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87:柏山東岳——蒲縣東岳廟
日期:2016/12/14 22:12:54   編輯:古代建築史● 四柱蟠龍雕法為何各不相同?● 昌衍宮窗台上擺滿小繡花鞋?● 泥塑的地府受刑者多是女性?
出臨汾蒲縣縣城,向東約兩公裡,就到柏山了。柏山因山上柏樹繁茂而得名,著名的東岳廟就坐落在柏山之巅。因建在郁郁蔥蔥的松柏中,東岳廟又被當地人稱為“柏山廟”。
東岳廟創建年代不詳,但廟內獻亭的柱礎,可以明確為金泰和六年(1206年)所雕刻,所以推斷最晚金代泰和六年已有此廟。此廟經元明清歷代大規模修葺,形成了如今的規模:占地面積8900余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余平方米,房屋280余間。廟內建築以行宮大殿為中心,組成左右對稱、主次分明的建築格局,2001年被國務院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登仙橋”不允許人靠近
東岳廟山門,是一座風格別致的雙層建築,門為磚砌券洞,頂部天堂樓凌空高聳,左右兩側鐘樓、鼓樓造型構造與天堂樓相似,均為十字歇山頂,單獨看其一,感覺輕盈華麗;整體看,三樓橫峙,成“品”字形排列。門前鐵獅對踞,又是一派巍峨壯觀的氣象。
東岳廟為三進建築,穿過山門、天王殿、樂樓才能進入行宮大院。山門與天王殿之間有一個窄窄的過道,兩側各為一個側院,東側為佛道合一的建築,為雲峰寺,西側為佛教建築白衣庵,而天王殿上方則為凌霄殿。凌霄殿又稱“聖公聖母祠”,供奉的是東岳大帝黃飛虎的父母,殿左右各有一閣,左為染香齋,右為會文軒,牆壁上開東西二窗,可以依窗憑高遠眺,欣賞窗外美景。
站到過道抬頭上望,凌霄殿與天王樓之間有一座木質架構的橋,橋上以磚鋪面、凌空而架。傳說,東岳大帝來探望父母必須通過此橋,而普通人通過這道橋,即可上天成仙,所以許多游人都熱衷於走這座“登仙橋”,但陪同采訪的蒲縣文物旅游局黨委書記弓研鳳告訴記者,“這座橋因為年事已高,為安全起見,也為了文物保護,已經不允許有人再靠近了。”
過樂樓門洞,便進入行宮大院。院內有樂樓三座,分東西南三個方向呈“品”字形分布,除了正南方向的這座樂樓,東西兩側華門上也各有一座,這也是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東岳廟會期間慰神獻戲的主要場所。
南樂樓坐南向北,面對行宮大殿,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築。檐下橫陳雀替,用四根木柱支撐。雀替下鑲三組透雕木刻,左為漁樵,右為耕讀,中間為八仙慶壽,樂樓兩側牆壁均有彩繪壁畫,而其中尤以“八仙慶壽”木雕最為出名,不同的人物在精致的花卉襯托下生動活潑,雕刻工藝精湛。這幅木雕也是東岳廟保護完好、規模較大的清代木雕珍品。東西樂樓比南樂樓規模稍小,三座樂樓間各有樓廊接通南樂樓,樓廊即可作為通行作用,廟會時可供游人在上面觀賞戲曲表演。
別具一格的蟠龍雕柱
進入行宮大院,迎面首先看到的是看亭,看亭可以同時看到東西南三座樂樓上的表演。看亭又名“議事亭”,為明洪武十八年建築。
看亭前左右兩側,各有一株古樹,樹為唐楸。據考證,這兩棵古樹均是唐貞觀年間重建東岳廟時栽植,至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兩棵唐楸相距兩米多,盤根錯節,郁郁蔥蔥。弓研鳳說,整座柏山上全是柏樹,唯獨此處有這兩棵楸樹,而且千年不倒,令人稱奇。
穿過看亭,是一座修建在地面上的小拱橋,名曰“金水橋”。橋下有三個拱孔,磚砌橋身,磚墁橋面,橋兩邊鑲漢白玉護欄,護欄上分別雕有獅頭、壽桃、葫蘆等形狀。橋的修建年代不詳,為什麼橋要修建在陸地上,也不得而知。
金水橋連接看亭與獻亭。獻亭是祭祀活動的場所,為了方便祭祀活動,采用了上為歇山頂木構斗結構,中是四周無壁敞廊,下為石砌台階的形制。這樣的設計,既不使主殿前顯得太擁擠而空間不足,又增添了華貴氣氛,結構十分巧妙。獻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四角支撐的四根蟠龍石柱,柱身雕刻的蟠龍或弓軀待發,或回首怒視,或騰於雲霧之中,或游於波濤之上,活靈活現。柱下覆盆式石柱礎上雕刻的浪花、奔馬、魚龜等生動逼真,尤其是西南角柱礎為金代石雕遺物,是東岳廟現存年代最早的石雕文物,也是金代石雕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珍寶。
據考證,石雕亭前兩柱為元代雕刻,後兩柱為明代補雕。奇特的是,四柱雕法各不相同,三柱的龍流雲吐霧,一柱缺少生氣。傳說在金代,有位遠近聞名的石匠有三個徒弟,東岳廟修建獻亭時招募此四人上山雕柱。開工前,老石匠告訴三個徒弟,這次不比平常,要拿出真本事,並約好四根龍柱各雕一柱,自己設計,互不商議,以比高低。一個月後,石柱完成,結果三個徒弟雕刻的蟠龍石柱活靈活現,氣勢恢宏,只有師傅所雕石柱呆板粗糙。師傅見此羞愧難當,當夜下山遠走他鄉。
大院東西兩側樓廊下部,修建有兩排磚石結構的窯洞式建築,東西各23孔,號稱“七十二司”。每孔窯洞大小、高低相同,最早修建於元延佑五年(1318年),每孔窯內各塑一尊司主坐像。縱觀東岳廟行宮大院四周所有建築,從山門、天王殿到七十二司、樓廊到最後的清虛宮,均為雙層建築。這種建築結構和布局,使東岳廟在北方古代建築中獨具一格。
元代大殿有縣尹詩詞
東岳行宮大院正中央,就是東岳廟最主要的建築——行宮大殿。現存大殿是元代洪洞八級大地震後,於延祐五年(1318年)重建的。其坐北向南,也是全廟最高的建築。大殿主體為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式建築,主體呈正方形,殿脊中央鑲嵌有“壽”形避雷器,兩邊各鑲有6尊尺許大小的騎士塑像,上下四角垂脊嵌有許多尺許大小的人物塑像,殿前雀替間塑有泥質“封神演義”人物,額題“東岳天齊”四個遒勁大字。殿前廊柱上刻有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縣尹邢叔亨的五首《木蘭花慢》詞,內容為評議時政得失,慷慨激昂,書法秀麗,是東岳廟中非常珍貴的元代墨寶。
殿內正中為神龛,又稱暖閣,為木雕而成,乃清乾隆五十年所造。暖閣直通殿頂,內塑齊天仁聖大帝黃飛虎坐像。其長須及胸,在木閣壁懸塑的飛龍、流雲和神態各異的人物烘托下,神態威嚴。
東岳大帝的供奉,始於東漢年間,有一種說法,其來源於《封神演義》中的人物黃飛虎。在小說中,黃飛虎是商朝大臣,因為纣王暴虐無道,反殷投周,跟隨周武王伐纣滅商,屢建大功,最後戰死沙場。之所以奉他為東岳大帝,是古人認為黃飛虎才配得上“東岳泰山天齊仁聖大帝”的稱號,有權總管天地人間禍福凶吉,並執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獄。
繞過行宮大殿,往後是寢宮“後土祠”,是東岳大帝及妃子就寢休息的地方。緊接著是昌衍宮,又稱“子孫聖母廟”,供奉的是送子娘娘。令人奇怪的是,子孫聖母廟上的窗台上擺滿了各色小繡花鞋。面對記者的疑惑,弓研鳳說,這也是當地的一種習俗,到東岳廟來求子的,一般走的時候偷走一雙小繡花鞋,而生了孩子以後,則需要做一雙小繡花鞋送回昌衍宮,以供別人偷取,同時保佑自己的孩子平安。
巧奪天工的地府泥塑
再往後,行宮大院的最北端,有一座高大的建築“清虛宮”,供奉玉皇大帝。以前,宮內兩側牆壁曾畫有日、月、二宮、九曜、七聖、二十八宿肖像壁畫,如今大部被毀。
在清虛宮正門兩側靠邊位置,各開有一個小門,小門內各有一條地下通道,穿過通道,便進入東岳廟最為引人注目的“十八層地獄”了。
出通道,首先來到一個平台,平台上修建有地藏祠及東西兩曹,供奉地藏菩薩坐像及地獄閻羅十王立像,此謂“陰曹”。通過地藏祠正面象征十八層地獄的十八級台階,才可下到“地府”。
這是一個位於地平面以下的院落,有明三暗五共三組十五間通間式枕頭窯洞組成,每孔窯洞被修成神龛式樣,正對面五孔供奉五岳大帝塑像,東西兩側十孔分別為地獄十殿,內塑十殿閻王及六曹判官等泥塑像,各獄鬼卒面目猙獰,推磨、拉鋸、挖眼、割面、攪油鍋、上刀山等,個個逼真傳神。整座地府,從第一殿“陰陽界”至十殿“輪回轉生”,共有塑像140多尊,大小與真人相仿,構成了一座完整龐大的“地獄”場面。“陰曹地府”始建年代不詳,元延佑五年重建,後經過歷代修葺,現存建築為清代康熙年間建築。
地府裡巧奪天工的泥塑,最為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幾乎所有受刑的人均為女子。弓研鳳介紹,據傳說,唐肅宗的女兒升平公主嫁給汾陽王郭子儀的兒子郭瑗為妻,依舊以公主尊貴自居,動不動就與公婆講君臣之禮,還時常使小性子為難丈夫,甚至一日三餐都得公婆伺候進食。後來郭子儀為了教育兒媳,請來了著名畫師將十八層地獄各種冥刑完完整整地畫了出來,而且畫中所有受刑人物都為女子。升平公主看到冥刑慘狀,想想自己平日所作所為,不寒而栗,開始孝敬婆婆體貼丈夫。後來,唐肅宗下令按照郭子儀畫師所畫內容修建地獄,以起到警示世人的作用。
東岳廟地府,是四川豐都鬼城之外全國第二大地府群建築,其巧奪天工的泥塑,是我國現存寺廟中稀有的一組明代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