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精神是我們最寶貴的“非遺”
日期:2016/12/14 9:46:47   編輯:古代建築史我們紀念雷鋒,不僅要學習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品質,還要把他的精神在新的時期進一步發揚光大。雷鋒精神,跟焦裕祿精神、鐵人精神一樣,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就像條條奔流跳躍的小溪,在時間記憶的長河裡匯聚成我們民族永恆的文化符號。
曾幾何時,在人們幼小的心靈裡,就開始被大人灌輸要向雷鋒叔叔學習,做好事,不留名。曾幾何時,學生在雪天裡為五保戶掃雪、打掃衛生,戰士們到敬老院為老人剃頭、洗澡、洗衣服。曾幾何時,第四軍醫大學學生張華為搶救落水農民而英勇獻身,一度成為人生價值觀討論的中心話題。曾幾何時,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公演後,被人們爭先恐後觀看,再度成為群眾議論的話題。我們注意到,在相當長的時間,也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不去研究雷鋒的精神內涵,而專門無事生非地研究雷鋒到底是公傷還是自傷,他有沒有私房錢,他為自己買沒買過好衣服穿,甚至造謠污蔑雷鋒這個典型是假的!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沒有理由不站出來為雷鋒說話,為雷鋒精神說話。
毫無疑問,雷鋒有著苦難的童年。是共產黨、新中國把他解放出來,使他成為一名共和國軍人。在他的心靈深處,黨、祖國、軍隊和人民群眾是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可以隨便分割的。這一點我們從他的日記裡,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來。在五六十年代,像雷鋒那樣的年輕人,懷著對共產黨、新中國的熱愛,在本職工作上作出突出成績,在社會上樂於助人的普通人到處都是,雷鋒不過是那一時期這一英雄群體的一個縮影。毛主席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固然有偉大的影響力,但如果沒有當時全民族整體的時代熱情相結合,恐怕也不會產生如此大的宣傳力量。同時,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扶危濟困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雷鋒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文化。它的先進性在於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人民群眾把其賦予了新的思想內容。正如周恩來總理給雷鋒的題詞所總結的那樣。
近些年,社會上出現了很多奇怪的現象,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逐漸出現危機。典型的如:當有人出現落水、車禍,以至路邊摔倒時常常無人問津,更有甚者,還有人竟然喊出救人給多少錢的要求!還有個別醫院,當病人急診急於做手術,因一時交不上住院費、押金而延誤治療導致病人死亡的事件屢見報端。誠然,人分三六九等,出現碰瓷兒、故意訛詐的人總會有,但總不至於處處都是、人人自危吧?去年高考試卷曾圍繞誠信出了一道題:甲委托乙購買福利彩劵,結果乙沒有中獎,而甲中獎,問乙該怎麼辦?結果,在考卷上絕大部分同學都寫乙要如實告訴甲。而在考試後,很多同學在討論時則提出不告訴甲,或告訴甲,但甲要出一半錢給乙作為報答。當然,更多的人認為,如果是三五十元也就罷了,如果多就要讓對方有個說法。同理,在很多家庭房產糾紛當中,也遇到相似的情況。如此推理則便可得出:小事學雷鋒,大事就要因事而議了。想來,這樣的推理是非常可怕的。
引申開來,我們過去學習雷鋒公而忘私,那麼現在是不是就可以公而有私,即公私兼顧了?也可以先私後公,或者是大公小私、大私小公?社會在發展,社會在多元,在過於強調自我價值、自我實現的今天,讓所有的人都做到公而忘私、“狠斗私字一閃念”顯然不合時宜,但做到不損公肥私應該是道德的基本底線吧?可這底線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在這裡,我把雷鋒精神提升成一種精神文化符號,無非是在提醒告誡人們:不論社會怎麼高科技、市場化,我們已經形成的文化傳統是萬萬不能丟失的。它們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東西。我們當下不是在搶救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嗎?我看雷鋒精神就是我們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人就是我們每一個中國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