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張國良:我把空竹文化“抖”向世界

張國良:我把空竹文化“抖”向世界

日期:2016/12/14 9:53:36      編輯:古代建築史
 張國良在為記者介紹竹木空竹
 

“我從小就喜歡琢磨空竹,空竹情結今生難捨。”8月22日,在北京通州區一處普通的農家四合院裡,一位中年男子表演的一段高難度“空竹秀”吸引著記者和眾人的目光。表演者就是被譽為“空竹張”的張國良。

56歲的張國良是中國傳統民間玩具空竹的制作傳承人。30多年來,他潛心研究空竹的制作工藝,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將民族文化、現代藝術以及其他藝術形式的精髓吸收到空竹制作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空竹系列作品。他曾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民俗活動,向世界傳播和推廣具有中國特色的空竹文化,堪稱“第一個把空竹文化‘抖’向世界的人”。

空竹在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早期為宮廷玩物。是一種用線繩抖動使其飛速旋轉而發出聲響的玩具。傳統空竹為竹木所制,演變至今,已有了其他多種材質的產品。空竹的樣式很多,根據空竹輪盤與輪軸的不同組合,大致可分為雙輪空竹、單輪空竹、雙軸空竹、雙軸多輪空竹和雙輪多層空竹等,還有經過變異的異型空竹。

抖空竹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的雜藝游戲活動,流行全國各地,尤以北方盛行。2006年,“抖空竹”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一道工序都精雕細琢
 

一個家族的手藝傳承

“抖空竹是一項集娛樂、健身、表演、競技為一體的民間游藝活動,既有自娛性,又具觀賞性。早先的老北京,人們在街頭巷尾就用抖空竹自娛自樂。”張國良說,從他爺爺那一輩兒起,因為生活需要就以制作空竹為業了。

張國良的爺爺名叫張瑞如,打小兒就和木工師傅學習木工,很快就學得一身好手藝。後來因為生活拮據,開始制作空竹售賣。由於張瑞如老先生為人厚道,制作的空竹手藝精細,深受老北京人的喜愛。到了張國良父親張寶全這一代,更是把空竹的制作工藝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不僅能制作各種大小不一的空竹,還首創了異形空竹,這在當時的玩兒家裡是被津津樂道的。隨著張國良爺爺和父親名氣的不斷攀升,“空竹張”的雅號在那時便成為了京城空竹玩兒家心中一個印象深刻的符號。

“抖空竹時,多是用兩根50厘米左右的竹竿系於一根棉繩的兩端,以繩繞空竹的輪軸,將空竹抖轉,再通過不斷加力,將空竹的轉速不斷提高,空竹的輪盤上的大小兩種哨口便在高速旋轉中發出低音和高音,空竹通過這種發聲原理,產生空遠的鳴響聲。”張國良說,當年正是這種聲響深深吸引了年幼的他。

1990年,為了讓家族的老手藝不致消失,十幾年沒做過空竹的張國良毅然辭掉了穩定的工作,專心在家制作空竹。“那時候沒有場所,沒有啟動資金,只好自己在家裡做,做好了十幾個、二十幾個就在龍潭湖邊上擺地攤賣,今天賣出去幾個家裡的生活就好些,賣不出去賺不到錢,總是要被家裡人埋怨。”說到當初的艱難起步,張國良很是感慨。

“雖然艱難,但我還一直在堅持。時間久了,經過一些玩兒空竹人的口口相傳,買空竹的人逐漸多了,我的生活也在一天天地好起來,自己也有信心了。”張國良說,那些玩兒空竹的人都有些老北京情結,玩兒空竹不僅可以鍛煉身體,最重要的是,空竹能讓他們重拾往日時光。

為讓空竹繼續融入當今社會,張國良充分發揮自己擅長的木雕技藝,他將雕刻、燙花、剪貼等手法融入空竹制作,做出的空竹既是玩具又是可供欣賞、收藏的藝術品,這種形式上的創新也為空竹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內涵。

“2004年春節期間,我作為傳統民間手工藝制作人的代表,受邀參加了市政府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聯歡會,並且做了抖空竹表演,現場帶去的200多個空竹也被觀眾買光了。”張國良說,人生第一次被這麼隆重地請進人民大會堂,現場觀眾對空竹的那份熱情讓他感動,使他第一次看到了傳統手藝人的價值。

 張國良的空竹工藝品“梅 蘭 竹 菊”

    老手藝的新傳奇

“人們現在不住大雜院兒住進了新樓房,總感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淡漠了。自從樓上樓下的人玩起了空竹,大家的交流多了,老北京人之間的那份兒熱情與感情又回來了。”說到空竹給時下北京人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張國良說,空竹發揮了情感紐帶的作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大家找回了北京人最原始的質樸。

2005年,張國良苦苦堅守的空竹制作工藝正式被北京市政府申報非遺,2006年申遺成功,張國良當之無愧地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空竹制作傳承人”。

2008年北京奧運會,張國良制作的空竹紀念品作為“北京禮物”送給了外國友人,現如今,空竹已經成為“北京禮物”最典型的代表。

2009年,在張國良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廣安門內街道創建了全國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空竹博物館”,張國良和他的空竹制作技藝正式進駐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就是一個空竹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是一個產品展示平台。另外,還為空竹愛好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和購買的場所,為提升空竹文化起到了一個很好作用。”張國良說。

2010年,張國良的數字空竹博物館誕生了。博物館采用三維虛擬技術,將空竹博物館的典藏、空竹研究成果、空竹傳人制作表演技藝等,通過三維技術展現在網絡上,並采用中英文雙語制作,擴大了空竹文化的影響力,讓空竹文化從網上走向世界,將空竹文化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首都文化品牌。

“我是第一個把空竹文化‘抖’向世界的人,不謙虛地說,我已經讓祖傳的老手藝有了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如果你硬讓我說多年來的堅持和創新所帶來的收獲,我就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光宗耀祖’。”面對記者的提問,張國良這樣回答。

為了使空竹文化更有效地傳承和保護,張國良在北京的一些大中小學開辦了空竹制作培訓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多樣性的探討與研究。

近幾年來,空竹這個行當給張國良帶來了不少榮譽,讓他出了名。他先後參加“北京風情舞動悉尼”作品展、奧運期間“北京祥雲小屋”的空竹制作表演和作品展示、2009年的香港“京港洽談會”、2010年台灣的“京味之旅”文化交流活動、2012年的“第三屆中國空竹邀請賽”等,他的空竹作品得到了國內外友人的廣泛贊譽,提升了中國民俗文化的影響力。

如今,北京的抖空竹熱還在逐步升溫,空竹愛好者、收藏者不斷增加。但是,制作竹木空竹的還只有他一家。張國良說,“我希望多一些人做傳統竹木空竹,滿足廣大愛好者的需要。我不會保守,只要有人上門請教,我會毫無保留地把手藝教給他們。”

“空竹張”說,“我的最大夢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建成一個北京傳統文化基地,在這個基地裡不僅能見到空竹,還能見到獨具北京特色的其他老手藝、老工藝,使之成為展示北京傳統文化的基地。我知道自身能力有限,但還是要盡綿薄之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