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北魏時期開鑿多處石窟雕刻佛傳故事

北魏時期開鑿多處石窟雕刻佛傳故事

日期:2016/12/14 18:41:16      編輯:古代建築史
    北魏時期,在伊阙大規模營造石窟的同時,洛陽京畿(jī)的多處山崖,也陸續響起造像的釬(qiān)聲,開鑿了眾多窟龛。它們是:水泉石窟、西沃石窟、虎頭寺石窟、鋪溝石窟、石佛寺石窟、名寨石窟、謝家莊石窟、萬佛山石窟、鴻慶寺石窟、鞏縣石窟等。

    水泉石窟位於伊濱區寇店鎮水泉村南萬安山的斷壁上。石窟外南壁上有碑記一塊,記載了石窟開鑿的年代。窟內有二主佛並列,左佛高5米,右佛殘高3米,兩側窟壁,雕刻著大小佛龛400多個。這些小龛與龍門石窟北魏小龛如出一轍,藝術水平不相上下,尤其是石窟的錄頂龛,雕刻著佛傳故事的壁畫,可與龍門古陽洞的錄頂龛媲美,超過了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的佛傳壁畫。

    西沃石窟位於新安縣城北30公裡的西沃村、黃河南岸的懸崖峭壁之上,分大小兩窟,另有浮雕石塔4座和一些小型佛龛。石窟大窟主佛為釋迦牟尼,身邊分立二弟子、二菩薩,穹頂為穹隆寶蓋,中心為蓮花,周邊為飛天、童子、彩雲。西沃石窟的崖壁上刻有“鎮河”字樣,河即黃河。古代黃河漕運十分凶險,兩京(洛陽、長安)之間往來船只繁忙,翻船十有二三。在這裡建石窟,其意顯然是求佛祖庇佑漕運。20世紀90年代,小浪底水庫興建,西沃石窟被整體搬遷至新安千唐志齋。

    鋪溝石窟位於嵩縣田湖鎮鋪溝村南的伊水北岸。石窟為中型石窟群,現存佛龛7座,造像177尊。各窟造像基本相似,均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最西邊的一窟俗稱“六郎窟”,高5米,寬6.6米,正面佛像高1.8米,外壁滿雕小佛像1000尊。鋪溝石窟名窟佛像均高鼻深目,兩尊齊平,十分威武,似鮮卑人形象。



    萬佛山石窟位於黃河北岸的吉利區柴河村,有神游洞、黑龍洞、三世佛寺院、千佛龛等景觀。石窟各洞均有造像、浮雕,題材有三世圖、維摩文殊故事、帝後禮佛圖等,形象生動傳神,色彩鮮艷奪目。尤其是帝後禮佛圖構圖嚴謹,雕刻精美,如同大同雲岡石窟的藝術風格。神游洞是萬佛山石窟藝術價值最高、最具代表性的石窟。石窟形制與龍門賓陽中洞相同,正壁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東西兩壁各為一佛二菩薩。主佛雅麗端莊,其後為蓮花圖、帝後禮佛圖。洞中有佛像近百尊,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洞頂穹隆形,繪有太極圖、蓮花寶蓋,飛天衣袖飛動,婀娜多姿,浮雕畫內容之廣,色彩之復雜,雕刻技法之精湛,藝術想象之灑脫,堪稱“國造石窟”之典范。

    虎頭寺石窟位於宜陽縣城東12公裡的苗村南200米處,石佛寺石窟位於伊川縣鴉嶺鄉石佛寺村北,呂寨石窟位於伊川縣城東南25公裡的酒後鄉呂寨村北的半山腰,謝家莊石窟位於孟津縣,以上石窟至今仍在洛陽境內。鴻慶寺石窟、鞏縣石窟當時屬洛陽,現在已分屬三門峽、鄭州。

    鴻慶寺石窟位於三門峽義馬市的石佛村,鑿在高約40米的白鹿山東端石壁上。鴻慶寺原名“三聖廟”,唐聖歷元年(公元698年),武則天巡幸該寺,始改名“鴻慶寺”。鴻慶寺石窟現存5窟,共有佛龛46個,大小造像120余尊,浮雕佛傳故事4幅。佛傳故事中刻畫了降魔變形象,甚為珍貴。

    鞏縣石窟位於鄭州鞏義市城區東北10公裡大力山下,自北魏孝文帝始鑿,至宣武帝景明年間,形成規模。現存洞窟5個、千佛龛1個,摩崖大像3尊,摩崖過像龛225個,佛像7743尊。18幅“帝後禮佛圖”浮雕為全國現存石窟中僅有。其中第一窟的禮佛圖雕刻得最為精美。東面3幅是以皇帝為首的供養人行列,西面是以皇後為首的供養人行列,均以比丘為前導,浩浩蕩蕩向寺院進發。這些浮雕刻畫了貴族的儀態雍容,也刻畫了侍人的卑微謹慎,惟妙惟肖。他們舉止穩健,衣袂(mèi袖子)卻迎風顫動,顯現出強烈的質感,顯示出古代藝術家的聰明才智。

    鞏縣石窟與龍門石窟明顯不同的是除第5窟外,其余4窟均有中心柱。龍門石窟各窟無石柱,這裡巖石斷裂紋多,營造者立柱防止塌方,同時在石柱上大顯身手,雕出精美的藝術品。如一窟石柱四面均鑿有佛龛,內雕佛、弟子、菩薩,造像後佛光四射,配以火滔、飛天、蓮花。石柱基座雕有腳踏鬼王的力士,石柱上端則以垂幔為裝飾,整個石柱如精美藝術體充溢的石塔,彰顯鞏縣石窟的獨特魅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