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郵局 助小站鎮振興
日期:2016/12/14 18:50:5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小站不小。小站名“小”而名氣大。小站曾稱興農鎮、新農鎮,因清代設驿站而得名小站。
小站原為退海之地。《滄縣志》在“中塘窪”條下稱它為“下污”,屬明代鹽場管轄的草蕩。
據史料記載,清同治九年(1870)秋,直隸總督李鴻章,調周盛傳部盛軍屯衛畿輔。轉年,盛軍移駐青縣馬廠。同治十二年(1873),盛軍興建新城(今屬塘沽)炮台。為方便往來,於馬廠至新城之間,鋪設馬新大道,長140華裡,沿途設驿站,10裡一小站,40裡一大站,共設大站4所,小站11所。光緒元年(1875),盛軍由馬廠移屯澇水套,這裡是大沽以西的第五個驿站,軍士習慣稱“小站”,小站由此得名。
明隆慶三年(1569),穆宗命總兵戚繼光練兵薊門,鎮守薊州、永平、山海關等處,防御日本人入侵。戚繼光專設“督司”,負責從山東境內楊家溝海岸起,經天津小站一帶,北至蘆台一段防務。沿海建村莊,設驿站,傳遞軍情。小站地區當時是駐兵重地。
《光緒會典》卷51:“凡置郵曰驿、曰站、曰塘、曰台、曰所、曰鋪,各量其途之沖僻而置焉。”沖,大道交叉路口,引申為軍事或交通要道。僻,偏僻,荒遠。小站屬海防重地,其地位稍遜於驿。據考證,站與塘、台都是適應邊疆地區特點,溝通邊疆與內地聯系的一種特殊的交通與通信組織形式。其共性是:由軍卒充役,以飛遞軍事文報為首要任務,兼具巡邏、偵察、運輸等多種職能。據《清史稿》:“驿傳在僻地者,僅供本州縣所需,亦曰遞馬(或裡甲馬),額不過數匹。”
1878年3月23日,德璀琳奉命以天津為中心,在北京、天津、營口、煙台、上海五處海關試辦郵政,開創了中國近代郵政的新篇章。由於當時重在沿海、沿江(長江)發展,有一個試辦、逐步推廣的過程,於是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方面是新式郵政一步一步發展壯大;一方面是古老的驿站逐步走向窮途末路。而兩者的“後台老板”卻是同一個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一邊領導、管理、使用驿站;一邊又是創辦近代郵政的積極倡導者、支持者:李鴻章“喜新”不“厭舊”。尤其是郵政創辦初期,李鴻章曾致函總署稱,“迨德稅司天津信局開後,察看民間各局(按:指民信局)似照常開設,固無妨礙,於驿站更不相干,似覺無甚流弊。”
近代郵政與古老驿站在同時存在近30年後,小站郵局(時稱郵政分局)於光緒三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1907年3月12日)設立。設局之早,在天津郊區僅次於楊柳青。設局的原則,講究經濟劃算:收大於支,設;支大於收,不設或緩設,已設者降等為代辦。
1914年1月,直隸郵務管理局調整內地局所等級,設一、二、三等郵局,小站與軍糧城、楊柳青同為二等郵局。直隸郵務管理局改名為河北郵務管理局後,自1928年11月1日起,一、二、三等郵局每等又分甲、乙兩級。小站局為三等甲級。
1948年12月22日,津南區全境解放,人民解放軍接管郵政。從此,隨著人民政權的誕生,縣治區劃和領導體制的不斷調整,小站郵政機構的體制、級別、隸屬關系等變動頻繁。擇其要者如:天津縣解放後,在縣政府所在地鹹水沽開設三等乙級郵局,小站改為四等郵局,劃歸天津縣(鹹水沽)郵局領導。1952年4月1日,天津縣由河北省劃歸天津市管轄,境內的天津縣(鹹水沽)郵局及小站、葛沽、灰堆四等郵局亦由河北省郵電管理局劃歸天津郵局領導。1953年2月2日,天津縣政府由鹹水沽遷至灰堆,天津縣(鹹水沽)郵局改稱鹹水沽郵局,由三等乙級降為四等,灰堆郵局則由四等升為三等乙級。小站、葛沽、鹹水沽郵局,統歸灰堆郵局領導。1954年3月31日,按新的建局標准,小站郵局改稱營業處。1956年1月1日,改為郵電所。1957年10月1日,小站郵電所升格為支局。此後,歷經河北省政府遷津、大躍進年代組建人民公社郵電局及“文革”沖擊,等等,小站郵政支局的名稱未變。1979年9月21日,市郵電管理局所屬郊區各局重新劃歸市郵政局領導後,小站設郵電支局。1995年9月18日改為郵電所。如今又稱小站郵電支局。
郵政是社會的基礎設施。百年小站郵局,助力小站鎮的發展振興,同時見證其名揚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