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流轉 到窯灣古鎮去趕“夜貓集”
日期:2016/12/14 9:39:48   編輯:古代建築史
輪渡靠岸,人們開(騎)著車上坡來到窯灣。
窯灣古鎮,隸屬於江蘇徐州新沂市,位於京杭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據說,頻發的山洪挾裹來大量泥沙,成為燒制陶器的最佳材料,用泥土燒制磚瓦就成了當地人重要的謀生手段,又由於地處京杭大運河拐彎處,故名“窯灣”。窯灣古鎮三面環水,又處在新沂、邳州、睢寧、宿遷四地的交界處,農業社會時也有“雞鳴聞四縣”的說法。大運河從鎮邊流過,河面寬闊,幾百年來,運河航道裡舟楫穿梭,現在的運河依然忙碌,處在這樣一個地理位置,可以想象窯灣曾經的繁華。
窯灣不再是貨船驿站
灣子,一般都是天然的避風港。窯灣是個渡口,隔著一裡多寬的大運河,對面是宿遷的韓渡。窯灣渡口一個長桿子上並列著兩塊牌子:宿遷/徐州,指向相反的方向。輪渡的時段是早晚六點,裝滿了就走,主要載人和車,偶爾也有小貓小狗光顧。從宿遷到窯灣,這是一條最近的路,輪渡的生意還不錯。
現在輪渡上的車比人多。把車開到船上去,有小車、農用車、摩托、電動車,本地人見怪不怪。十分鐘左右的水路,站在船上,抱緊雙臂吹著風聊聊家常就過去了。但對很多外地人來說,這卻是一件新鮮的事情,上下左右對著運河拍照留影。來回兩岸的輪渡和南下北上的貨船經常擦肩而過,這個時候,輪渡上就會發出廣播:請注意避讓,請注意避讓。水上交通和陸地上有著一樣的規則。
窯灣古鎮運河邊,有一排永久停靠的船家。人們以船為家,飲食起居皆在水上。
這段運河呈現出一種自然的狀態,水面開闊,河道中間有雜樹叢生的小島,兩邊堤壩也沒有收拾整齊,岸邊的蘆葦蕩裡傳來鴨子嘎嘎的歡叫。運河邊上有一排永久停靠的船家,以船為家,在靠岸的空地上種菜養雞,和一大片柳樹和草地連接在一起, 有人在下網捕魚,有人在織網。輪渡剛剛靠岸,人們就發動機器上坡來到窯灣。但對於運河裡來往的那些貨船來說,窯灣卻不再是驿站。
窯灣運河邊,制作養殖網的漁民。
憑借扼守大運河黃金水道的地理優勢,窯灣曾經“日過桅帆千桿,夜泊舟船十裡”。史料記載,1668年山東郯城發生8.3級地震波及窯灣。兩年之後,康熙大赦天下,一批明朝貴族遺老被發配到窯灣等地震災區開荒生產。這批明朝遺老精密規劃,利用窯灣S型自然河岸築五華裡街道,按五行八卦作為太極線,又按八卦九宮方位建十條街道和一條回族街,具有相當規模。窯灣現存明清和民國初期古建築較多,明末清初形成的西大街和中寧街至今仍基本保持了原有風貌。
被龍卷風刮倒的教堂
西大街上的沈運昌老人擺擺手:“‘小上海’?我們這裡是‘小香港( 路線)’。”關於窯灣的介紹中說:明清鼎盛時期,全國有18個省的商人在此設立會館和辦事處, 築店經營。鎮上建有兩大當鋪、30余家錢莊,擁有布莊等大的店鋪作坊300余家。美、英、法、日等10多個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在此經商傳教,建有教堂、寺廟10多所。
運河上來往的人經過窯灣能看到一座正在建設的教堂,腳手架框住了已基本完工的主體結構,尖尖的屋頂。當地人龔家齊知道那是“哥特式風格”,當年的教堂就在今天復建的位置上,“我清楚地記得是1976年7月22號,一陣龍卷風把教堂刮倒了。當場死了50個人,傷了150多個。 我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因為當時我就在裡面”。
那場龍卷風在窯灣鎮上倒沒有造成巨大的損失,龔家齊也不明白那座堅固的教堂怎麼就毀於一場龍卷風。“我覺得那教堂很堅固,磚木結構,不像這個復建的全部都是磚的,比現在這個還要大點,有大教堂和小教堂,大教堂的門一般不開,一般我們都是走小教堂進去。解放前還有洋神父,我們叫他楊生,他的漢語說得很好,還給大家治病。”他印象最深的是,“裡面的頂老高,牆上全部是連在一起的畫,有和平鴿,還有天使,張開就是好大的羽翼,把牆全部都遮住了”。解放後,教堂成為窯灣鎮公共集會場所。1976年7月22日,窯灣鎮的居民走進教堂開會,龍卷風來了。
綠酒甜油依舊飄香
提起窯灣,蘇北人條件反射般映到腦子裡的是“綠豆燒”和“甜油”。“綠豆燒”是一種酒,很容易讓人誤解是以綠豆釀造,其實它是以高粱、大麥、小麥等為原料,加入人參、砂仁、杜仲等中藥釀成,因為酒色棕綠,也稱為“綠酒”。“綠豆燒”這個名字,據說來自乾隆皇帝的金口。在窯灣古鎮中寧街上,“綠豆燒”的旗幟紛紛飄揚。雖然窯灣很小,但是制作綠豆燒的酒廠卻很豐富。
出產甜油的趙信隆醬園。
趙信隆醬園店裡出“甜油”。“黑醬自黑非墨染,甜油微甜是蜜香。”四道宅院六十六間房,院子裡有大規模的醬缸。這種場面在淮安的河下古鎮也見到過。把小麥碾細,做成胚狀面塊蒸熟,放在陰暗的室內加溫,等到長出乳黃色的菌絨,然後將面塊晾干,放入大缸內,配上鹽水裝滿缸,在陽光下照曬,一般從春天開始,一年一次,經過日曬月露,過濾後產生一種新物質“甜油”。雖然外地人覺得甜油就是醬油,但本地人認為甜油更香,有股淡淡的甜味。
趙信隆醬園現在是個景點,但是也為當地人日常生活所需。醬園裡有包裝精美的旅游紀念品,窯灣鎮上的人也會拎著瓶子來打甜油。這種調味品特別適合烹饪魚蟹,魚來自運河,螃蟹產自駱馬湖。中寧街的屋檐下,柴鍋燒好的大魚還在鍋裡,色澤誘人; 正是吃螃蟹的季節,走進一家,正啃著螃蟹當點心吃呢。
菱角、魚蟹戲柳琴
駱馬湖出產的河鮮。
沈大媽兩口子坐在新修的老街店鋪把口,面前的筐子裡都是形態不同的新鮮菱角,全部都來自駱馬湖。處於運河和駱馬湖之間的窯灣,和駱馬湖的關系十分密切,頭大鮮嫩的是養殖的菱角,小而彌堅的則是野生菱角。沈大媽的兩個兒子,一個在運河裡跑貨運,一個在駱馬湖裡養魚養螃蟹。“養殖菱角的人今年不干了,要把水面轉手給挖砂的,我們老兩口就去弄些菱角上岸賣。”駱馬湖的采砂船越來越多,有時候密布一大片水面,養魚養螃蟹反而成了見縫插針的事情。沈大媽兒子的螃蟹生意還不錯,“暫時還沒打算轉手給挖砂的”。
一位商販在售賣來自駱馬湖的新鮮菱角。
窯灣運河邊堆放著采砂船上使用的吸砂管。
老兩口的手干裂黝黑,坑窪不平,就像老街上的路。彎彎曲曲縱貫南北的中寧街,凹凸不平。窯灣鎮政府黨政秘書聶新成說,中寧街原先鋪著整齊的青條石,在“大躍進”年代全被挖去修水庫了。和很多旅游古鎮一樣,窯灣古鎮上的各種門面被修飾一新。
當地會唱柳琴戲的人已經很少。
一個店鋪裡,64歲的莊廣利正在唱柳琴戲。這是一種流行於蘇北的地方曲種,會唱的人已經很少。窯灣古鎮旅游開發公司把他請來,按月發工資,逢節假日就唱,算是一個民俗旅游節目。這一天他排練的是家長裡短的《五更勸郎》和自己創作的《窯灣古鎮新曲》。柳琴戲十分潑辣,莊廣利身穿鮮紅的長褂,臉色紅潤,門牙洞開,唱起來整個人都神采飛揚。
古鎮老店時空流轉
窯灣最後的老鐵鋪。
過去的店鋪大都是“前店後坊”,各種依靠水為生的店鋪不少,無論是經營鐵器還是編織的麻繩網籠。還有一家顏家鐵鋪在正常生產,只不過主產品由傳統的刀、叉、剪變成了采砂船用的吸砂管。鐵鋪主人遺憾地說,他已沒有徒弟了,“兩個兒子都從事別的行當,不肯學我的手藝。我還能再干幾年,這個傳了四代的鋪子可能就要關門了”。
這家地毯廠,還保持著窯灣古鎮原有的運轉軌跡,並以此與一些遙遠的地方發生著關聯。
這個鐵鋪在運河古鎮的旅游變身中已經有點兒不合時宜。往老街兩側走一點,還有一家鍛造廠和一家地毯廠,保持著運河古鎮原有的運轉軌跡。地毯廠院子裡,散落了一地多彩的絲線。挑揀好圖案裡要用的顏色,這些從上海運來的絲線,在一雙雙巧手下編織成各種花色。8尺×8尺的地毯,掛起來是一幅巨大的幕布。經線的框架已經布好,兩個人合作,能看懂圖是關鍵,眼睛好手要快,分坐在一條長凳的兩端,飛快地一點一點用刀把線劈進缜密的邏輯地圖裡。幾個車間都很簡陋,懸掛地毯的支架、長條凳、各種刀剪工具幾十年都沒有變過,線絨飄浮在整個空間裡。
“夜貓集”等待旅游演繹
處在旅游開發進行時的窯灣古鎮,“應該比周莊( 酒店)有前途,因為我們三面環水,發展空間大”,窯灣鎮政府黨政秘書聶新成說。古鎮的內核,由東寧、中寧、迎熏、 西鄰四大部分組成,分別以東、西兩條大街為經,南、北兩道為緯,在經緯交叉處建起過街樓一座,彼此呼應。漕運發達的年代,店鋪、商賈、會館、教堂、鬼市、 綠豆燒酒、甜油面醬,相互擁塞,又自然共生。
“漕運發達的年代,我們這裡有夜貓集。”聶新成說。過去,漕運船只及一般貨船途中都喜歡在這裡停靠,晚上停泊早晨啟航。船家商賈為了補充途中生活必需品,需要在夜裡上集,購齊貨物馬上返回,不耽誤天明啟航。為適應船家商賈的這種要求,當地自然形成夜集,當地農民向船家商賈出售農副產品,星夜趕集,黎明結束,也不耽誤白天的農活。這種夜間經營天明即散的集市,當地人稱為“夜貓集”。
當時窯灣商業十分繁華,晚上九十點鐘商店仍在營業,緊接著“夜貓集”又開始了。其繁華盛況,有“小上海”之稱。不過住在西大街上的沈運昌覺得“我們這裡是小香港”。當時外地商人在窯灣經商者,據說有18省之多,常年落戶經營的有山西幫、江西幫、福建幫和本省的蘇、鎮、揚幫,並建有四家會館。這些會館現在大多被修繕一新,准備迎客。
“怎麼說呢,現在我們這裡還有夜貓集,但不如以前那麼早了,以前是半夜就開始,現在天蒙蒙亮開始。”聶新成說。雖然漕運凋敝,但是人們的生活習慣還是保留下來,周邊的農民來賣菜,現在應該算是比較早的早市。窯灣古鎮的旅游開發中,“夜貓集”是想保留的民俗內容。“有人建議加入一些現代元素,例如背景音樂”。
■ 交通史
懸浮在窯灣上空的遙遠
在窯灣地毯廠,8尺×8尺的地毯,兩個實力相當的人合作,左右開弓,大約需要兩個月完成,按照尺寸計算工錢,6400元左右。經過進一步細加工後,這些地毯被運往上海然後出口。女工趙小娥開玩笑說:“地毯出口到的國家,可能他們的祖宗還到過我們窯灣呢。”窯灣古鎮上有教堂,很多老人都記住了那位能治病的洋牧師。老街上美孚石油公司的招牌還在,據說還有亞細亞石油公司。
地毯廠就是做來料加工的業務。編織地毯的圖案也是從上海來的,“多洋氣啊,他們真是會搭配顏色”。因為愛美,這些巧娘們有時候也會停下手中的活,研究一下圖案,忍不住對花色發出贊美。這些都是窯灣古鎮的日常生活中不會用到的顏色,紅綠藍三基色變幻出無數深深淺淺的色彩,圖紙上有時候會標注絲線的色彩:法國紅、橄榄黃、水晶綠、威尼斯綠、普魯士藍……這些奇怪的顏色名詞聽起來都來自遙遠的地方,懸浮在窯灣古鎮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