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最“壕”的石牌樓——龍泉寺牌樓

最“壕”的石牌樓——龍泉寺牌樓

日期:2016/12/14 22:01:01      編輯:古代建築史

最近流行一句話:主要看氣質。今請君看氣質!

龍泉市石牌樓:四柱三門三頂,中高旁低,呈一字形。石牌坊頂部仿樓而建,分上下兩層。四柱呈方形插入石墩之內,每根方柱由兩根圓柱斜撐,歷經80多個春秋,依然紋絲未動。這座仿木構建築的石牌坊通體石鉚石竅,但卻做到了嚴絲合縫,整體結構渾然天成,尤如是用一塊完整的漢白玉巨石雕琢而成。整座牌坊和所有構件均被碉镂出的各種精美圖案所覆蓋,就連斜柱也不例外。整座石牌坊形似木構,斗拱重疊,飛檐挑角,結構精美,剛健挺拔。牌樓前後重檐和三門拱券,都采用镂空雕法,玲珑剔透。中門的拱券上雕有二龍戲珠,兩條龍耍於雲中,似乎讓人感到那龍身在扭動,那白雲在翻騰。牌坊上共雕有各種形態的龍89條。有人曾經試圖數清牌坊上的龍究竟有多少,結果只能搖頭含笑而去,故有“龍泉寺龍,數也數不清”之說。

最“壕”的石牌樓

石牌坊建造故事:

民國十一年(1922年),龍泉寺要修建一座漢白玉牌樓,與墓塔爭妍匹配、相映成趣。一時間,四方工匠,展示亮相。胡公卓荦不凡,蟾宮折桂,獨占鳌頭。他移植我國傳統的木質結構特點、風格、類型與長處,融於石雕技藝之中,彼此滲透,各取其宜,又加上苦心孤旨的不斷探索與追求,緊緊圍繞該牌樓坐落於九龍見風使舵之位的“九龍之首”,為內含自然之靈氣奕祺者,用黃蠟作始料,繪制出輪廓圖式,搭架起微型雛樣,擺放於稠人廣坐目前,讓同行評斷,辨識高低,維恕仔細審視、反復端詳以後,驚訝不已,拍案叫絕,曰:“夫珠者,乃寶珠矣,人才耶!” 

民國十二年(1923年),龍泉寺牌樓浩大而艱巨的工程,在胡公從始至終親自組織與指揮下全面啟動,緊張地展開了。定襄、崞縣一帶的50余名能工巧匠參加了雕建,歷經六年(1930年)後的金秋時節終於完工。據統計,這座牌樓上有蟠龍八十九條,柱礎石墩上有獅子二十只。牌樓上的各種圖案不但精美,而且刻工細致。花蕊、草葉,細如發絲,薄如輕紗;走獸、飛鳥,生動活潑,呼之欲出,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細節展示

中門的拱券上雕有二龍戲珠,兩條龍飛騰在團團白雲之中,張著大嘴,睜著圓目,很有氣勢。龍頭、龍角、龍牙、龍舌、龍須、龍鱗、龍爪和雲頭等,雕得恰到好年,富有質感,雕工紛繁而脈絡清晰。
  牌樓上的各種圖案不但精美,而且刻工細致。花蕊、草葉,細如發絲,薄如輕紗;走獸、飛鳥,生動活潑,呼之欲出。刀工精細之處,細如發絲,薄如蟬翼,看了真有“張口怕驚鳥,伸手恐斷枝”的感覺。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插有四根方柱的四個石礅一字排列,外邊的兩個頂端為下卷蓮瓣形,內裡的兩個頂端各雕有二十多個石獅,石獅在四周圍著,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四個石礅的四個側面,都雕有龍紋圖案。四根方柱前後抵頂的八根斜圓柱,柱上都雕盤龍,稱絞龍柱。圓柱底及頂端,斜圓柱的頂端、牌樓的瘠領兩端、出檐翹角、橫伏兩端和立面兩處、也都雕以龍頭或整條的龍,牌樓統體刻著大小八十多條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