木構樓閣逐步增多,磚面建築也發展起來,磚券結構有了較大進步,中國古建築作為一個獨特的體系,在漢代已基本形成.
北魏時期佛教建築大量興建,出現眾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與壁畫.這是中國原有建築藝術汲取、融合外來文化而創造的輝煌成就.隋朝建起京城大興城,規模宏巨,街道整齊,超過了前代都城.唐以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而長安在隋大興城基礎上繼續營造,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遺留下來的各類古建築,其布局和造型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技術水平,雕塑和壁畫尤為精美,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建築的高峰.宋朝的城市比過去繁榮,改變了封閉式的裡坊制度,為沿街設店的方式.宮殿寺廟等藝術形象趨向於柔和絢麗.
元朝,喇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藝術逐步影響到宮、殿、寺、塔和雕塑等建築,使其呈現出若干新的趨向.
明朝由於裝磚工業的發展,除了增建長城和南北兩京,其它城市也都用磚包砌,民間建築也多用磚瓦.建築裝飾細膩,各民族的建築也有了發展.同時.皇家和私人園林,在傳統基礎上創造了一些新手法,留下了若干優秀作品.因此,明清建築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高潮.
二、古建築的特征
古建築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風格和特征,但始終存在著一種共同的特征和氣派.
(一)普遍采用木結構及其構件.如普遍采用斗拱和榫鉚連結,大屋頂、飛檐、立柱、彩畫,那鮮明的民族性特點,一見就知道這是中國古代建築.
(二)不僅有實用價值還注意美觀.如高台為了防潮,大出檐為了防雨,門窗的棂格圖案為了貼紙采光,屋頂瓦飾本身就是屋瓦的構件,而富於裝飾意味的彩畫,也塗覆油漆,以保護木材.
(三)古建築大多講究中軸線布局,
常把主體建築布置在中軸線上,主體建築又按"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原則來設置.
(四)古建築多數以高牆封閉,皇宮則更多牆垣及庭院,又一般都坐北朝南,通常以居中面南建築為尊.東西兩者次之,面北者為低.
(五)借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與烘托,取得宏偉壯麗的藝術效果.例如常用一系列狹小院落作為先導空間,同開闊舒展的主體院落相對比,烘托主體建築物,通過軸線,串聯並聯成千變萬化的建築群體.這種布局方式,使亭、台、樓、閣、榭、軒等單體建築形成一種建築的群體美.木結構建築屋頂的曲線,向上翹起的飛檐,使沉重的大屋頂顯示出向上飛動的輕快美,配以寬厚的台基,使整個建築安定踏實,收到和諧,舒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