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91:古晉名祠——太原市晉祠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91:古晉名祠——太原市晉祠

日期:2016/12/14 22:13:18      編輯:古代建築史

  ●為何這片古建築坐西向東?●有我國最早的立交橋雛形?●聞名的“三絕”絕在何處? 

     “東接碧水蓮塘,西接懸甕山麓,南北兩翼千頃稻田飄香。”位於太原市東南25公裡處懸甕山下的晉祠,早在1961年便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郦道元、李白、范仲淹、司馬光等歷代文人雅士的盛贊,作家梁衡的一篇同名佳作,更讓這處古晉名勝名揚海內外。“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如此盛名之下的古晉名祠,有著怎樣的奇絕?9月2日上午,記者走進晉祠。

  三晉之勝在晉祠

    晉祠坐西向東,位於懸甕山腳下,晉水源頭。上午10時,記者來到這兒時看到,參天古木掩映著近百座殿堂樓閣,在鳥語花香的晉水側畔,顯得格外宜人。晉祠博物館工作人員高鑫介紹,此處海拔780米,占地3000余畝,其中,晉祠博物館館區面積187畝。

    晉祠原名“唐叔虞祠”,為紀念晉國開國侯唐叔虞而建。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於,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之胞弟。漢代歷史學家司馬光在他《史記·晉世家》中的“剪桐封弟”一節,詳細記述了公元前十一世紀的這段歷史:成王繼位初年,唐國發生叛亂,周公親自帶領“部隊”,平息了這場禍事。後來的一天,成王與弟弟叔虞玩游戲,隨手剪下一片桐葉,剪成了玉圭的形狀稱:“把這個玉圭給你,封你去做唐國的諸侯!”成王本是戲言,但大臣史佚說“天子無戲言”,成王只好兌現承諾,讓弟弟到唐國為侯。叔虞來到唐國後,依靠晉水,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一方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唐叔虞去世後,後人為紀念他,便在其封地選擇際山枕水的懸甕山下,修建了祠堂供奉他。而叔虞的兒子繼位後,因考慮到境內晉水流淌,將唐國改為“晉”,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縱觀國內的寺廟、宗祠,乃至大院等古建築,多為坐北朝南,為何晉祠是坐西向東?

    晉祠建於哪年,已不可考,但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北魏郦道元的《水經注》:“沼西際山枕水,有唐王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於晉川之中最為勝處。”由此可以看到,晉祠如此朝向,是為實現大多寶地的“際山枕水”。同時,高鑫介紹,這樣的朝向也體現了古人對於太陽的崇拜。

    北齊初年,魏收在《魏書·地形志》中也說“晉陽西南有懸甕山,一名龍山,晉水所出,東入汾,有晉王祠。”結合郦道元的《水經注》可見,早在1500多年前,晉祠便有了祠堂、飛梁等建築。晉祠自創建以來,在北齊、隋、唐等各代,均有修繕和擴建。

    今至晉祠,可分中、北、南三部分來游覽。中軸線,從山門進入,沿水鏡台,經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梁到聖母殿。此為晉祠的主體,供奉的是周武王的王後、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親邑姜。北部從文昌宮開始,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等,直至呂祖閣。南部則由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等等。

    際山枕水、鳥語花香,加上亭台樓榭、古木奇泉,所以《晉祠志》便有了“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的說法。

  古建范本數“三寶”

    如今的晉祠,前有晉祠公園,後有天龍山,中為博物館,已成為國內知名的名勝地。

    晉祠博物館副館長常原生說:“晉祠內遍布了從宋代至民國各個年代的典型建築,處處建築,處處獨特。其中的獻殿、魚沼飛梁、聖母殿,更是所對應年代的絕對‘標志性建築’,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古建築‘三寶’。”

    從山門進入晉祠,選中軸線來看,第一座建築便是水鏡台,是古代為神唱戲的地方。水鏡台為明、清建築,東面是典型的明代重檐歇山頂風格,西面則為標准的清建築式樣:單檐卷棚頂。

    向西一路,經智伯渠、金人台、對越坊,來到獻殿,只見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的大殿,只有四面的圍柱,而不見牆體。該殿創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年),是舊時舉行祭祀場所。近代建築學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晉汾古建紀略》中提及:“獻殿的梁架,只是簡單的四椽栿上放一層平梁,梁身簡單輕巧,不弱不費……”這樣的結構,既保證了祭品長年受風干不壞,也使得殿身輕巧、結實,不易被毀。該殿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早的一座獻殿,保持了金代建築的特點,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築之一。

    過獻殿,眼前高高的圍欄式台階,便是晉祠的另一國寶魚沼飛梁了。該建築為一不可分割的整體,是獻殿與聖母殿間的“立交橋”。穿橋而過,東西南北四向通達,為我國最早的“立交橋”雛形,梁思成語:“此式石築橋,古畫中偶見,實物僅此一例,洵為可貴。”該橋東西長19.6米,寬5米;南北長19.5米,寬3.8米。因其下沼內有魚,橋身整體如展翅的飛鳥,故而名“魚沼飛梁”。

    從郦道元《水經注》看,該橋早在北魏已有,但建築年代不詳。當地百姓,則稱該橋為建築師鼻祖魯班所修:魯班的妹妹心靈手巧,“女紅”(指針線活)極好,且有傲氣。一天晚上,班妹約哥哥比試技藝,稱一個晚上,“我來做雙繡花鞋,你來建座東西南北可行的橋梁,先完者為勝。”魯班聽了,靜坐於荷塘邊,久久沉思。夜半,班妹已繡好左腳的鞋,悄悄出門,看哥哥還在呆坐,便回屋玩耍。誰知一會兒工夫,她再次出門,看到魯班已在建一座“立交橋”,並將最後一塊料裝入。情急之下,班妹回屋,用繡花布將右腳上的鞋糊好。這便是人們現如今穿鞋,往往右腳上的先被穿破的緣由。傳說不可信,但魚沼飛梁的神奇卻是國內外罕見。

    獻殿向內,就是雄偉壯麗的聖母殿了。它背靠懸甕山,前俯魚沼飛梁,左為善利泉,右見難老泉,是全祠獨冠居中之所。該殿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是晉祠現存建築中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建築。它原為供奉唐叔虞的殿堂,宋天聖年間改奉聖母。聖母殿系重檐歇山頂建築,通高19米。大殿副階周匝(即四周圍廊)的范例,是我國現存古建築類似做法中最早的實例。殿的梁架,則采用“乳栿對六椽栿三柱”形式,是中國現存古代建築中唯一符合《營造法式》殿堂式架構的孤例。而《營造法式》,是我國現發現的最早建築專用書。有此地位,聖母殿便成了我國宋代建築的最佳典范,也自然成了國寶建築。

    “乳栿對六椽栿三柱”簡單來說,就是用了建築學上的柱升起、柱側角、減柱法等。來到聖母殿,人們無不為面前的八根龍柱贊歎。這些柱子,由中向兩側,逐級升高6厘米,這便使得大殿屋檐上翹,雨水來臨不會濕了柱礎。柱側角則指,大殿四周的柱子,全部向內傾斜,這保證了一旦發生災害,大殿能利用三角原理,保持不倒。至此,人們便奇怪“來到聖母殿,並未看到殿中有柱啊”?這便要提到減柱法,大殿建設本需要36根大柱,但當年的巧匠,只用了周圍的24根,且全部隱藏在牆體內。其余殿中需要12根柱子支撐之處,利用斗拱梁架等相互連接,成了一個隆起中空的殿頂。

  永遠的詩情畫意

    晉祠之美,美在中國古建築三寶,美在祠內三絕,美在古樹參天,也美在詩賦楹聯等。

    晉祠的雕塑可謂珍稀,有泥塑、鐵塑、銅塑、石雕等。進入晉祠,人們無不為金人台上4尊威風凜凜的鐵鑄武士而歎服。據說,這4尊鐵塑是晉祠鎮水守祠的金神,歷經900多年歷史,至今锃亮不銹。其中,最漂亮的一尊,鑄於宋紹聖四年(1097年)。傳說當年晉祠有一護祠和尚,與金神一道守衛於此。一天夜間,老和尚聽到4鐵人密談:“咱不能只給晉祠一帶百姓鎮水,要為全國百姓祈雨。”之後,其中一鐵人率先離開祠內,其余三人追出。老和尚一急,出門拿刀就砍,其中一鐵人至今腿部、腳上有三處“傷”。三鐵人被定在原地,另外一鐵人一路逃到了黃河邊,被神將攔下。事實上,四個鐵人中,三個為原物,另一個是後世所修。但究其本身,晉祠工作人員講,丟失的鐵人,和現如今鐵人身上的部分損毀等,是早年無人管束時,當地百姓鋸鐵人賣料所致。

    與金人台遙相對應的,是聖母殿中的宋代侍女群像。尤其是其中33尊,塑得生動活潑、活靈活現,是我國雕塑藝術的珍品。我國雕塑大師劉開渠先生曾感歎:“這是人的社會,是令人難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

    晉祠上千年的古樹,共有26株。魚沼飛梁邊的擎天巨楊,智伯渠旁的婀娜翠柳,王瓊祠畔的古銀杏樹,以及遍布祠內的蒼松翠柏,讓古老的晉祠更顯古樸、優雅,充滿詩情畫意。而其中的周柏、隋槐,更是游人爭相留影的大美景色。徜徉於晉祠,“古柏齊年”的周柏,今天依舊蒼勁挺拔,它也與難老泉、宋塑侍女群像一起,並稱為“晉祠三絕”。

    晉祠所處,為晉水源頭。晉水為晉溪三泉的總稱,包括難老泉、魚沼泉和善利泉。李白當年曾在此劃船而游,寫下“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的美麗詩句。但如今,魚沼泉和善利泉,因水位下降,早已干枯。難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頭,出於懸甕山斷層巖,早在《山海經》便有“懸甕之山,晉水出焉”的說法,目前還在汩汩流淌。

    千百年來,晉祠因其悠久的歷史和奇特的景致,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宋文學家范仲淹、史學家司馬遷,寫到晉祠曾稱贊“千家溉禾稻,滿目江鄉田”“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等。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征高麗歸途,想起當年發跡的神祠,更是親撰銘文,刻石立碑,御書《晉祠之銘並序》。這通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張和絕妙書法的名碑,被後人稱之為繼王羲之《蘭亭序》之後的又一文筆俱佳的行書大作。

    此外,晉祠奉聖寺前院回廊,還陳列著武則天天聖二年什叉難陀翻譯的華嚴經石刻100余幢等,都是我國石經雕刻史上的著名文物。

    “水秀山明,無墨無筆圖畫;鳥語花香,有聲有色文章。”離開晉祠時,已是夕陽在山,讀著祠內水鏡台上的楹聯,詩情畫意的晉祠讓人流連忘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