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隋唐朝以前的園林與亭

隋唐朝以前的園林與亭

日期:2016/12/14 22:03:24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中國古建、園林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亭,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與古建、園林相伴而生、相適發展,成為其中不可缺少的建築形式之一。亭,造型生動、輕巧、活潑、開朗,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更具有濃郁的傳統文化色彩,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亭的類型豐富、多姿多彩、千姿百態,亭亭玉立於園林綠地之中,點染自然山川、風景勝地,為園林景觀添彩,為生活環境增趣,早已為中國人民所喜愛。

  秦漢中國秦漢時期就有關於亭的記載。秦制設有“大率十裡一亭,亭有亭長,十亭一鄉”。在鄉村約五裡十裡設置一處,分布各地作為基層的行政單位,漢高祖劉邦曾任泗水亭亭長。城市中有街亭、都亭,城樓上有旗亭,在交通干道處有驿亭、郵亭,是傳送郵件的中轉站,兼有治安、旅店住宿的作用,還有邊疆要塞建在烽火台上的亭燧,是作為報警之用的報警亭。這些亭均非用於園林,均以實用為主。

  三國用於風景園林的亭始於何時?至今尚無定論。但據記載,三國孫吳時期,吳國在建業(今南京)之郊建有一處驿亭,稱為“勞勞亭”(又稱新亭)。據史料載“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宴飲。”又有李白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說明該亭有聚會、游賞、送別之功用,略具游賞性質。晉時,浙江紹興會稽山陰的蘭亭,是歷史上的名亭。當初是吳郡太守謝勳被封為蘭亭侯的封號亭,亭初建於水邊,後移至山巅,後又移至水中。蘭亭的多次移建主要是為了風水環境之需,尋找更為理想的自然環境,以觀賞山水,蘭亭與自然風景關系密切,具有觀賞、游憩之功用。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曾於永和九年三月三日集諸友人,會於蘭亭,並作《蘭亭集序》,更賦此亭以盛名。其後,歷代的風景園林中,亭被廣泛應用,構成富有情趣的園林景觀。

  北魏洛陽的華林園,經魏、西晉、北魏等若干朝代的建設已成為名園。園中有臨澗亭,建於景陽山麓、小溪澗之畔。濟南大明湖的歷下亭,初建於北魏,現該園的歷下亭是清嘉靖年間重建的,立於大明湖湖心,盡賞四面荷花。

  南北朝梁朝武帝之弟湘東王在江陵城中建有湘東苑,苑中建有隱士亭、映月亭及臨風亭等,此外,梁上元縣的古樂園中建有見墩亭和章移亭等。說明南北朝時,亭在園林中已不是稀有之物。

  隋朝隋炀帝的西苑是當時規模巨大的名園。苑中建有16院,每院均為精美的小園林,並有各式小亭。其中最有名的亭為逍遙亭,“四面合成,其結構之精美,可稱冠絕古今”,足以說明隋代的園林亭已是很精美的建築。隋朝的翠微十二亭,是隋炀帝於山西汾水之源的管涔山營建的,名為翠微、次阆、彩霞、臨月、飛芳、積翠、合璧、含輝、凝碧、紫?恰⒊尉凹吧醒敉さ齲?布列於管涔山之山巅、山腰及山麓。隋朝名園“绛守居園池”,是晉中一座衙署園林,始建於隋開皇年間,經數次改建,至唐代已是較具規模之園。園中以水池為中心,地貌豐富,北高南低,丘壑相連,溪渠環繞,植物茂盛,為優雅的山水園林。其獨特之處,是園中建築類型單一,亭是園中主要建築,並且數量多,遍布全園。初建時園中有9亭,後又增建4亭,園中除亭之外僅有2―3處其他建築,真可謂“亭園”也。

責任編輯:南瓜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