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歷史悠久、拆裝方便的帳篷式居所
帳篷自幾千年以前在中國問世以來,一直受到許多少數民族的喜愛,那些以游牧生活著稱的民族對它更是情有獨鐘。在浩瀚的內蒙古大草原,蒙古族牧民將它稱為“蒙古包”;在遼闊的新疆牧場、哈薩克族牧民稱其為“氈房”;而在一望無際的青藏高原牧場,藏族牧民則親切地將它稱作“帳房”。經過歷史長河的不斷洗禮,帳篷終於以“帳房”的形式成為藏族牧民的傳統住房。藏族牧民最常見的帳房為黑色,所以過去國內外的許多考察者和旅行者都稱其為“黑帳房”,甚至以此代指一些地區的藏族人。這種帳篷外的遮蓋物是用耗牛毛捻線編織而成氈毯,內用一根橫梁、兩根立柱支撐,形成一座座或為長方或為橢圓的無窗帳房。帳房不但在搬遷和搭建上具有極大靈活性,其規格大小也是多種多樣。此外,帳房的顏色其實也不僅僅限於黑色,還有潔白素雅的白布帳篷和造型華貴、裝飾圖案鮮麗的彩色帳房。帳房的式樣也是不一而足,有平頂式,也有尖頂式,有馬脊式,還有圓頂式。而那種帳頂恰似駱駝雙峰的豹皮帳房更是令人啧啧稱奇。
內蒙草原上的蒙古包和新疆牧場上的哈薩克族氈房與藏族的帳房有著異曲同工之效。奇特、明快的風格,使蒙古包外觀典雅漂亮;簡潔、省料的建築工藝,又使蒙古包實現了建築技術與藝術美的高度統一; 一件件拆裝方便的“組件”,則使這種建築隨時可以遷移到他地。哈薩克族人的氈房以白色氈子建成,裡面布置得十分講究,所以被人們稱為草原上的“白宮”。氈房的建造方法和裝飾均具有濃厚的哈薩克民族特色,其主要構件均為就地取材,包括羊毛擀成的毛氈、紅柳木柵欄、木撐桿、圓形圈頂和毛線連結編織的岌岌草簾牆籬。同蒙古包相同的是,這種氈房的拆裝搬運也很便利。連接牆體和房架的彩帶、精雕細刻的門框和色彩鮮麗的牆圍,使氈房如同一座藝術殿堂一般美麗。
藏族帳房的規格
藏族帳房有多種規格。小的帳房面積可以只有10平方米左右甚至3-5平方米,大一點帳房面積則可達二十多平方米,但這並非最大的帳房。在西藏那曲地區安多縣的丹堆鄉,有一座始建於1654年的柏爾貢巴寺,其大經堂、佛殿以及僧捨均為帳房,是座名副其實的“帳篷寺廟”。這座寺廟的大經堂用了80根木柱作為帳篷的支架,可同時容納二百多名喇嘛集會誦經,景象極為壯觀。更有甚者,青海海北州祁連縣境內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時曾有一座阿力克大寺,寺內的帳房大經堂面積竟達數百平方米,可同時容納近三百名喇嘛叩頭誦經,規模更是無與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