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01:周村東岳——澤州縣周村鎮東岳廟
日期:2016/12/14 22:13:15   編輯:古代建築史●台階兩側原有六尊石獅?● 大燴菜竟然與秦桧有關?● 正殿牆壁後面藏有壁畫?
澤州縣周村鎮周村曾名長橋,自古就是晉城通往晉南的交通要道。古鎮地勢高低不平,民居順勢錯落而建。在鎮中最高處聳立著一座恢弘大氣的廟宇,為周村現存年代最久的寺廟——東岳廟。
東岳廟居高臨下,俯視古鎮全貌。與國內其他東岳廟相比,盡管周村東岳廟名氣不大,但從建築結構角度來看,為國內神廟道觀中少見的典型宋金遺存,使之在道教界聲譽頗高。
2006年,周村東岳廟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月9日上午,心中懷揣好奇,記者由晉城市區沿晉陽高速向西30多公裡,來到澤州縣周村鎮周村。
八百六十四級台階?
前往探訪周村東岳廟之前,與其有關的種種神奇說法不絕於耳,最玄乎的便是山門前有八百六十四級台階。
得知打聽東岳廟,站在路邊的村民轉身指向村西最高處:“看到兩座鐘樓了吧?那邊就是東岳廟。”
沿著古鎮古色古香的商業街向西數百米,在周村北街超市右拐,是一條狹窄的胡同,向北遙望,胡同盡頭,一座氣勢磅礴的殿宇映入眼簾。站在陡峭的石階下,只能看到山門的頂脊及東西兩側的鐘樓。
青石台階共分三節。往上走,記者心中默數石階的數目,六七分鐘後,登上東岳廟山門前,台階數出來了:七十二級。“八百六十四”級台階的說法從何而來?在山門前,恰巧有一位曬太陽的八十多歲老者。聽到記者的疑惑,老人哈哈大笑起來:“是地方口音導致的誤傳。”
據傳,東岳廟山門前曾有八棵柏樹,三節台階東西兩側共有六尊石獅。因此,村裡人說起東岳廟,總說“八百(柏)六十四(石獅)”。
原來,方言也能產生如此有趣的誤解。如今,東岳廟門前已看不到柏樹的身影,石獅也僅剩廟門前的東西兩尊。兩尊石獅制作於清康熙年間,東面一雄獅腳踩繡球,西面一雌獅身下伏臥幼崽。雖歷經歲月侵蝕,石獅依然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可謂石雕中的上乘之作。
周村曾出抗金英雄
周村東岳廟到底何時創建,目前已無法考證。“澤據太行之險,扼燕、雲,俯瞰中原。鎮居郡西,黃沙聳立,太行、王屋、析城諸山獻嶂列屏,乃巨鎮也。《金史》曰:晉城有周村鎮。以《鎮表》識,澤雄三晉,而鎮實一郡冠。”在東岳廟的鐘鼓樓東側,立有《澤州周村鎮重修廟祀記》石碑。盡管石碑字跡模糊,但仍能看出石碑時間落款為明隆慶四年(1570年)九月。晉城古稱澤州,自古以來澤州在山西是很傑出的一個州,而周村又是晉城縣的第一大鎮。
“鎮故有廟,正殿祀東岳神。”碑文記載:“經始莫考,重修於宋元豐五年。”宋元豐五年(1083年),曾對東岳廟進行修葺,明宣德二年(1427年)、隆慶四年(1570年)再次重修。有人推測,周村東岳廟創建年代可能在宋代初期,甚至可上溯至唐代後期。
“靖康丙午,地陷於金。”石碑上的一段文字引起記者興趣。“金粘沒喝位閏於宋。岳武穆義旗北指,鎮之梁興築寨響應,人心敢於叛金者,乃不忍變於夷也。”
這段碑文引出一段歷史。粘沒喝是金國皇室宗親,漢名為完顏宗翰。北宋靖康之變後,為金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完顏宗翰成為華北地區的實際控制者。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金熙宗即位後,完顏宗翰被架空。兩年後,這位58歲的金國開國第一功臣郁郁而終。
《澤州周村鎮重修廟祀記》由梁寀撰寫,碑文主要記敘了周村形勢及重修廟祀之事。碑文中提到的梁興,又名梁青,是南宋著名抗金義士。北宋末年,金軍攻破太原府後,梁興等人以太行山為根據地,組織“忠義保社”,四處游擊,聚眾多達四千人,成為北方抗金武裝的核心,聲威遠播。河東、河北各路民眾都親切地稱呼梁興為“梁小哥”。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冬,梁興率100多人投奔岳飛麾下。岳飛見到聞名已久的“梁小哥”,分外高興,當即呈報宋廷,將梁興留在岳家軍中任職。紹興十年(1140年),岳飛北伐,梁興奉命渡黃河,與太行山義軍趙雲等人會合,收復垣曲、沁水。北伐終止後,梁興在南宋任親衛大夫、忠州刺史、鄂州駐御前先鋒軍同副統制。紹興十八年(1148年),梁興在一次戰斗中英勇獻身。
在周村,有很多與梁興有關的傳說。如今晉城人愛吃大燴菜,傳說就與梁興有關。大燴菜原來叫“炸桧菜”。據傳,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朝廷殺害。當時,打了勝仗的梁興正在擺酒慶功。消息傳到太行山時,眾人痛恨秦桧,桌上飯菜都涼了,仍無人動筷。於是梁興讓廚師將菜倒入大鍋中加熱後,夾起個肉丸說:“今天山寨做了道‘炸桧菜’,大家把秦桧生吞活剝,為岳元帥報仇!”眾人很快將鍋裡的混菜吃完。隨後此事傳到民間,出於對秦桧的痛恨,人們紛紛做起了“炸桧菜”。
在周村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梁興就是《水浒傳》中燕青的原型。如今,在周村鎮下町村梁姓者頗多,相傳為梁興後人。
由於說法各異,與梁興有關的許多傳說無法考證。但該石碑碑文卻證明了梁興是澤州周村人,這為研究北宋末期地方社團聯合抗金,留下了寶貴的文字資料。
廟內有三座戲台?
周村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西晉,因古鎮東面長河上有古橋,曾名長橋鎮。後因周瑜之後周鲂之子、西晉名將周處安葬於此而改名周村,至今有1700多年歷史,堪稱千年古鎮。
東岳廟是祭祀泰山神東岳大帝黃飛虎的神廟,有些地方也稱岱廟,在北京、山東、我省的萬榮、蒲縣及晉城市澤州縣的南村、高都等地均有。
周村東岳廟山門高大,由木柱頂立,面闊五間,懸山式殿頂,琉璃飾脊。中間廟門門額上刻有“天尺五”三個楷體大字。內額是一幅龍飛鳳舞的“見離”繁體草書。由於未見人名落款,頗具神秘色彩。除山門、鐘鼓樓為清代重修外,東岳廟正殿、關帝殿、財神殿有宋金時期建築風格,其他建築為明代修建。
東岳廟規模宏大,院落布局為二進式格局,中軸線上除山門外,由南至北為東西鐘鼓樓、戲台、拜亭、正殿;兩側有配殿、東西廊院。廟內設有東西跨院。據村民說,除鐘鼓樓中間有座戲台外,東西兩院還分別設有戲台。一座廟宇內,竟有三座戲台,這種設計布局在廟宇建築中極為罕見。
村民們說,每年陰歷十月廿三,周村都會舉辦大型廟會,附近十裡八鄉的人們紛湧而來。作為廟會的壓軸節目,東岳廟三座戲台同時唱戲,相互對壘,絕無干擾。
遺憾的是,在東岳廟內,記者只看到兩座戲台。原來,2012年,國家對東岳廟進行修繕,除中軸線上的戲台外,在其西側也修復了一座戲台。由於東側戲台地基早已不存,因此並未在原址上進行復建。
正殿沒有發現壁畫
東岳廟坐北朝南。正殿為天齊殿,供奉東岳大帝,東為財神殿、西是關帝殿,三殿由東向西一字排開,整體布局宏偉壯觀,非一般廟宇可比。
天齊殿為宋金時期的建築結構,至今廟東存有造於金皇統三年(1143年)的門礅。與其他廟宇的拜亭不同,東岳廟共有三座造型精致的拜亭,除正殿前正中的拜亭外,還有兩座分立正殿兩側。而一般來講,為了便於信眾的祭拜,多數的拜亭位置處於正殿之前。
三座大殿均建在砂石巖砌築的台基之上,天齊殿單檐歇山頂,琉璃飾脊,上鋪灰色筒板瓦。三殿斗拱為四輔作單下昂,檐廊為四稜抹角石柱。殿檐斗拱用材碩大,殿頂出檐平緩深遠,外觀古樸莊嚴,雖為宋代重修,但唐建遺風依然可見,實為我國古建藝術之珍品。
天齊殿鑲嵌的門框為當地少見的青石制作,與其他廟宇中出現的青石門框類似,上面布滿吉祥鳥、花卉等圖案。門框選料講究,線刻刀法洗煉,工藝精湛。記者仰頭觀望,在高大的門框橫梁頂部發現了一段題記:“大元國歲次戊寅本鎮眾社人等置立斯門……”題記落款時間為“至元十五年(1278年)孟秋皇日立”。門框上刻著許多名字。顯然,這副青石門門框是當地信眾在對東岳廟修繕時捐獻的。“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這副青石門框宋金修繕後的遺存?還是元人修繕時,沿用了宋金的建築風格?或者是修繕後在門框上加上了題記?從“置立斯門”的題記內容來推測,這副青石門框應該是元代信眾在對廟宇修繕時,沿用和繼承宋金的建築風格和手法。
據當地人講,東岳廟極為靈驗,附近村民凡遇天災人禍,均來此祈禱求拜。傳說,清末時局動蕩,周村附近的幾個村民蠢蠢欲動,欲將廟門前的石獅偷走。一村民將一尊石獅搬走後不久,這個村民竟莫名其妙地失蹤了。眾人認為該村民遭到了報應,從此將東岳廟視為聖地。因此人們雖知廟內物品珍貴,卻無人敢來盜竊。
周村古鎮曾設東、西、南、北四門,外加西南角的水門,共計五門。日軍侵華期間,北門、東門被飛機炸毀。緊靠北門的東岳廟卻幸存至今。村民們覺得,這是東岳大帝在庇護著神廟。
至今,有關東岳廟正殿存有一幅宋代壁畫的傳說流傳甚廣。上世紀50年代,東岳廟被周村糧站占用。據村裡人說,當年將天齊殿等三大殿均改成糧庫,糧站工作人員在正殿牆壁上砌了一道內牆,壁畫從此與世隔絕。此舉不僅使廟宇在使用中得到保護,也使壁畫免遭“文革”摧殘。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2012年年底東岳廟修繕動工,施工人員將正殿砌起的那堵牆壁拆除,在牆壁背後並未找到人們所說的宋代壁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