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舊居列入南京文保單位 當年曾主動交公
日期:2016/12/14 9:45:02   編輯:古代建築史
竺可桢舊居外景
上世紀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的眾多黨政軍要員,在南京頤和路一帶修建宅第公館,如今該片區被列為民國公館區予以保護。在頤和路西側的珞珈路48號大院內,一座灰色的磚木結構2層小樓裡住了不少市民,這與其它公館常年大門緊閉有所不同。這座小樓最早的主人,正是被譽為中國“氣象學之父”的竺可桢。竺可桢上世紀30年代擔任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時,建起了這座別墅。1962年竺可桢加入中國共產黨,認為私人住房應該歸國家所有,便將這座房子交給了南京市政府。今年,竺可桢舊居列入南京市第四批文保單位。
兩層小樓的外觀顯得很樸素
昨天上午10點左右,記者在鼓樓區頤和路西側,一條名為珞珈路的小巷子裡,找到了這座2層小樓。這一帶都是高牆大院的別墅,風格也是全不相同。珞珈路48號大院內的這座小樓,外牆還保留著磚塊原本的灰色,同周圍其它公館相比,要樸素很多。若不是門口的牆壁上鑲嵌著“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記者也不能肯定,身為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的竺可桢先生,當年就住在這樣一座毫無裝飾的樓房中。
這是一座西式風格的磚木結構樓房,灰色的牆,紅色的窗,藍色的頂。大門是眾多民國公館慣用的拱形門,二樓主臥室的陽台上,也安裝著眾多民國公館慣用的石柱形欄桿。樓內的地面上鋪著紅色木地板,不少地方已經褪色,踩上去吱吱有聲,表明房子已經有不短的歷史。
竺可桢住在這時,每天記錄氣象資料
在竺可桢舊居旁邊的一排平房中,記者找到了竺可桢先生大兒子竺津的妻子孫奶奶。孫奶奶雖然已經80高齡,但依舊精神矍铄,當年的事情也記得頗為清楚。“我和竺津是1955年結婚的,竺家之前的事情,我也是聽竺津講的。這個房子是上世紀30年代建的,具體哪一年,他沒給我講過,只知道當時公公已經擔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的所長。聽竺津講,公公住在這裡的時候,每天早上都要在院子裡記錄當天的溫度、濕度、天氣等氣象狀況,從沒有斷過。隨後幾年,公公根據全國各個氣象台的資料,在這裡編印了《中國之雨量》、《中國之溫度》、《中國氣候資料》等好幾本書。這也是我國記錄年代最久,涉及台站數量最多,質量有保證,內容最完整的降水和氣溫資料。”孫奶奶告訴記者。
竺可桢先生在這處別墅沒住幾年,1936年,國民政府任命他為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桢只身來到杭州,從此就再也沒在這處別墅住過。“公公去了杭州,婆婆帶著幾個孩子還住在這裡。
只是沒想到第二年,抗日戰爭就爆發了。當時年僅17歲的竺津參了軍,公公也帶著浙江大學600多師生西遷,婆婆也帶著孩子們往西走。1938年,婆婆和小叔子竺衡都患上了痢疾。當時已身在廣西桂林的公公,急忙趕回江西泰和,可惜此時竺衡已經去世,婆婆也在幾天後去世。”孫奶奶稱。
60年代入黨,房子上交國家
1949年,國民政府岌岌可危,為了拒絕陪同蔣介石遷往台灣的邀請,竺可桢辭去浙江大學校長的職務。新中國成立後,竺可桢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從此便居住在北京。“竺津解放後到南京第三初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14中教書,一直住在學校,這座房子也成了公產。1955年,我和竺津結婚,第二年,竺津的妹妹竺寧考上南京農學院,也就是現在的南京農業大學。因為都需要房子住,公公便寫信給中央,把這座房子又還給了我們。”孫奶奶表示。
因為曾經參加國民黨軍,1957年,竺津被打成右派,第二年,竺津又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下放到南京浦口的石佛寺農場。“1960年,竺津染上血吸蟲病,在這裡休養了幾個月之後,又被帶回農場,第二年元月,竺津就在那裡去世了。1962年,公公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覺得私人住房應歸國家所有,個人住房應統一由國家分配,所以就在當年寫信給南京市政府,將這座房子交給了國家。我們雖然還住在這裡,但要定期交房租,直到現在還要交。1969年,我也被下放到江寧,只剩下讀初中的女兒住在樓房旁邊的平房裡。1975年,女兒得了精神病,我才從江寧調回來,住在這裡照顧女兒。這些平房都是建國後建的,公公的那座樓房,也被房管部門租給了其他的住戶。”孫奶奶告訴記者。
雖然女兒患上了精神病,雖然只能住在平房裡,但在孫奶奶看來,一家人總算是團聚了。“從結婚開始,一家人就聚少離多,現在一家人總算住在了一起。如今兒子也早已結婚,這裡總算是像個家了。”回憶這大半生的遭遇,孫奶奶也是唏噓不已。
竺可桢舊居小史
20世紀30年代,竺可桢別墅建成;
1936年,竺可桢調往杭州,離開南京故居;
1962年,竺可桢加入中國共產黨,將別墅上交國家;
2012年,竺可桢舊居列入南京市第四批文保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