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建千年不倒,偷工減料,直接“咔嚓”
日期:2016/12/15 0:18:52   編輯:古代建築史看看咱們古代
修造的許多建築,簡直千年不倒啊!
比如這個
長城
再比如這個
懸空寺
還有這個
趙州橋
為何古建築可以屹立千年不到?
這是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有人說是因為質量不過關的早就倒了
剩下的當然都是不倒的!
你是說這個意思不?
也有人說是因為材料用得好……
還有人說是因為結構結實……
好吧,算你們有道理……
但還有一點大家沒注意到——古代嚴格的工程質量監控制度,這才是古建築“千年不倒”關鍵因素。
訂立國標
古代很多朝代都會訂立自己相應的古建築“國標”,例如宋代的《營造法式》
《營造法式》出現後,官方對結構的各種尺度都有規范,使得建築的結構達到了一個很微妙的高度。說得簡單一點,這是一本“國標”式的建築“葵花寶典”,一冊在手,萬事不求。它也是我們今天研究古建築時重要的史料文獻。
問責到人
國家還會強制工匠在他們制造的器物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便於追溯責任。這也算是最早的“問責到人”了吧。哪怕一塊磚,也要刻上工匠的名字,這叫“物勒工名”。
質檢制度
為了保證質量,監工檢測驗收起來更是毫不手軟。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南京城牆時,就經常跑到工地去兼職當工程監理。城牆要拆開看有沒有偷工減料。若是發現問題,這一段工程的質監員、包工頭、工匠都抓起來咔嚓掉。(咦,嚇死寶寶了)
內蒙古白城子的統萬城遺址,據說當時驗收的人拿著槍去扎,槍扎進去超過一尺,建造工匠立刻殺頭;反之,如果驗收的人沒有盡力去扎,也會丟掉性命。
土城也要這麼嚴格!
當然除了殺人,山東棲霞的牟氏莊園還是有一些相對“人性化”的懲戒方式。先把優厚的工錢全部給工匠,不過要求兩塊石頭中間不能出現一絲縫隙。如果出現縫隙,那就用給你的銅錢填進去,直到找平為止。剩下的銅錢才是工資。
當然,許多優秀的工匠形成了自己的美譽度,就不再被動的物勒工名,而是主動刻上自己的名字,形成品牌。
質保體系
工程驗收合格還不算完,還有一個質保體系。
▼
如宋政府對公共工程實行“保質期”制度,即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後,在若干年限內如果發生破裂、損隳、洩漏、墊陷等質量問題,則追究設計方、施工方與監修者的刑事責任。這個“保質期”一般是五年,重要的工程是八年。
當然,再嚴格的制度,也總是有人能鑽空子。
據說故宮九龍壁建造時,燒壞了一塊琉璃構件。工匠師傅連夜趕制出一塊木雕裝了上去,油漆一刷,以假亂真騙了過去。幾百年過去,油漆掉了,就看出木頭來了。現在你去故宮還能看到。
還有明朝的桂王朱常瀛建桂王府。一太監黃用行賄白銀五萬兩“中標”。結果沒幾年,房梁掉了下來,差點砸到桂王。黃用獻了若干“修理費”和“問安銀”壓驚。
第二年王府正殿轟然垮塌,6名宮女被壓死。
桂王忍無可忍,將此事上奏崇祯皇帝。
皇帝震怒,將黃用等人問斬。
一個建築,能不能屹立千年,
不僅僅是材料、結構、質量,關鍵還是做事的態度。
古人這種精耕細築的匠心精神,是最值得現代人傳承和繼承的。
(來源:雪花中國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