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萬人眾籌保護千年古村
日期:2016/12/14 9:42:2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尹明珠老人的家忍先堂。
仁裡村老人希望自己的房子能得到修繕。
“SOS!每天,300余個自然村正在消失。績溪仁裡古村落群有1460多年歷史,是徽文化重要發源地,而她正在消失的邊緣。盡您我之力,保護傳統古村落、古文化。您的加入,是在保護一種文化,傳承一種信仰,是一種精神!”
打開淘寶網眾籌板塊,選擇10元、29元、49元,直到59999元,就可以為保護安徽績溪仁裡古村貢獻相應的力量,這是最近在淘寶網上非常火的“萬人眾籌,重建中國最美古村落”項目。該項目由績溪縣仁裡村村委會和仁裡村的百歲老人共同發起,為了給仁裡村古建築的維修改造籌集資金,目前認購率已經超過了1000%。
“籌集資金是一個目的,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讓大家都參與保護仁裡古村才是最大的目標。”該項目的承辦公司之一安徽亮景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洪萬智向記者表示。
籌集資金保護仁裡古村
今年100歲的尹明珠從23歲嫁到仁裡村,就一直住在忍先堂內。這座清代古宅一門三阙,左通正屋,前通小巷,余屋數間,為清代績溪著名中醫程希濂的故居。
“這是我公公留下來的房子,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裡,我撫養了我的7個兒女。”對於尹明珠,這座老屋承載了她初為人婦、再為人母以及隨後近一生的記憶。而用32年的時間,買回“土改”和“文革”時期被分給其他村民的屋子,讓她對忍先堂更多了一份特別的感情。
“房子不修不行,要倒啊!一定要修!”逢人來訪,尹明珠就會指點著忍先堂損壞的門窗、天井,表達著她的擔憂。最近幾年,隨著兒孫們外出打工,偌大的房子只剩下尹明珠和兒媳居住,由於缺少維護,忍先堂的建築構件被雨水侵蝕、白蟻咬噬,亟待維護。
“發起重建最美中國古村落項目,目的之一就是籌集資金,修繕包括忍先堂在內仁裡村的18棟古建築。”洪萬智說。記者了解到,該項目截止於8月21日,有10個不同的支持金額,最少為10元,最多為59999元。同時,支持不同的金額會得到相應回報,比如捐贈10元,可以得到全村百歲老人聯名電子感謝信1封;捐贈59999元,可以得到價值約2660元的績溪周末2日深度游套票10份、價值約999元的徽州特色豪華木雕1座等10項回報。
截至8月5日中午,該項目共籌集到資金53萬余元,支持金額集中在10元至699元之間。來自山東菏澤的小劉捐了199元,他說,去年畢業時去安徽績溪旅行,在仁裡村停留了2天,在被精美古建築震撼的同時,也對它們的破敗殘損心疼不已。“我剛工作也沒有多少錢,但是捐贈一點是一點。大家都捐贈一點,古村落的保護就會有很大改觀。”
謀求發展同樣重要
“房子需要有人住,古村落才能保護下來。”采訪中洪萬智反復念叨,而實際情況是,仁裡村目前保存比較完好的古民居有70多棟,由於年輕人外出打工,這些古民居裡只有一兩個老人居住。老人沒有精力維護房子,所以不少民居外觀看起來保存完好,其實裡面的梁子、柱子已經開始腐爛。鐵路專家程士范的故居程松堂,戶主程加濱老人因身體狀況不佳無力維護老宅,院落多處長滿青苔,裡屋終年無人居住,蜘蛛網密布,景象慘淡。
“籌集來的資金也會用於古民居的改造,將它們改造成鄉村客棧。”洪萬智表示,這一方面可以把這些空置的房子用起來,免得陷入維修—空置—維修的怪圈;另一方面,老房子有了一定收入,在外打工的一部分年輕人會願意回來,讓古民居在有人維護的同時,把人留住。記者了解到,在這18棟亟須修繕的古宅中,其中有4棟民居中的28間屋子將被改造成鄉村客棧。“部分民居屬於縣級文保單位,對於這些古建築,修繕改造時會編制方案報相應級別文物部門批准。”洪萬智表示。
仁裡村第一書記曹天斌直言不諱地指出,政府計劃利用資源,將其規劃為鄉村旅游的一部分,形成以鄉村旅游為主導產業的古村落。
“我們希望以市場的機制來引導,讓旅游公司、房屋主人、游客共同來推動。”洪萬智說,淘寶網眾籌平台關注度較高,期望以這種方式,讓更多人關注仁裡村,也讓更多人參與到保護的行動中來。
而對於籌集到的資金如何保證專款專用,曹天斌告訴記者,作為一項公益活動,淘寶網與仁裡村都會參與資金的監督和管理,保證資金用於修繕改造古建築。“淘寶網會確保資金發放到需要修繕改造的居民家,村集體會監管這筆資金的用途,保證該筆資金確實被居民用於保護古民居。”
古民居利用應多樣化
“古村落要保護下來,必須發展。”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羅德胤表示,文化遺產本身包含著知識,有教育的功能,而民眾又有了解的需求,所以發展旅游是大多數文化遺產必然要走的一條道路。
“然而,發展旅游只是一種途徑,不是最終目的。對於古村落來說,旅游發展帶來的其他產業發展,才能產生最大的效益。”羅德胤舉例,比如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出售特色農產品,再比如每年策劃幾次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這一方面可以減少旅游對古村落的干擾,另一方面盤活古村落,讓古村落活下去。
對於其中古民居的改造,羅德胤認為,古民居應該融入現代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對古民居進行改造是必然的。但是哪些可以改造,哪些必須按照文物的要求進行保護,需要甄別。“一般來說,文物價值很高的,必須原樣保護。一般的古民居,可以進行適當的改造適應現代生活,比如安裝抽水馬桶、增加取暖設備等。”
“古民居的利用應該是多樣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改造成酒吧、咖啡館、客棧等,但是也要把握好度,盡量在最少干預的情況下實現最大的收益。而一個成功的改造取決於好的設計,需要有想法的設計師進行設計,才不至於對古民居造成破壞。”羅德胤說。
“一個古村落能保存下來,需要投入上千萬的資金。而完全依靠政府顯然不可能。社會參與是必然的趨勢。”羅德胤認為,古村落能保存下來,得益的也不僅是政府,而是全社會。所以全社會參與、各個渠道資金投入是必然的選擇。各地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探索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