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破壞、損傷,‘軋神仙’活動能被保護到今天的規模很不易,如果能做起全國呂祖習俗的領頭羊,溝通連接起各地不同的呂祖文化,‘軋神仙’活動在江南乃至全國的影響會進一步得到加強”,昨天,在“軋神仙”民俗文化保護專家指導現場會上,全國著名民俗學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如是說。
“軋在南浩街、食在老街坊、購在新石路、游在古山塘”,從1999年神仙廟落戶南浩街開始,“軋神仙”活動已經成為蘇州人自己的狂歡節。在這個一年一度的盛會上,呂洞賓點化眾人的神話已經演化成了人們求吉祈福的美好心願,“這是‘軋神仙’民俗活動最大的亮點”,烏丙安說,呂祖習俗在中國曾經有著非常深厚的影響,解放前,全國大約有2000多處呂祖廟,但到今天已經所剩不多,更值得好好保護。
近年來,“軋神仙”活動知名度逐漸提高,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積極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成為國字號,全國的影響力是一條硬槓槓”,在烏丙安看來,盡管呂祖習俗曾經遭受過破壞,但全國保留至今的40多處呂祖習俗各具特色,“蘇州如果當起領頭羊,把這些習俗連接起來,就是對這一民間習俗的最大保護”。
這幾天親身感受了“軋神仙”活動的熱鬧氛圍,“人軋人,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笑容”,烏丙安等專家對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擔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在他看來,民眾在傳統民俗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非常重要,“要讓市民成為活動的主角,市民自發加以保護,這樣的民俗活動才會生生不息永葆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