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02:沁水縣窦莊古城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02:沁水縣窦莊古城

日期:2016/12/14 22:13:15      編輯:古代建築史

  ●     有元代修建的佛堂?● 城內設“古公堂”?● 崇祯皇帝御賜牌匾? 

    窦莊村地處沁水縣嘉峰鎮,是沿沁河岸邊的一座明清時期的城堡。

    從沁河流域現存古堡的地形來看,窦莊古城選址獨特,其地理環境較為平坦,幾乎無險可守。細細觀察,其實窦莊古城並不簡單,奔騰不息的沁河流到窦莊村,竟然走出個“S”形。雄奇的古城三面環水,背靠臥牛山。城內遺跡獨特,民居典雅,呈現出豐厚的歷史底蘊。2006年,現存古建築面積約20543平方米的窦莊古建築群,整體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月12日,記者由晉城沿晉陽高速前往窦莊村。

    古城始建於明代

    “窦氏居端氏,擇先茔於端氏中沁鄉西山下。”據現存的《窦氏家譜》記載,窦氏祖先因平息起義,受寵於宋仁宗趙祯(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因祖上有功,恩德蔭及後人,其子窦勳贈封左領衛大將軍,其孫窦璘敕封左屯衛大將軍。後來,窦璘由陝西扶風遷徙到端氏縣,即現在的沁水縣。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窦璘又在先茔東南側擇地修府建宅,繁衍生息,逐步形成村落,窦莊因此得名,這也是窦莊古城的前身。

    當年窦家將一處名為“西曲裡”的地方,劃給當地張姓貧民,專門為窦家先冢守墓。張姓從此世居此處,就是現在的曲堤村。張氏家族,成為窦莊的一大外姓家族。到了明代中後期,窦家勢力漸衰,而張家金榜提名者綿延不絕,張五典、張铨、張道浚祖孫三代皆有功名在身。其中官至明大理寺卿、後賜兵部尚書的張五典最為著名。

    明代天啟年間,農民起義接連爆發,告老回鄉的張五典出於保衛家園的考慮,開始修築窦莊城。1626年,71歲的張五典病故,兒子張铨在外做官,窦莊城遂由張铨之妻霍夫人主持營造。“窦莊城動工於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據晉城市古建專家張廣善介紹,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完工,是沁河流域眾多古堡中耗時最長、建造最為從容的一座。

    易守難攻的古堡

    據記載,窦莊城門樓高約10米,寬度約1.5米,整座城周長768米。“窦莊城是一座以原村落為基礎修建的古堡,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張廣善介紹,城堡的四面各建有大、小兩座城門。現存的城南門,從外表看形似一座碉樓,上有垛口、炮口等防御設施,僅在其下有一個磚石砌的門洞方便人們出入。

    在張廣善看來,最值得研究的是古城的兩座北門,“兩座北門高於城堡,平時上面供有保護神,是祭祀之所,亂時,這裡便成為守護家園的地方。”窦莊的城門朝向特殊,不像一般城門是向前開的,而是把門洞建在突出的城牆外,把門開在了建築的側面,門洞口順著城牆的走向。“這樣攻擊者在正面、遠處是看不到城門的,從側面雖然看到了城門,卻無法接近。要想接近就得到城牆下面來,這無疑增加了攻城的難度。”張廣善說。

    《明史》中對窦莊城有“堅甚”的記載。“在明末澤州州城、沁水縣城都被攻克的情況下,窦莊城能保存至今,除防守者殊死保衛外,城堡的實用性、科學性不可否認。”張廣善認為,窦莊的北城門是一個創舉,“它在中國古代小型城堡建築史上,應該占有一席之地。”

    遺憾的是,1940年,窦莊城牆被毀於侵華日軍之手,僅剩南城門、兩座北門樓及長約30米的北城牆。

    元代風格的佛堂

    由南城門進入城內,狹窄的古街曲折向前。據村民說,這條古街道是沁水歷史上有名的當鋪胡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窦莊的“金融區”。

    窦莊現存南北、東西走向的古商業街,十字交叉,較為完整。明清兩朝曾是晉商發展的黃金時期,這裡又地處在沁河的重要渡口,具有水運交通優勢,明清之際成為晉東南的商貿重鎮。窦莊南面是郭壁村,“金郭壁、銀窦莊”正是兩村當時富有的寫照。

    由南向北沒走多遠,出現一座傳統的木質斗拱式門樓。從門樓進入,院子為單進式院落。空曠的院子裡,一位老人正在清理地上的雜草,老人名叫窦九祥,今年85歲。“這是座佛堂。”老人說,院子原來是村裡的小學校,後來學校搬遷。院裡有一座《沁水縣窦莊村新修佛堂記》石碑,時間落款為“元至元二十五年季戊子歲四月朔日”。據碑文內容來看,這座佛堂為一李姓人所捐,從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捐地,至元二十五年春季完工。

    佛堂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抬梁式結構,前後通檐用三柱,七架梁屋前代插廊,懸山式屋頂。從外形來看,正殿曾經進行過多次修繕,但一部分元代的建築構件還是被保存至今。張廣善說:“前檐所用的四根八瓣瓜稜石柱,就是元代創建時的遺物,保持了早期建築的原有風格。無論是收分明顯的石柱,還是長長的綽幕枋,都是元代建築的典型做法。”在正殿的門枕石上,刻著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的題記。張廣善推測:“正殿應該是一座建於元代、明代改建過的建築,而明代改建只是將建築進行了整體向上的抬高,基本構架包括斗拱,均保持了元代風格。”

    可以說,這座佛堂是窦莊城內現存最早的古建築。

    “夫人城”威震四方

    窦莊古城內,現存最多的古建築為明清時期所建,其中張氏古宅為最,尚書府上、下宅及九宅院就是當年的張家府第。

    尚書府上宅坐西朝東,位於西門外的甕城圪洞,六座宅院一字形排列,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尚書府門樓高7米,寬約5米,上刻“尚書府”三個楷體大字。府第建築多為兩層樓閣式,正房下層出檐,上層有樓道,廊內設樓梯,廂房樓上正中出一間懸廊,類似如今的陽台。尚書府下宅、九宅院分別是張五典的兒子張铨、孫子張道浚的府第。

    九宅院位於城中小北門。由於九宅院完整地形成一條胡同,村裡人習慣稱之為九宅巷。胡同內,每一個宅院的大門都可進院堂、通街巷,街巷接著城牆,很多個院內暗設小門,院院互通。外人進入,如進迷宮,一旦敵寇來犯,窦莊人可利用這些曲徑迷道與敵人周旋,既可抵抗,又能逃生,鄰裡之間還可相互支援,可謂“一門通百戶,百門串遍村”。

    “九門九城三十六院,下雨不濕鞋,串門不出街”。這是窦莊村民對古城建制的總結。

    除尚書府外,窦氏祠堂“安貞吉”、旗桿院、耕讀院、常家大院、賈氏宅院建築群、南花園及財神廟、火星廟(遺址)、觀音堂、慈母堂、私塾、古公堂、武房、戲台、古井等建築,讓記者目不暇接。

    在窦莊古城內,隨處可見匾額、碑文和題記。原來,窦莊村人喜歡讀書,崇尚文化。從這座小城堡內,先後走出了8名進士和28名舉人。“與沁河流域的其他古堡相比,窦莊的官宅比較多,規格也就更上檔次。”張廣善說,行走在狹窄的街巷內,看到“怡善”“謙益”“敬慎”““念修”“凝瑞”“五鳳樓”等風雅的宅第名稱時,也就不覺得奇怪了。

    在九宅巷,有座門額牌匾上書“燕桂傳芳”的宅院。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窦莊城建成的第二年,陝西農民軍進入沁河流域,當年五月,農民軍王嘉胤將窦莊城圍困。當時張家乃城中首戶,張铨之妻霍夫人率女眷童僕奮起抵抗,堅守四天四夜,直至流寇退去。至此,“夫人城”威震四方,在當地廣為流傳。消息傳到紫禁城後,明崇祯皇帝為霍夫人御賜牌匾“燕桂傳芳”。如今,“燕桂傳芳”匾額成為這位女子英勇抗擊流寇的歷史見證。

    古公堂裡設有地牢

    “你有沒有去古公堂看看?”在城內,不時遇到村民閒聊。

    村民們所說的古公堂,位於窦莊村村北。在其北面,就是張家大院。

    古公堂是座較為特殊的建築,據說是歷史上村社中帶有執法性質的專用建築,如今是一戶村民的宅院,坐北朝南。正房柱壯礎高,出廊寬闊,顯得很威嚴。左右兩個耳房為兩層,明顯高於正房,呈狀元簪花式,與古建築中常見的插花樓相似。

    在正房廳堂西南20米處,能看到一組下沉式建築,在地下挖出約5米的地下空間,內有磚券窯洞8孔,內置石磨,牆上有鐵環。

    據住在此院的村民說,這裡原來是一處執行村規民約的地方。正房為主審廳,兩側耳房為合議廳,下沉式建築為關押被懲罰者之所,看押、拘禁、勞動一一俱全。在窦莊犯了法的人關進地牢,是要被強制從事體力勞動的。“雖然不是官家獄所,但也可反映出當年牢獄的情形。”張廣善認為,這座古公堂從社會學領域來講,應該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據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的助手陳志華、樓慶西考證,窦莊古公堂早於洪洞蘇三監獄,是我國現存的非常罕見的一處吏治類古代建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