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西藏嘎瑪寺依山而建 融合民族建築之經典

西藏嘎瑪寺依山而建 融合民族建築之經典

日期:2016/12/15 0:35: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著名西藏昌都古剎嘎瑪寺是嘎瑪噶舉派的祖寺,建寺已有800多年歷史。該寺歷史影響巨大,建築風格獨特,文物古跡眾多。
    藏傳佛教在康區最早建立的寺院是藏傳佛教四大派的薩迦派和噶舉派。嘎瑪寺是1185年由噶舉派高僧堆松欽巴創建的。是早期嘎瑪噶舉派宗教政治活動中心。因祖寺地位,歷代嘎瑪活佛系統轉世靈童坐床前,象征嘎瑪派宗教和政治地位的黑色金邊帽必定在嘎瑪寺舉行象征性戴帽儀式。嘎瑪噶舉派信徒也多以能朝拜此寺為一生幸事。
    藏傳佛教的傳播與原有笨教曾發生過激烈的沖突。在嘎瑪寺附近流傳著關於堆松欽巴與一位本教大師斗法的故事。昌都至嘎瑪寺必經一個叫“勒特”的地方,在這個山坡上曾有一個本教寺院。當時寺院裡住著一位笨教大師,每天派一位小和尚守著山口的路,並囑咐不要從山路放過任何人。一天,一條餓狗經過山路,小和尚想著師傅沒有講不讓動物過去,把餓狗放過去了。傍晚回寺後,小和尚向師傅匯報了白天放走餓狗的事,師傅聽後驚惶失措,並說此處已不是我們長住之地,從此本教大師放棄了寺院,朝聖去了。

    嘎瑪寺歷史影響巨大。從第一世活佛堆松欽巴起,嘎瑪噶舉派在康區已有相當大的影響。到二世活佛嘎瑪拔西,其影響日灼,嘎瑪拔西的影響遠遠超過薩迦首領八思巴。他是繼薩班和八思巴之後與元朝建立密切聯系的西藏政教首領。在促進祖國統一和西藏與內地的文化交流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嘎瑪寺是藏傳佛教歷史上開創活佛轉世系統的第一寺。它對藏傳佛教采用活佛轉世來確定宗教首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寺外這棵軀桿粗大、樹葉繁茂的柳樹,大家能猜出它的年齡嗎?這棵樹是二世噶瑪巴從內地帶回的漢柳。大約13世紀,忽必烈召見了第二世噶瑪巴﹒拔希卻吉喇嘛,封他為法師並賜予金邊黑帽。噶瑪巴﹒拔希將從內地帶回的一根手杖隨手插在寺邊草地,第二年手杖就長成了這棵柳樹,取名“甲迥”。
    嘎瑪寺依山而建,建築風格獨特。從二世嘎瑪巴到七世嘎瑪巴陸續從泥泊爾、印度、錫金、拉薩以及內地召集大批工匠,大興土木,築殿飾彩,镂金雕玉。噶瑪寺大殿為單檐歇山式,屋面覆蓋琉璃瓦,屋檐正中是藏族工匠設計建造的獅爪型飛檐;左邊為漢族工匠的龍須型飛檐;右邊為鈉西工匠建造的象鼻飛檐。
    寺內珍藏有明朝皇帝贈送的萬歲牌,是明成祖所賜的木雕盤龍牌位;“大寶法王”印,為明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賜給第五世噶瑪巴﹒德銀協巴“領天下釋教”的最高宗教地位的印信,雙龍盤紐光潔質白,為玉印中的上品。此外,寺內還藏有大量明、清時期中央皇帝所賜的陶器、瓷器和100多尊鎏金銅像、大藏經《甘珠爾》(即佛說經典)、《丹珠爾》(即佛經注疏)。以及旌旗緞帶、絲綢棉緞等刺繡品;近百幅傳世唐卡高僧遺物、貝葉經等文物。
    傳說嘎瑪·堆松欽巴初到此地時,首先從山頂看到建築地基附近的“俄東塘”有上千名仙女翩翩起舞的動人場面。後來“俄東塘”成為嘎瑪寺歷代活佛講經的道場。此地當時有一個叫“澤巴“的家族,嘎瑪﹒堆松欽巴找到“澤巴”家後請求讓他在此地修行,澤巴家不僅答應,並允許嘎瑪﹒堆松欽巴在此地建寺院。堆松欽巴修建的第一座佛殿叫“喇嘛拉康”,此外還建有三座佛殿。到嘎瑪巴希時開始修建嘎瑪寺的措欽大殿(又名大佛殿、大雄寶殿)。

    嘎瑪寺整體建築以措欽大殿為主體,圍繞措欽大殿建有歷代嘎瑪活佛的臥室、強巴佛殿、八邦司徒活佛臥室、大經堂、塔殿等。措欽大殿面積為2240平方米,高3層,木石結構,經堂和前廊是以藏式平頂修建,主殿是木質結構以歇山式琉璃瓦為屋頂,房檐下全以斗拱承托。殿內面積達810平方米;殿四周飾以釋迦牟尼的傳記壁畫。
    大殿正面釋迦牟尼佛像為鎏金銅造,高17米,為第七世噶到巴﹒卻扎嘉措所建;左殿泥塑強巴佛,是二世噶瑪巴﹒拔希卻吉塑造。是昌都地區最大的泥塑強巴佛像;右殿喇嘛拉康,是創始人堆松欽巴的早期建築。內供歷代噶瑪巴活佛塑像。正中主供嘎瑪噶舉的創始人噶瑪巴﹒堆松欽巴的合金像,兩側為二至十五世噶瑪巴活佛的鎏金銅牆鐵壁像。措欽大殿二樓右側為歷代司徒活佛的靜室和小佛堂。三樓頂部為藏式平房,正中飾以鎏金銅法輪,左右兩側配以鎏金銅孔雀,據說是大明皇帝所賜。
    在寺院右上方有三個佛塔,中間是一世噶瑪巴活佛噶瑪堆松欽巴的捨利塔,右邊是八邦司徒卓格日欽的察察塔,左邊是堆松欽巴的得意門生克巴·旺格多吉的靈塔。三座佛塔的右上方是一座靈塔殿,俗稱無柱殿,殿內供有歷史影響巨大的二世活佛噶瑪巴西的佛牙。牆面上是歷代噶瑪活佛的畫像。其中司徒畫像中有漢族使臣到噶瑪寺的歷史畫面。這些七、八百年前的佛塔至今保存完好,它們代表著藏傳佛教早期靈塔的幾種類型。
    嘎瑪寺一年內要舉行六次宗教活動。藏歷一月八日舉行跳神活動,要跳十一種舞;藏歷中月至六月間,舉行活佛灌頂儀式,有金剛橛和靜猛兩種;藏歷五月十三日舉行誦經活動,同時舉行護法神灌頂;藏歷六月十七日舉行祭神山活動,主要是誦煨桑經和撒風馬紙;藏歷十一月跳護法神舞,要跳九種護法神跳;藏歷十二月舉行跳神和送朵瑪活動(朵瑪是一種祭貢眾神的食物),要跳五種舞。
    堆松欽巴:是嘎瑪噶舉派的創始人,生於康區哲雪地方(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境內),幼名為格佩(意為善增),隨父貢巴多吉貢波(意為金剛怙主)學習“自生佛母的命根心要教授”,16歲依秋·僧格扎上師出家,賜名卻吉扎巴(意為法稱),後從阿底峽三傳弟子扎惹瓦西昆仲聆聽“勝樂灌頂”和許多法門,19歲時去前藏依覺隆·嘉瑪瓦及其弟子日季巴和智欽恰巴聆習《慈氏諸法》和《中觀論》,又從俠爾巴及其弟子倫覺巴·喜繞多吉聞習噶當派(意為一切佛語都是對僧人修行全過程的指導)教法,後依瑪·杜增巴而受比丘戒(佛教男子中出家受具足戒二百五十三條者)。30歲時,隨塔布拉傑學習教法,塔布拉傑給他作了灌頂,並向他傳授了噶舉派“拙火定”(一種修丹田生熱的臍輪火法)和“方便通”(修習風脈的法門),叫他到桑日地方靜修,達到該派所說的各種境界。33歲時,跟熱瓊巴聞習《六法》和《座中修法》,並撰寫了《方便道直觀教導》一書,師從絨巴嘎格瓦的弟子本普巴·敦嘉學習《金剛亥母》、《行法》、《六種莊嚴大寶釋》、《四灌頂修法》,從辛巴多傑僧格求得《道果》教授,從江莫邦喀瓦求得《喜金剛教授講說》,從乍嘎莫瓦學到《那若爾傳教授》,還從達域巴·熱久敦次聽受《勝樂》、《喜金剛》、《瑪哈瑪那》。此後,他征得上師同意到各地雲游達30年之久,專注於聞、思、修三業之中。據說,示顯出進出巖石毫無阻礙的神通,以此皆稱他為喇嘛扎巴(巖上師)。由於堆松欽巴在各地弘揚佛法,聲譽遍及全藏,信徒們為尊敬他,不直呼其名,只以嘎瑪巴作為尊稱,後世轉世亦依次排列為嘎瑪巴活佛,並傳衍至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