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86:嶺坡二仙——高平坡嶺二仙廟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86:嶺坡二仙——高平坡嶺二仙廟

日期:2016/12/14 22:12:55      編輯:古代建築史

  ●珍貴戲曲線刻如今在何處?●兒童開鎖與“二仙”有關系?●守廟人為何 

    沿晉城高平市河西鎮西李門村南的一道坡路而上,是一處地勢高峻的山嶺,由此就進入了嶺坡村。當地人俗稱這座山嶺為“二仙嶺”,創建於金代的二仙廟,就坐落在嶺的最高處。

    提起二仙廟,不少晉城人都能說出因孝道成仙的“真澤二仙”的傳說。這一傳說起源於本土,流布於晉東南一帶,在民間頗有影響,建廟祀奉者甚多。但歲月無情,原來為數眾多的二仙廟,如今在晉城境內僅剩數座,其中本報曾報道過的、立廟至少已有千年的陵川縣西溪二仙廟,是晉東南地區創建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建築最精致的二仙廟。

    雖從規模和名氣來看,嶺坡二仙廟無法與西溪二仙廟比肩,卻因建於金正隆年間的二仙殿,及殿前月台束腰處刻有的“金人方巾舞圖”“宋金對戲圖”等線刻畫,成為2006年入選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制勝法寶”。

  俊美挺拔二仙殿

    6月18日,記者由晉城市區沿長晉二級公路往北,從澤州縣進入高平境內。又行四五公裡後,出現一丁字路口,順路口往東就是新修的通往高平石末鄉的公路。行駛約2公裡,很快找到了西李門村。西李門村距高平市區約14公裡,得知找尋二仙廟,路邊的村民說:“到前面的路口,順著一條坡路向南,看到一座山嶺,就能找到二仙廟。”按照村民所指路線,拐入一條坡路,發現路邊石頭上刻有“鳳凰嶺”字樣。“一直往上走,上了山嶺,就看到二仙廟了。”坐在院門口乘涼的村民說,“前面的山嶺就是二仙嶺。原來叫鳳凰嶺。”

    鳳凰嶺為啥要改名?據村民講,古時此嶺為鳳凰嶺。一天,被宋徽宗封為“真人”的二仙娘娘雲游四海路過此地,從天上俯視,這裡山水秀麗,有鳳凰飛翔展翅之靈氣,於是便托夢讓民間在此立廟,以賜福於民。當地村社四處聘請能工巧匠,歷時數年精心施工,一座形若宮殿的二仙廟終於建成。自此,二仙廟的香火連年不斷,百姓也是有求必應。為感恩二仙的大恩大德,村民們便將鳳凰嶺改名二仙嶺。

    申報“國保”前,此廟屬於西李門村,人們當時習慣稱之為“西李門二仙廟”。當年作為西李門村自然村的嶺坡,如今已成行政村,所以,現在的村民更願意將其稱為“嶺坡二仙廟”。

    雖說是山嶺,但二仙嶺並不高。汽車行駛在彎彎的台路上,透過車前窗玻璃仰望頭頂,在山嶺的高處,一座琉璃飾脊的大殿映入眼簾。驅車由南繞到坐北朝南的二仙廟山門前,也就到了二仙嶺的最高處,這才發現,嶺的頂部原來是一片開闊地,環顧四周,四周美景盡收眼底。

    二仙廟整座建築坐落在高約1米的山基之上,占地面積2748平方米。山門有六級沙石台階,6米多高的門楣上,只能隱約分辨“澤”“宮”二字,兩根沙石柱下面是青石柱礎。廟院布局為一進兩院,除山門外,中殿、後殿依中軸線由南向北循序而建,另外還有鐘鼓樓、梳妝樓、東西配殿及廊庑。

    中殿是二仙殿,位居院落正中,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九級歇山頂,筒板瓦輔制,琉璃飾脊,是二仙廟的主要建築。前檐廊深一間,門窗移置於前槽金柱上。由於台基高達1米,整個建築顯得俊美挺拔。

    該殿的門框讓人眼前一亮:為當地少見的青石質雕造。兩側青石門墩石上,各有只小臥獅,造型生動活潑,工藝細膩精湛。其中一只石獅腳踩繡球,很是傳神。“晉城縣莒山鄉司徒村眾社民施門戶一合。”在門框的頂部,當年為修建二仙廟施捨的碑刻清晰可見,從“金正隆二年歲次丁丑仲秋二十日謹記”的落款來看,該殿建於金正隆二年(1157年)無疑。

  一廟倆戲台的奧秘

    二仙殿內無柱,屋頂有大梁與廊下乳栿在前後柱上拱交承托。殿前的石砌台基上,形成一處寬敞的石鋪空地。仔細觀瞧,二仙殿的台基顯然與空地的台基不同。前者是由兩層青石砌築,以砂石條剪邊,四周均素面,而後者的造型卻與古代佛像雕塑的底座一般,是由青、砂石混合砌築的呈束腰須彌座式樣。相形之下,後者遠比殿台基精美了許多。

    這處在殿前形成的場地能發揮什麼作用呢?

    守廟人牛海爐今年63歲,看廟已有十幾年了。“這是唱戲的露台,也叫月台。”就在記者疑惑之際,正在地裡忙活的牛海爐回到了廟裡。

    據晉城博物館館長、古建築專家張廣善介紹,在晉城現存的神廟中,祭祀娛神的表演場所分為露台、舞廳和舞台。“關於娛神的表演場所,早期應該沒有專用的場所。”他說,“在晉東南所能見到的這類專用建築的最早記載是在宋代,但是能真正見到的建築實例,則多在金、元時期。”

    露台,是一種古老的表演場所,表演的形式應當是音樂、舞蹈,或許還有雜耍,隊戲、啞隊戲等。張廣善說:“在晉城,這樣的露台還有一定的數量,但大多在金代神廟的中大殿前,嶺坡村二仙廟中殿前的露台就是其中之一。”

    既然中殿前的場所是用於娛神祭祀的表演場所,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正對著山門的南面約30米處,也建有一座倒坐的戲台。與廟宇相比,戲台的造型不僅寒酸,而且顯然是近代所建。為何一廟竟然出現倆戲台?“二仙廟原先是三進院,現在的這道山門其實是中院門。”牛海爐一句話解開了記者的疑惑,二仙殿被稱為“中殿”的疑問也得到解釋。在牛海爐的記憶中,原來的山門很講究,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閣樓,閣樓上面是戲台,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其下才是進廟的山門。“由於周圍的村民都有在二仙廟看戲的風俗習慣,後來又在閣樓原址上建了座戲台。”牛海爐覺得,現在的這座戲台不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從建造工藝上,“無法與原來的山門相提並論”。

    記者注意到,雖說戲台其貌不揚,可其下的台基卻毫不含糊,不僅面積大,而且基座與中殿前的台基雕刻幾乎如出一轍,只是年長日久,砂石巖質的精美雕飾已被歲月風化得面目全非了。

  珍貴的戲曲線刻

    在嶺坡二仙廟內,存有兩塊與戲曲演出有關的線刻圖案,彌足珍貴。然而,這兩塊珍貴的文物記者並未親眼目睹。牛海爐說,出於安全考慮,兩塊石刻珍品現已被高平文物部門存放在當地博物館內保存。

    查看資料得知,中殿前的露台高1.18米,長13.5米,寬6.66米,兩塊珍貴的線刻圖分別位於須彌座台基的東西兩側,東為“宋金對戲圖”,樂隊展現的樂器有橫笛、洞箫、尺八、托鼓、綽板等,服飾為漢人宋式;西為“金人巾舞圖”,為一舞隊,有手持方巾舞者、吹奏擊打樂者,還有擊掌觀看者,服飾為胡人服飾。據稱,這兩幅線刻是我國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戲劇實物資料之一,也由此充分表明,中殿前的露台確實是個唱戲的舞台。“所刻衣紋線條流暢,人物比例協調,神態傳神,是研究宋金文化和上黨戲曲發展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曾目睹過這兩幅線刻的張廣善說。

    二仙殿殿門東西兩側立有兩塊石碑。西側一塊石碑為《永禁興窯碑》,立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上書“恐於廟宇有礙”,意為禁止周圍的村子開礦挖窯,以保護二仙廟周圍的自然環境。看來,古人早已意識到人類社會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這也算是超前的環保意識。

    看到這塊石碑,記者忽然想起,在陵川縣的西溪二仙廟也看到過一塊類似的“環保碑”。那塊《陵川縣為禁約事照得本縣二仙尊神》的石碑,於“明萬歷乙酉壬午月立石”。與《永禁興窯碑》禁止采礦的內容不同,其碑文是禁止村民砍伐二仙廟周圍的森林,因此被稱為“國內最早的《森林保護法》”。

    在中殿東側,只見立有一塊清光緒六年(1880年)《紀荒警示碑》。上面記載內容為光緒三年特大旱災及民間百姓疾苦,是不可多得的災荒實證史料。與露台上的兩幅線刻畫一樣,紀荒碑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二仙廟建於唐代?

    傳說因孝成仙的“二仙”,是晉朝時陵川或壺關人,父親樂三寶,母親楊氏,姊妹倆一名沖惠,一名沖淑。如今,“二仙”文化依然滲透的生活中,在百姓眼裡,“二仙”不僅是最聖靈的神仙,而且還被尊為小孩子的保護神。“現在晉城還有為子女開鎖的習俗。”牛海爐說,“倆姐妹成仙時,年齡分別為15歲、12歲。如今在晉城,小孩們開鎖年齡,男孩多為12歲,而女孩多為15歲。”

    讓牛海爐不明白的是,修建嶺坡二仙廟時,殿門的青石門框、廊檐下的砂石巖柱及露台台基所大量使用的青石和砂石巖,“村子周圍方圓四五十裡,都是土山,這些石料是從哪裡運來的?”牛海爐認為,如果當時的百姓沒有對二仙虔誠的信仰,這些巨大的工程根本無法完成。

    按理說,二仙廟正殿供奉的當然是“真澤二仙”,可牛海爐卻搖頭說,嶺坡二仙廟中殿供奉的不是“真澤二仙”,而是她們的孩子,二仙則在規模相對較小的後殿中供奉。其中到底有何說法,牛海爐也說不清楚,只是村裡長輩口口相傳,流傳至今。如今,中殿內已無神像,是否如牛海爐所言,不得而知,只是在中殿前看到一張供桌,為明嘉靖年間的青石供桌,古樸大氣,上面雕有五幅生動的神獸圖案。

    雖說有題記證明,嶺坡二仙廟建於金代。可到底創建於何年代,卻無定論。帶著記者來到後殿的台基前,牛海爐蹲下用粗糙的手指,將台基上的一塊青石的塵土抹去。原來,那是一塊石碑,仔細一看,大部分字跡已難以辨認,順著牛海爐的手指,隱約看出“二仙廟”“唐建”等字樣。

    難道眼前的這座二仙廟創建自唐?如此重要的實物證據為何被當做石料鑲嵌在台基中?

    牛海爐說,二仙廟被人定為“國保”之前,曾被當做學校及村裡的辦公場所,這塊珍貴的石碑,還是當年重修後殿台基時,他“故意”將刻有文字的碑面朝外後鑲嵌其中。“如此一來,誰也拿不走了,將來好做研究。”

    他的有心之舉,為今後考證二仙廟的創建年代,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史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