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40:岱廟謎雲——澤州縣冶底村岱廟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40:岱廟謎雲——澤州縣冶底村岱廟

日期:2016/12/14 22:12:51      編輯:古代建築史

  ●村莊為啥要建成蠍子形狀?●“斷臂維納獅”因何得名?●中國最早的戲台可能在此? 

    冶底村屬晉城市澤州縣南村鎮,雖地處該縣西南山區,位置偏僻,歷史上卻曾是赫赫有名的千年冶鐵古鎮,也是古晉豫陝交通要道重要驿鎮。據坐落在村西土崗上的岱廟碑文記載,“冶底巨鎮,戶幾千,人上萬。三裡長街,街有五閣,廟宇十座”。

    岱廟,就是其中名氣最大且至今保存完整的一座“國保”建築。更奇的是,它所在的冶底村,還是我國北方迄今發現惟一的蠍子形村落。6月2日上午,懷揣諸多欲解之謎,記者驅車前往距晉城市區20公裡的冶底岱廟探秘。

  “蠍尾”建起座大廟

    晉城古稱澤州,是歷史上冶煉業發達的區域。在冶煉發達的地方,取名“冶底”,自然讓人與“古代冶煉技術發源地之一”聯想一處。

    岱廟坐北朝南,三面環山,林蔭拱翠,據明正德七年《重修東岳廟碑》記載:“其廟聖境者,龍泉水滿,竹木森然,池畔之漣漪,檐下之松青,殿宇廊庑次第行列,規則隆峻,誠無浪說也。”岱廟名聲在外,但人們有所不知的是,冶底村還是中國北方罕見的保存完整的蠍子形古村寨,人稱“蠍子村”。

    在守廟人董相林眼裡,冶底神奇之處,首先在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一塊風水寶地呀,村落正與天體黃道周上的二十八星宿天蠍星座相互對應。這也許就是祖先的有意造化。”董相林說,站在村南的高山上俯瞰,冶底整個村落俨然一只肥大的蠍子,“村東北土崗的一處古寨,和地處溪水邊的奶奶堂,分別是蠍子的兩個鉗腳,建在村西北的岱廟則是蠍子的尾刺,再與三角形的村莊民居相連,活脫脫一只蠍子的樣子,匍匐在山坳裡。”

    “蠍子”形狀是有意形成,還是無心之舉?在冶底,董姓是大姓。“全村3000多人,85%姓董,都是董仲舒的後代。”董相林說,相傳西漢末年,漢相董仲舒後裔遷徙冶底,其子孫揚己之長傳播儒術,在當地興建祠廟。董仲舒強調天象和人世間的聯系,用陰陽解說自然現象,並明確提出“適中”思想,“這一思想就蘊涵於冶底的村形、民宅規劃之中。”

    采訪中記者得知,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園林工程分會理事鄧保平對此曾專門進行過考察,他的結論是:“蠍子形村莊的形成,充分反映了中國古老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也驗證了‘蠍子村’的悠久和神秘。”

  鎮廟三寶精彩絕倫

  “岱廟裡面都是寶啊!”聞聽記者要看廟內“精華”,56歲的董相林笑呵呵地說。

    由山門進入岱廟,頓感清幽靜雅。廟宇依山而建,上下兩院,地平高差2.81米。“正符合人們仰視45°的習慣視角。”董相林介紹說。穿過魚沼拾階而上,東西兩道掖門均可進入上院。岱廟正殿天齊殿,端坐在整個廟宇的中軸線北端。舞樓、竹圃、魚沼、山門沿中軸線從北向南順勢而下,兩側設有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谷神殿、蟲王爺殿、牛王殿、龍王殿、速報司神祠、關聖帝殿等。

    天齊殿又名五岳殿,是奉祀泰山神東岳大帝的殿堂。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面一間為走廊。柱頭上用五鋪作斗拱承托檐頭及屋架,梁架全部露明,大梁與乳袱搭交,結構規整。殿前四根方形青石抹角石柱的側角、收分明顯,呈現宋代建築風格特點。四根青石石柱分立一米見方的方形覆蓮柱礎之上。大殿明間安板門,次間安三菱柱形棂子窗。“這可是絕對的宋代遺物。”董相林說,天齊殿台階上的磚與磚間,由一些黏狀液合攏,縫隙很小,連一根針都插不進去,“這種工藝只有宋代才有。”“宋元豐三年二月初三日記,五岳殿王琮施石柱一條。”順他的手指方向看去,記者在四根石柱頂部看到4條同樣年款的題記。岱廟的始建年代不詳,而“元豐”(公元1080年)為宋神宗年號,說明岱廟最晚在宋代就已出現。殿門鑲有石刻門框,選料講究,線刻刀法洗煉,工藝精湛,龍、獅、菊、蓮、牡丹等圖案清晰可見。“一般來說,雕刻的龍都是三爪、四爪。”董相林指著石門框上的龍說,“但岱廟內的龍有鳄身龍、蟒身龍,不僅有三爪龍、四爪龍,還有五爪龍。”仰望石門框頂部,看到有“金大定年間歲次丁未已月癸未日”等字樣,落款為“陽城縣石源社郭潤門工施錢二十貫”,說明金代重修岱廟,加之現存數通元、明、清時期不同的石碑,證明元、明、清屢加修葺,岱廟終成現在所見之格局。“剛才看的是石雕,加上磚雕、神龛花罩,岱廟有鎮廟三寶。”天齊殿原有塑像早已不存,殿內彩塑齊天大帝及侍者,均為清代重裝。殿內磚砌神台、木雕神龛花罩均保存完好。神台高0.83米,為束腰須彌式,束腰處有27幅精美磚雕,刻有龍、鳳、吉獸、花、草等精美圖案,令人歎為觀止。木雕神龛花罩,與天齊殿內同寬,高及梁架,施以四根精巧的小木柱支撐,下連別致的小木礎,與上面的垂蓮柱上下呼應,組合十分完美。其透雕、浮雕相錯,剔透玲珑,龍紋、花草、巨獸、人物等無不栩栩如生。“神龛花罩是清代重修之物,雖歷經數百年,彩繪依然舊貌,色調清朗,工藝絕美。”董相林說,這樣大型的木雕神龛花罩,在晉城很少見。

    另外,天齊殿梁架斗栱構件間隙間,以磚坯封閉,內外白灰抹面,其上滿布大面積畫法為水墨寫意的壁畫。壁畫內容為山水木石、漁樵耕讀,體現出宋代鄉野生活的恬淡安然,是極強的寫實主義畫風,經專家鑒定壁畫為宋代原物。

  羅哲文促成修繕

  “岱廟之保存完好實屬幸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文物大家羅哲文先生看過冶底村人拿來的有關資料和照片後,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不禁連連叫絕:“岱廟從歷史、文物、藝術、建築風韻等諸多方面來講,均有很高的價值。”董相林還記得,2001年9月,77歲的羅哲文風塵僕僕趕到冶底,臨離開時揮毫留墨:“冶底古鎮涵沉蘊豐,澤州岱廟熔鑄古今。”“羅哲文的冶底之行,才有了後來的岱廟的修繕。”當年,岱廟被列入“國保”單位,隨後開始了修繕。這次修繕,只是將天齊殿頂部揭去,大殿的木結構框架並未落架。修繕後的岱廟,殿頂的瓦片,85%為原物,尤其是殿脊東西兩端精美的琉璃螭吻,仍然保持“直插雲霄”的原貌。“當時這對螭吻拆下來放在殿前時,足有兩米多高。”董相林說,踮起腳尖伸起手才能摸著螭尾。

    董相林回憶說,岱廟原來是村裡的中學校址,他的父親董發務就在這所中學擔任校長二三十年。“在校時,由於對岱廟歷史非常了解,每逢游客慕名前來,父親總不厭其煩地給人講解。”老人退休後,仍義務看護著岱廟,解說起來,滔滔不絕,他的“鴨舌帽,藏藍中山裝”行頭,曾經是岱廟的“招牌形象”。

    讓董相林難過的是,2009年夏天,就在國家對岱廟修繕時,身體一向硬朗的父親突然進食吞咽困難。董相林記得,父親病重時,還非要讓他和家人攙扶著,前往岱廟,觀看廟宇的修繕情況。2010年4月,78歲的董發務因病去世,最終沒能看到修繕一新的岱廟容顏(修繕工程於2011年11月完成)。

  最早的戲台在此?

    在岱廟,令人驚奇之處比比皆是。岱廟山門外,兩座砂石質的斷臂雙獅很吸引人眼球。雙獅高約2米,置於1米多高的束腰須彌座式基座上,基座風化嚴重,可同石質的獅子風化卻不明顯。“可惜啊,‘文革’時兩尊石獅被人雙雙砍掉前腿。”董相林說。雖然由穩固的三角形變成往前傾斜的半弧形,但獅身靠著後腳的支撐,重心仍然很穩。“曾經有人坐在獅頭上,獅身也紋絲不動。”如今,這對奇美的雙獅,被村裡人送以雅號“斷臂維納獅”。“八卦穿頂,沒一根釘。”董相林將記者領到與天齊殿正對的舞樓下。看似平面正方形單開間的舞樓寬約7米,台基高1.03米,4根砂石柱撐起一個飛檐挑角的十字蠍山屋蓋,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整個舞樓八卦形木構架藻井,卻不用一根鐵釘,令人啧啧稱奇。仔細觀察四角立柱,外形也有差異,東北角柱雕有花、草、化生童子等圖案,而其余三根皆素面且砂石質地也不相同,“不是同時之物,應該是歷經不同朝代不斷修繕所致。”董相林說。

    舞樓的創建年代無明確記載。但經專家考證,舞樓外形有金元遺風。董相林很贊同這種說法。他回憶說,舞樓東北角那根雕花的石柱柱頭東側,曾有題記,可知其創建於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另據廟內明萬歷四十三年碑刻所載,舞樓的台基、台明、石柱、檐額及勾欄仍為金代遺構,只是斗栱及屋架、屋頂等為明代風格。

    按照董相林的說法,岱廟舞樓距今已有855年歷史,這讓記者略感疑惑:2003年,我國現存最早的戲台在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被發現,人們在戲台須彌座的束腰上找到確切修建銘文:“時大定二十三年歲次癸卯秋十月三日。”金大定二十三年是公元1183年,掐指算來,王報戲台距今有829年歷史,比冶底岱廟舞樓“小”26歲。如此說來,“國內現存最早的戲台”是否可能易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晉東南戲曲界曾對境內戲台現狀進行過調查。後來形成的文字資料確實提到岱廟舞樓‘創建於金正隆二年’。”6月3日,晉城市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長張建軍解釋說:“由於雕花的東北角石柱風化嚴重,現在石柱上的字跡已模糊不清,無法辨認。但從當時留下的文字資料來看,應當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真實度。”他認為,即便現有文字資料還不足以證明岱廟舞樓是國內現存最早的舞樓,但其仍是國內現存歷史較為悠久的舞樓,是研究中國地方戲曲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