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絕畫——繁峙縣巖山寺
日期:2016/12/14 22:13:23   編輯:古代建築史“山西南有永樂宮,北有巖山寺,堪稱寺院壁畫的雙壁,都是我國古代寺觀壁畫遺產的瑰寶。”這是我國著名壁畫研究專家潘 茲教授對繁峙巖山寺壁畫的高度贊譽。更有專家認為,巖山寺精美的金代壁畫甚至堪稱“亞洲第一壁畫”。而親身經歷巖山寺近40年來發現、臨摹、維修、保護等過程中重大事件的忻州市文物局田雷說:“巖山寺壁畫是畫在牆壁上的《清明上河圖》。”
巖山寺又稱靈巖寺,位於忻州市繁峙縣城東南45公裡處的天巖村。3月18日下午,記者驅車前往,一睹“千年古寺絕妙壁畫”的真容。
天賜靈巖顯神韻
3月18日14時,記者在繁峙縣文管所所長張所廷帶領下,趕往巖山寺。老張一路走一路囑咐:“寺內的壁畫只能看一下,絕對不能拍照啊。”從老張的“唠叨”中,記者了解到,為保護巖山寺的絕世壁畫,省文物局局長王建武一上任,就對這裡下達了禁止拍照的“保護令”。
行車約40分鐘後,來到一處寫有“天賜靈巖”的牌樓前,從這裡向南再行約5公裡就可到達巖山寺。新修的水泥路“之”字形伸向了山谷中,如同一條“天路”,更增添了巖山寺的神秘。
三月的天巖村寒風依舊料峭,新修的台河橋巍然屹立,橋下冰帶蜿蜒。巖山寺就坐落在河西,蒼松掩映,紅牆環繞。廟門前有一棵約需五人才能合抱的干枯古樹,彰顯著歲月滄桑。通往山門的小路南側是一段土石護堤,山門前有一棵大松樹如張開的臂膀迎接著來客,又似張開的傘蓋庇蔭著廟宇。山門拱券式門洞上是一個古色古香的鐘樓,單檐歇山頂的亭式建築內懸著一口高大的古鐘,檐角高挑,通體靈動,盡顯清靈飄逸。
走進寺院中心,更見一派滄桑。巖山寺坐北朝南,寺內正北大殿已毀,該位置現砌有一段米數高的磚圍欄,欄內枯草遍地,很是落寞。磚圍欄四周是殘存的部分石幢、石碑等。磚圍欄的面積很大,其殘存根基的輪廓似乎更大,不難想象這座消失的大雄寶殿曾經很是宏大輝煌。寺院內東西現各有一個配殿,殿內已無任何塑像,南殿(即文殊殿)則為廟內現存最高大的殿堂,此外西面還有一處小配房,東面則修了一處生活區。院內三棵松樹依舊高大挺拔,枝干似蒼龍蜿蜒於空中,給這座古老的寺廟平添了一番神韻。從北向南看去,寺內青松掩映、古殿巍峨宏大、遠山連綿合抱,一種殘存的美、靜谧的美、自然的美、天賜的美渾然一體,令人贊歎。
張所廷介紹,“巖山寺又稱靈巖寺,據寺內遺存石器銘文證實原名靈巖院,金正隆元年(1158年)重建,於金大定七年(1167年)繪就佛傳故事壁畫。全寺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歷經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除南殿也就是菩薩殿是金元遺構外,其余均為晚清到民國年間的建築。1982年其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年久失修,風雨交侵,壁畫脫落,瀕臨險境。為此,各級各部門多次修葺,管理部門24小時看管,才使其保存至今”。
千年壁畫堪稱一絕
79歲的范柱旺老人土生土長,是看護巖山寺的工作人員。幾經囑咐,他小心翼翼地打開南殿殿門上的兩把鐵鎖。推開殿門,殿堂內金代彩塑佛像水月觀音、天王和文殊坐騎等,帶著一種森嚴的氣息觸目而來。彩塑顏色鮮艷、塑像神采俨然,令記者有一種穿越的恍惚。遺憾的是由於多種原因,這些塑像或多或少,殘損不全。借著昏暗的光線記者看到,南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橼,單檐歇山頂,周邊牆壁上則是佛像滿布、色彩逼真的精美壁畫。
站在壁畫前,張所廷來了精神,他如數家珍:“南殿內雕塑是金代彩塑上品,極具文物和藝術價值,壁畫更堪稱一絕。巖山寺現存壁畫始畫於金正隆元年,完工於金大定七年,由北宋御前承應畫匠,也就是宮廷畫匠王逵費時十年繪就。壁畫內容豐富,包羅佛教故事、宮廷生活、市井風情等,技法精湛高超,設色渾厚,透視精確,人物各具形態,聲情並茂,不僅是我國現存宋、金壁畫中的扛鼎之作,更是研究宋金時代歷史、社會、宗教、美術的重要實證資料。”
大殿內的壁畫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殘缺,南北兩面的壁畫已幾乎蕩然無存,這讓記者感受到了亟待保護的迫切。遺憾中,記者只能通過張所廷的現場介紹領略壁畫風采。
東壁畫面高3.45米,長約11.11米。從畫面上看,內容可大致分佛、菩薩講法的場面和本生經變故事。其中,鬼子母故事中情節,富有極強的浪漫傳奇色彩;群嬰圖中皮影戲的場景,是關於皮影戲最早的圖像記載;水推磨坊圖中生動描繪了宋時人們利用水力勞作的真實場景。西壁現存的壁畫,畫面高3米有余,寬11米,周圍剝落毀壞得較嚴重,尤其是西壁的南邊部分,已經模糊不清,但即使這樣依然掩蓋不了壁畫的光彩,壁畫的內容描繪的是宋金時期流傳的釋迦牟尼佛傳故事。畫中整體背景為王城宮廷,故事看起來就是從釋迦牟尼成佛前為悉達多太子時生活的這座宮殿開始的,畫家穿越時間和空間,巧妙地把釋迦牟尼從前世的授記到今生的投胎、斗法直到成佛的前世今生,天上世間的全過程和諧地安排在同一個畫面中,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北壁畫面現已不存,原畫面記述的故事是五百商人航行中被風吹到羅剎國後被觀世音菩薩營救,免遭厄運。南壁的畫面也已不存,原有壁畫為釋迦牟尼為弟子說法及供養人生活情景。
歷經磨難幸得留存
相傳在金代,有一位得道高僧在巖山寺院內為千人講經,聽者無不肅然,就連山上的石頭也不斷颔首,人們取巖山有靈之意,曾名靈巖寺。這個傳說無從考證,但范柱旺老人卻認為靈巖寺特別有靈:“我打小就生活在這裡,經常來廟上玩耍。那時候,老輩人就說了,廟對面的巖山山峰形態各異像人又像猴山,後來有人一數正好是七個山峰,就稱之為七寶山。”
“其實巖山寺的劫難才多呢。”談及巖山寺的遭遇,范柱旺老人淚眼婆娑,“明清以前這裡曾是北方僧俗朝拜五台山的必經之路,歷代香火不斷,但也受到戰火的波及,以至於常年沉寂在大山荒野中,僧俗不至,香火不興”。“還有更氣人的,剛解放後,縣糧庫一位姓范的負責人要在這附近建糧站,沒有木材就來拆廟,把偌大一個正殿全拆了,拆了之後殿裡的塑像全扔進了河槽,後來還要拆南殿,當時村裡人出面制止,南殿才幸免於難。”另一名看護寺院的工作人員范金明說,“不僅如此,‘文革’期間‘破四舊’,巖山寺也遭難了,有人沖進僅存的南殿裡搬塑像,還砸爛殿裡的懸塑,還好塑像沒遭到全部破壞。”
“不幸中的萬幸,到了備戰備荒年代,這裡讓軍隊接管了,不准任何人進入,所有的殿堂裡堆積戰備糧草,特別是南殿內堆滿了糧草,牆上的壁畫才得以在草堆中幸存,可惜由於多年風雨侵蝕,失於修補,使得大殿漏雨壁畫受損嚴重,後來壁畫被專家發現後,巖山寺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級各部門出資出力加強了對其的修復和保護,它才重新煥發出光彩。”張所廷說。
但是巖山寺的劫難卻並未就此停息。據張所廷介紹,2003年的一個凌晨1點多,寺院裡進來大約9個不法分子,他們先將看護寺院的兩名工作人員綁在床上,又拿刀將寺院裡的狗殘忍殺死,之後從南殿內搬走了兩個2.5米高的塑像和一個1.8米高的塑像。經過這次失盜事件後,寺院加強了安保措施,安裝了防盜監控,有工作人員24小時守護著寺院。
張所廷憂心忡忡地說:“現在寺廟亟待修建,還不具備對外開放條件,為了保證寺院文物的安全,只能將寺院封閉。目前,巖山寺壁畫褪色嚴重,希望相關部門盡快設法進行保護。還有巖山寺的相關環境也急需治理,再不要讓這個世間瑰寶遭遇不幸了。”
牆上的《清明上河圖》
就在記者結束采訪時,見到了忻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資料組組長田雷,他透露了巖山寺更多的秘密。“巖山寺壁畫不僅表現了內容豐富的宗教文化歷史,同時也展示出了一幅宋金時期生動多彩的社會生活畫卷。壁畫潑墨有度、意境內現、樸實素雅、寫神抒情,人物形象傳神,衣飾流暢、神情自然。而線條的勾勒,起止轉折,輕重緩慢,濃淡頓挫,十分精煉清晰,畫韻與宋代傳世的卷軸畫極為相似。這幅畫如果不是畫在壁畫上,而是畫在卷軸上,足可與《清明上河圖》相媲美。換言之,巖山寺壁畫是畫在牆壁上的《清明上河圖》。”
田雷介紹:“1973年,日本文化部門提出五台山有一座寺廟內的壁畫非常好,希望中國文化部門臨摹,但叫不來寺廟的名字。最後幾經周折,相關部門在天巖村找到了巖山寺,搬開南殿裡的飼草,發現了壁畫。1974年,省裡組織專家對壁畫進行臨摹。當時,我在縣電影公司擔任放映員,曾受命為臨摹壁畫的文物工作者和美術作者們放映電影。因為我喜愛美術,潘 茲老先生聽說後,曾帶我前前後後參觀了全部壁畫和臨摹現場,還給我介紹了臨摹的有關程序和方法。潘挈茲先生當時根據壁畫題詞,確定其始建於金代正隆三年(1158年)。”
田雷還說:“不僅如此,巖山寺壁畫還有一個更重大的秘密所在。那就是1999年,巖山寺維修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正式開工,采用先進技術對壁畫進行揭取修復。施工人員先對主牆土坯進行了剝離拆取,意外發現不少舊土坯上粘連著舊牆面,舊牆上面竟然還有更加古老的壁畫。這些壁畫的總面積不到兩平方米,雖拼不成完整圖形,但從粗犷的線條、簡單的構圖,可以推斷應是民間藝人所繪。它的藝術雖然無法和現在的壁畫相比,但這些舊壁畫的發現卻可以告訴我們,巖山寺的始創年代絕不僅僅是金正隆三年(1158年),而應該是比這一年最少會推前一個維修期。後來,我查找了寺內以前發現的其他文物,發現其中最早的一件記載為北宋元豐二年的石器遺構,可以推算巖山寺的始創年代不會晚於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這樣,巖山寺的年齡最少推前了79年。在2011年的維修碑記中,我第一次明確地推斷並提出巖山寺的始創年代不晚於北宋元豐二年,此後許多專家都認可了這一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