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39:玉皇宋韻——澤州縣北義城村玉皇廟
日期:2016/12/14 22:12:51   編輯:古代建築史●歪斜檐柱為何能支撐正殿近千年?●殿頂化生童子瓦當國內絕無僅有?●記載修建時間的石碑為何埋房下?
在晉城,如果問起玉皇廟,許多人都會指向塑有元代二十八星宿的金村鎮玉皇廟,因為它是古澤州府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道教廟宇。但在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澤州縣北義城村的另一座玉皇廟名列其中,有人為此頗為不解:“不就是一座孤零零的宋廟?怎麼就能成為國保?”
就名氣而言,北義城玉皇廟確實遠不及府城玉皇廟,但一句疑惑之言,卻讓人對北義城玉皇廟的價值產生極大好奇心。“八稜青石檐柱,側角升起明顯,方形柱與地面平,斗拱簡潔,轉角輔作昂尾結構機能顯著……”探詢之下,疑慮頓解,由於至今完好保存著原汁原味的宋代建築風格,北義城玉皇廟入圍“國寶”,成為理所當然。
“國寶”隱藏校園中
北義城鎮位於晉城市區東北17公裡,其所在的北義城村緊靠長晉二級公路。5月12日,記者到達村西北的北義城中學,村委會負責文物保護的副主任宋原太笑呵呵地等候在學校門前,“玉皇廟就在校園裡。”
穿過操場,繞過一扇青磚砌的月亮門,玉皇廟出現在眼前。廟占地3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二進院落,玉皇殿、獻殿、耳殿、東西配殿、舞樓、廂房,依中軸線分列兩端。“正殿4間,東西偏殿各3間,東西廂房各15間。中間是拜廳,獻殿兩邊各3間。”宋原太說著,將記者領到玉皇廟台階前。
盡管玉皇廟有房屋56間,卻讓人產生“袖珍”之感。雖缺少氣宇軒昂的渾厚氣勢,但形制規整,莊重穩健之風迎面而來。正殿玉皇殿1.2米高的台基,用巨型砂石巖條石砌成。前立面正中設台階,四周出檐,形成圍廊。站立此處放眼向南望去,這才發現,整個玉皇廟是順坡而建:在距離正殿二三十米的獻殿,處於低一級的平台上,而最遠處的舞樓,所處的位置又低一級。站在玉皇殿台階上,舞樓的身影只能透過獻殿的檐柱窺到。
玉皇殿高高的挑檐,如展翅大雁的雙翼,分向東西兩端。平面正方形的大殿,單檐九脊頂,琉璃剪邊。殿內梁架砌上露明造,結構為三椽栿對前搭牽通檐用三柱。大殿內柱僅兩柱,內柱以前作為殿之前廊。殿內砌上露明造,所有梁架斗拱,結構畢露,條理分明,柱梁及其他節點處多以斗拱聯結,平梁之上加以粗長的叉手以承脊椽。
宋原太轉至台階下,讓記者來到獻殿前仔細觀賞正殿,看能否又有新的發現。原來,正殿明面的四根青石質八稜檐柱,東西兩根並非筆直而立,而是東西內傾,視覺上呈上窄下寬的“八”字形,而中間兩根又給人前仰後合的仰視之感。
這樣歪歪斜斜的檐柱,如何能將這座宋代建築支撐了近千年?面對記者的疑問,宋原太也連連搖頭。記者電話詢問晉城市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長張建軍,這一謎底才解開:“這種傾斜、仰視的視覺效果,正是宋代建築風格的特點。”據張建軍解釋,這種效果在古建築上稱為“側角”“收分”。“宋代古建築都是木質框架結構,而所用的柱子上下兩端的直徑不是相等的,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略粗、頂部略細。”雖然在視覺上容易讓人產生錯覺,但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讓整個的木質框架結構更穩固。正源於此,玉皇殿完好保存了宋代木構建築風格,也成為研究宋代木結構建築的重要實例標本。
化生童子瓦當成“孤本”
“原來的玉皇殿三面無牆,只有一面北牆。”宋原太說,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其作為文物被村裡代管。由於長期被學校占用,作為教師們的辦公場所,玉皇廟內部設置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現在的三面牆是後來砌的,還有木質門、窗戶也是後來安裝的。”他說,原來正殿內還塑有一尊玉皇大帝像,也在改建時被毀了。
仔細觀察正殿的外形,東西兩個挑檐之間,本應基本呈直線的殿前檐已顯現波浪形。尤其是西面挑檐的殿檐,由於一棵大樹緊挨殿檐,落葉常年積累,加之殿頂長出許多雜草,每逢雨季,下面的木質斗拱總被浸透,年長日久,導致木頭腐爛,隨時有坍塌之險。
抬頭仰望殿頂斗拱,殿檐上造型不同的獸頭瓦當中,一種瓦當圖案顯得與眾不同:那是一個憨態可掬的胖乎乎的孩童浮雕,左手持物,懷中抱著好似某種植物。“這可是玉皇廟的一寶,化生童子瓦當。”宋原太說,這種圖案的瓦當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
化生童子瓦當真的是國內“孤本”?晉城市博物館館長張廣善是當地研究古建築的知名專家。1986年,在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當時作為文物普查員的張廣善在北義城村發現了這座宋代玉皇廟。他分析道,瓦當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物上的一種附件,其功能主要是庇護檐椽,避雨防曬;裝飾美化建築物,給人以視覺美;圖案瓦當、文字瓦當,是建築物擁有者的地位和文化的象征。“瓦當圖案是一名胖乎乎的童子,其左手持的是蓮蓬。”發現玉皇廟之後就再沒有來過的張廣善,提及化生童子瓦當圖案仍記憶猶新:“這種瓦當圖案在明清兩代沒出現過,其出現在何朝代雖不好斷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最起碼是出現在元代之前。”他說,目前在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類似化生童子瓦當圖案。
其實,就玉皇廟整個建築結構而言,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特別之處。舞樓正北的前院,與後院的獻殿相連。這座建在五層砂石巖砌築的台基上的獻殿,懸山式屋頂輔以灰色筒板瓦,磚雕脊飾,殿中四根石柱頂立,柱頭嵌木雕雀替,下亦施方形石柱礎。然而,從所處位置來看,可以說是“非常尴尬”的獻殿。
一般來講,獻殿應當建在正殿之前、緊挨正殿的位置,相距很近,可是玉皇廟中的獻殿,卻居於正殿與舞樓之間的院子正中位置,與正殿幾乎相隔一個院落。“正殿是宋代建築,而獻殿從結構形制來看,是後來修建的。”張廣善分析認為,造成獻殿位置尴尬的局面,可能是後來歷朝歷代改擴建時,就傾斜的地勢建造而形成的,“這種建築形制,在晉城也屬罕見。”
創建時間至今是個謎
從考古角度來講,專家對一座古建築的斷代,向來注重以物為主、石刻記載等均為輔助,可在玉皇廟中竟沒發現一塊與其有關的石碑,這讓文物專家感到遺憾萬分。
如今,唯一能證實玉皇廟為宋代建築的文字,出現在正殿的兩根中間檐柱上,“澤州晉城縣莒山鄉義城村重修玉皇殿宋大觀四年歲次庚寅二月十五日甲申……”刻於東面的檐柱上,西面檐柱則刻著出資重修廟宇者及工匠的姓名等。
宋大觀四年,為公元1110年,而重修題記只能說明,在此之前玉皇廟已經修建。如此來看,玉皇廟至少有902年歷史。
查閱史料不難發現,當時北宋國內人口已達1億,那個時期徽宗趙佶當朝,大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創作於這一時期。當時自诩“教主道君皇帝”的徽宗皇帝舉國大建宮觀,並設道官二十六階,道士入編成為終身“公務員”。有人推測,在北義城這個後來成為金朝地盤的村落,重修玉皇廟,應當屬於北宋政府行為。從建築風格上看,玉皇廟確為宋代建築遺構無疑,並有重修題記加以佐證。現存建築的風格來看,除正殿外,獻殿、耳殿、東西配殿、舞樓、廂房等均為後世風格。
因其歷史沿革和歷代修繕情況不明朗,玉皇廟給後人留下的歷史完全是一根粗線條:宋大觀四年重修後,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再次重修;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創修舞樓及東西耳房,其後屢塌屢修。每次的重修或改造,難道就沒有留下一塊記載詳細的石碑?“等落架重修時,玉皇廟的歷史之謎估計就能解開了!”54歲的牛安明是北義城村支部書記。15歲初中畢業後,他就留在北義城中學任教,一干就是15年。“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玉皇廟的東西配殿、東西廂房都曾經被改造成教師辦公室、學生宿捨、食堂。”2003年,牛安明當上村支部書記後,對玉皇廟申報“國保”非常熱心。2006年,玉皇廟入圍“國保”後,他又開始籌資對村內的其他廟宇進行修繕。“國家已將玉皇廟作為南部宋金古建築立項修繕,縣文物部門6月就要招標了。”牛安明說,現在北義城中學已有了新教學樓,被改造成辦公室、學生宿捨、食堂的東西配殿、東西廂房也將完全恢復成原來的模樣。牛安明清楚地記得,在獻殿前,原來豎著一塊玉皇廟的石碑。1985年至1986年學校改造時,有人將這塊石碑埋到了改造成食堂的廂房下面。“等重新修繕時,肯定能找到那塊石碑。”牛安明說:“到那時,有關玉皇廟的歷史也許就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