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將北京塑造成全世界的東方文化展示研究中心

將北京塑造成全世界的東方文化展示研究中心

日期:2016/12/14 9:46:57      編輯:古代建築史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應當花大力氣打造硬件與軟件,將北京塑造成全世界的東方文化展示、研究中心。

    北京是五朝古都,擁有眾多歷史文化遺跡,其中尤以北京舊城之內最為豐富。然而,隨著北京城市的不斷發展,大批擁有較高價值的文化遺產卻身陷困境,甚至湮沒消失。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中華先民勤勞智慧的結晶,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她們是一個民族的特質所在,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表現。北京要建設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城市,正是需要這種特色文化價值。唯其如此,北京才能建立起以東方優秀文化為核心的特色世界城市。

    保護古都歷史文化的核心

    北京市已確定對歷史文化遺產按照“三個層次、一個重點”來實施保護,“三個層次”即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一個重點”即舊城區整體保護。

    目前,在北京舊城62.5平方公裡范圍內,現已公布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有800余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項,占全市世界文化遺產總數的1/3;國家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68項,占全市總數的55.5%;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15項,占全市區級保護單位總數的22%。普查登記文物建築517項,占全市總數的21%。此外,還有廣布於城區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院落、優秀近現代建築等。由此可見,北京舊城確是一座歷史文物存量最多、級別最高、各類文物建築高度集中的歷史文化名城。

    按照歷史文化名城整體保護的要求,對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只是歷史名城保護中的一部分,而北京歷史名城的真正價值,是城市整體風貌的保護。在這一點上,梁思成先生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提出:“北京為故都及歷史名城,許多舊日的建築已成為今日有紀念意義的文物,它們不但形體美麗,不允許傷毀,而且它們位置部署上的秩序和整個文物環境,正是這座名城壯美特點之一,也必須在保護之列。”

    由於多種原因,舊城以內的大量傳統建築,還沒有被納入到文物保護范疇之列,很多有價值的傳統建築在城市建設與改造中被“新陳代謝”掉,即使“幸存至今”的,其保存狀況也不堪入目,與往昔的美觀大相徑庭。就是舊城內的大批區級文保單位、文物普查登記項目,幾乎都在受到社會不合理使用及超限度使用等問題的困擾,其保護現狀堪憂。在文保單位的保護范圍之外,文物建築的周邊環境,也多受到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威脅。盡管市政府從1984年起就開始劃定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但是由於實施工作不到位,所規定的建設控制高度多被突破,使很多文物保護單位的外部傳統環境喪失殆盡,高大的現代建築林立,從空間上隔斷了文保單位及傳統建築與歷史名城之間形成的整體聯系。舊城內的市政建設、破壞性使用等諸多的問題,也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中凸顯出來。

    然而,亡羊補牢,猶未為晚。2005年1月27日國務院在關於《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的批復中明確提出“加強舊城整體保護”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對北京古都風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它摒棄了過去那種大拆大建的粗放型模式,有利於緩解舊城保護與改造中的種種矛盾。可以說整體保住北京舊城,就是保護了古都歷史文化的核心。

    文化遺產保護新進展

    2000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以申奧為契機,作出三年投入3.3億元,對重點位於“兩線、一街、一區”內的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建築進行搶險修繕的決定;北京申奧成功後,市委、市政府又於2003年作出五年投入6億元,實施“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的決定,按照“整治兩線景觀、恢復五區風貌、重現京郊六景”的保護思路,對全市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搶險修繕。

    據不完全統計,八年來修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39處,修繕面積近33萬平方米,使天壇、頤和園、周口店遺址、先農壇、十三陵、歷代帝王廟、孔廟、國子監等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建築得到搶修,緩解了本市地面文物建築長期以來存在的年久失修的局面。另一方面又通過搬遷騰退、修繕和環境整治,恢復了菖蒲河、後門橋等歷史人文景觀,建成了明城牆、東皇城根等遺址公園,復建了永定門城樓,開放了袁崇煥祠、紀曉岚故居、歷代帝王廟、天壇神樂署等一批價值高、知名度大的文物建築,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據統計,市政府為兩項計劃共投入專項資金9.3億元,帶動各區縣和相關單位配套資金50多億元,搬遷不合理占用單位880余個,居民14200余戶,為搶險修繕和合理利用創造了條件。

    2005年國務院批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要求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堅持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著名古都的性質。

    為切實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保護區,北京市逐步完善相關專項規劃和法律法規,自2002年開始實施《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3年開始實施《北京皇城保護規劃》,2005年公布《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目前,北京市對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保護區和歷史文化名城整體進行分層次保護,並保護舊城“凸”字形輪廓和整體風貌,初步形成了“三個層次、一個重點”的保護體系,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逐步納入法制化管理。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與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一是仍有大量文物建築亟需修繕。據統計,八年來文物修繕面積近33萬平方米,不足北京市文物建築總面積的6.4%,在已修繕的139處文物保護單位中,得到了整體修繕的不足10%,大多數乃屬於搶險加固或局部修繕。而567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及2600余處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絕大多數未曾修繕,保存狀態令人擔憂。

    二是文物保護單位被不合理使用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據統計,全市9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被不合理使用的占到15%;22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被不合理使用的占到33%;567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被不合理使用的占到72%。由於歷史等復雜原因,不合理使用問題長期存在,並因此造成文物建築不能及時維護,存在諸多安全隱患,無法開放展示文化價值。

    三是文物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據統計,全市322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中,存在安全隱患的單位有180處,占總數的60%;500余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存在安全隱患的單位達460余處,占總數的90%;2000余處一般古建築群中,幾乎全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隱患。據統計,北京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中,約有77000戶居民居住使用,如果搬遷將需約1000億元。

    切實加強整體保護

    要整體保護北京舊城,一是要保護北京永定門到鼓樓7.8公裡明清北京城傳統中軸線的歷史風貌;二是保護北京“凸”字形城牆輪廓;三是保護好皇城;四是保護好舊城歷史水系;五是保護好棋盤式街巷和胡同格局;六是保護好北京的四合院;七是嚴格控制高度,保護好舊城平緩開闊的空間形態;八是保護好重要景觀;九是保護好傳統建築色彩,金碧輝煌和青磚灰瓦協調相映;十是保護好古樹名木。從以上保護內容來看,舊城街道、胡同四合院是舊城保護的主要內容。

    北京舊城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住房擁擠,建築年久失修,基礎設施落後。這主要是由於20世紀50年代城市規劃定位失當造成的。2005年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編著的《北京舊城胡同現狀與歷史變遷調查研究》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市開展以房地產開發為主導的危舊房改造,導致北京舊城文化遺跡遭受空前破壞。根據資料統計,1965年北京有2382條胡同。1980年比1965年減少胡同92條,1990年比1980年減少胡同48條。1990年至2003年這十三年間舊城危改項目展開,北京舊城胡同銳減683條,比1965年減少28%,應該看出1990年至2003年是北京舊城變化最劇烈的階段。大量經過修繕仍可居住的傳統建築被拆除,北京的歷史風貌蕩然無存。

    北京現存的諸多歷史文化遺產被妥善保護、開發利用的不到總數的一半。大量遺產分別由中央到基層的不同單位管理,產權歸屬復雜,管理混亂,保存現狀與占用情況各異。這就要求各級政府部門下大力氣協同作戰,使各項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落在實處。在國家利益的大前提下,通過協調協商,統一思想與行動,走共同保護、共同開發、共同受益之路。

    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文物、豐厚的文化遺產資源,應當充分認識並利用這個優勢,增強城市文化的民族認同感,增強北京作為“世界城市”的文化旅游特色和城市魅力,占據全球文化高點,對人類生活產生更大的影響。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