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建築材料--筒瓦
日期:2016/12/15 0:35: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筒瓦:用於大型廟宇,宮殿,的窄瓦片,制作時為筒裝,成坯為半,經燒制成瓦。一般以粘土為材料。
戰國建築--筒瓦
戰國建築材料。戰國時期城市建設日益發達,隨之而起的是磚瓦制陶工藝的發展。這時,幾何印紋硬陶的發展,使它成為建築材料的理想選擇。幾何印紋硬陶是在戰國時期流行於東南地區的一個品種。這類陶在胎土中含氧化鋁較高,需經高溫燒制。成後胎骨堅硬,呈灰黑色。戰國時期,制造大量硬陶,並在入燒前,在胎體上模印出回紋,米字紋等。幾何紋飾,作為建築材料,同時達到裝飾效果。
這塊燕國筒瓦,瓦身鑲貼的三角形黻黼紋,交錯排列分成兩組。這類瓦可能是當時覆在宮殿牆頭上保護牆頭的“護牆瓦”。燕下都故城東西長約8公裡,南北寬約4公裡。中間有一南北縱貫的河道將其分為東西兩城。從東區出土的黻黼紋大型筒瓦看,當時燕下都的宮殿建築是非常宏偉高大的。
小青瓦承襲了三千年的建築歷史,歷經形式大小和工藝的演變,以其美觀、質樸、防雨保溫之優點,終成中國傳統建築必不可少的主材之一,古有“漢瓦”之說,猶如景德鎮之瓷器,意為蜀漢之青瓦,無論在材質、美觀及運用方面,均超過其他地區。大邑地處川西鶴鳴山,是白垩紀地質公園龍門山脈與古臨邛山脈相聯之地,盛產燒制優質瓦材的主要原材料——“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