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常熟翁同龢故居

常熟翁同龢故居

日期:2016/12/14 18:47:31      編輯:古代建築史

翁同龢故居

    訪翁氏故居前,我前往翁同龢同他父親翁心存的永眠之地憑吊了一番。翁氏墓地被山麓的一片林子圍著,有幾棵是百年楓香,濃濃的樹蔭遮下來,大有幽邃之致。匠人以玻璃鋼為材質,為翁同龢造像,立在墓之西。更有一組群雕,翁氏的生平梗概為其內容。清宮戲中,常能見到翁同龢的身影,他做過內閣學士,刑部、戶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並且兩入軍機處,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如果說奏請罷修圓明園、因支持戊戌變法被慈禧開缺回籍,繼遭革職,固屬帝黨與後黨的宮廷之斗,與百姓生活尚有距離,那麼平反楊乃武和小白菜冤案,則是最為世人所熟知的。

    端詳塑像,翁同龢是一個長髯老者,眉目間凝著愁。我讀他的眼神,就想,這是那個時代為官者的常見表情嗎?回到常熟,棲居於虞山瓶隱廬,執筇低回於林麓田野之間,抑或泛舟湖上,聽船歌,觀漁火。雖然自署松禅老人,且號瓶廬居士,終歸難消胸中不平之氣,心仍牽掛幽囚瀛台的光緒帝,抑郁七載而病故。在封建王朝山一般的威勢面前,翁氏也會無奈,也會怅望山上離離秋草,而想到己身,並且生出細草一樣的無助感吧?明秀的山水,黯淡的心境。

    翁家巷口,立著一尊狀元坊。鹹豐六年,年輕的翁同龢考中狀元,官授翰林院修撰,仕途亦由此開始。這一面且不說,只說他在政余,盡力研經,苦心讀史,兼擅吟詩、填詞、著文,書畫也有大成(山居的日子裡,常為鄉鄰題送春聯)。翁宅裡有他的題聯:“野坐不知三徑晚,月來時共一尊清。”筆畫含清雅之韻。真如主考官所贊,他是“當今不可多得之士”。繼其父翁心存之後,做了同治、光緒兩朝帝師,足見學問好。“狀元”的文章,在翁家後院做足了。那裡辟設常熟狀元歷史陳列館,木坊額刻解元、會元、狀元的字樣。在這裡,科舉考試雖成往跡,仍被視作榮耀。常熟人,真有你的!

    翁氏故居,只是一座舊式官紳宅院,頗清樸,也頗緊湊。整而不散是它的好處,沒有江南私家園林中那種水岸花苑的開曠光景。轎廳、綵衣堂、後堂樓、雙桂軒形成一道居中的軸線,西邊是中廳、思永堂、書樓、柏古軒,東邊是玉蘭軒、知止齋。我繞院一走,覺得大體平衡的格局,使這七進之院,透出官宦人家的規謹之氣。我更喜歡呼吸書香世家的清雅空氣。

    翁相府第中,最可一說的當然是綵衣堂。這間五百年正屋,本是一座明代居宅,屢易主人。翁心存購得後,專意用來孝養母親。我入內,看看匾上“綵衣堂”三個字,推想這大概也是翁心存的意思,用的是二十四孝裡“老萊子綵衣娛親”這個典故。翁家執迎賓之禮,或者操辦婚慶壽宴,都會選在這座廳堂。

    知止齋是翁家藏書之所,雙層。翁心存給自己的書樓取了這個名字,出處在《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久長”這幾句話裡。“福祿貴知足,位高貴知止”是翁心存的人生心得,今天看,意義也是有的。他的幾個兒子承傳家風,不說翁同書、翁同爵,只說翁同龢,他在北京做官40多年,常去琉璃廠淘書,所購宋元珍籍孤本、善本,曾是知止齋裡的藏品。齋內布設案幾、桌椅、條屏,掃一眼,猶有清韻入心。對面的玉蘭軒大致如此,似有一縷幽香飄出。在這個小院裡,月下品茶、酌酒、吟詩、聽曲,再合適也沒有。就想起翁同龢的兩副題聯,一是“綿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一是“文章真處性情見,談笑深時風雨來”,都寫在翁姓宗祠裡面。他是教誨後人,一心誦讀。此地出文章家,並且有志從政,或許多從苦讀開始。

    翁氏又是有硬骨的,清李伯元《南亭筆記》述翁同龢語忤西太後的轶事:翁氏敢辯駁恭忠親王的诘責,並讓其照著這番話回奏老佛爺的究诘。這和受西太後寵眷的李蓮英慣於逢迎的媚態,到底不同。都是晚清的風雲人物,日月循行,俱往矣。

推薦閱讀:

何振華:施蟄存故居該怎麼修繕

武漢刀王曹正興故居殘破不堪

黃浦區級文保單位林風眠舊居變情趣用品店

常州市“回”字形轉樓為禅堂罕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