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潤澤的中原古鎮
日期:2016/12/14 9:39:27   編輯:古代建築史一直不解:為什麼青石板、木柵欄等一些漸已遠離視線的意象,頻頻楔入我已然中年的夢境,精靈似地逗引我的視聽?
一種名叫豆蔻的花兒開得滿園生香之時,閒坐故園的我,閉目凝思蓦然驚覺,其實自己一直未曾離開古鎮半步。古鎮之於我,恰像隱藏於日子之花萼下的碩大葉片,一直靜靜地溫暖著我、記掛著我的每一絲顫動、每一縷缥缈的光影, 我的魂魄被暈染了,遂有暗香盈盈浮動
古鎮有著值得炫耀的歷史,古鎮的母親是衛河。一個城鎮的繁衍總和養育她的河水難脫干系。
衛河,戰國稱清河、清水、宋稱御河,因流經春秋時的衛國居多,自隋以來更名衛河,至元明,稱呼逐漸穩定。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的《水經注》有詳盡描述。這條河誕生了甲骨文、誕生了《周易》和《詩經·衛風》,誕生了第一位女詩人許穆夫人和大宋民族英雄岳武穆。
衛河是古鎮的注腳也是她的主角,說到古鎮不能不提到她!自山西境內太行山南麓發育,朝南揮一揮手,優雅地流經了古鎮的北端,歸入海河。由於是明清時期重要的水運航道,溝通了冀、魯、豫等省多個城鎮,再加上我國最早的五條鐵路之一的道清鐵路在腳下匍匐,因此聲名煊赫,拔了明清時期水旱碼頭的尊貴地位,成就了一方商貿重鎮。
據老說書人講,那時的衛河,魚蝦鱉蟹“橫行”,活潑而有生機。每到雨後可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描述的:白發誰家翁媪。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情態。幾乎家家有漁網,戶戶有魚罐。可惜那些繁盛的漁網被現今人們過高的欲望,剝奪了悠游河道的權利。現今衛河的大部分河床裸露著,被“精明人”分割成了補丁樣小田。當年繁盛的老碼頭、停靠行船的河埠頭像是被遺棄的宮女。
而當年的衛水西岸,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色濕地,東岸是青石磚砌起的護河古城牆。高數丈,延綿幾十裡。水面船桅如林、水鳥翔集、人煙輻辏、來往商賈雲集碼頭,日進斗金。汽笛聲和船夫拉纖的“嗨喲”聲交錯起伏,猶如天籁,一派“船”水馬龍的繁榮景象。可惜這些連同兩岸洗衣女相互的說笑聲、烏龜爬出河面的慵懶憨態、用於槌衣的青石板都留在了夢裡。
衛水滋養了古鎮的古典與時尚,二道街遺留的“津港國貿市場”、德式教堂、“德錦誠”綢緞布匹店,建築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當年的天津城。於是古鎮早年便有了“小天津”的美譽。
今年春節過後,我和詩人琳子、我的高中同窗從一中出發,沿著古城牆,一路向南沿三道街尋古探幽,一路唏噓歎惋,用相機抓拍生活的美好瞬間,我發現許多店鋪許多院落被標上了年代的標簽,打鐵鋪、磨坊、油坊……叫人體味時光的久遠----時代的氣息正以無法阻擋的架勢浸潤這座古鎮,和全國所有的地方一樣,家鄉人也在挖掘能夠吸引游人眼球的特質。這讓我感奮,又讓我憂慮,懷疑歐陽修的秋聲賦是否真的就在古鎮東部而作。只是那“初淅瀝以蕭飒、忽奔騰而澎湃”的意境倒真的很是契合家鄉的秋風。上網發現已經有人就此問題展開舌辯。
走在十字街頭的南端,那是一條被明清風骨、傳統木質結構兩層小樓坐擁著的干淨街道。 不時有燕雀兒飛來飛去,抖索的檐草破舊的高堂瓦捨,不由讓人發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慨。班駁的磚雕牌匾、精美的镂空檐板在陽光下溫暖人心。忽然,我們同時把目光移向一扇打開的雕花木窗,它被一桿堅硬的木棍支撐著,琳子笑曰:看見水浒裡的那只桿子了嗎?潘金蓮一竿子打出施耐庵整部大名著!我莞爾。這時,幾位穿著新年服裝外表時尚的年輕人和小孩子,在老者地道的方言指點下,不時發出和我倆一樣又不一樣的驚歎感慨。老者少小離家、如今鬓毛已衰、兒孫滿堂,定居南鄉數十年,對故土從不曾釋懷。他一會兒撫摸一下斑駁的院牆,一會兒喚住孫子,指指畫畫。孫子按他的要求按動快門。我偷眼看去,有淚滴從那蒼老的眼角溢出。
那些覆頂卻欲墜的青瓦、那些招搖千年的檐頭小草,無聲地繼續著過往。夕日的繁盛、今日的落寞寫在小街的眉梢,也記錄著我們曾經的親情和遺憾……
“水胡同”距離護河古城牆僅百步遠,因一口水井而命名。幾十米長的街道因而一下子漣漪起來。頗有見識的老王頭說,衛河水當年甜美清冽,以至方圓近十裡的人來此汲水。每日晨昏,這條窄窄的街道就排滿了挑著水桶的人,吱吱呀呀的扁擔聲、財主家牛車輪子的骨碌聲、濃濃的方言土語的問候聲,交錯著在光溜溜的青石路上滑落,在霧中、夕陽下、細雨中回響。(那方言大概是是古代古鎮祖先遺留給來世子民的“化石”罷!以至於流傳至今。)
漫步水胡同,令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只是未遇“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當年住在裡面的女孩各個干淨似水天真快樂,月夜下玩跳皮筋、唱歌跳舞比美。其中一個姑娘住在街頭的瓦屋裡,烏溜溜的眼睛黑白分明,松松柔柔的辮子搭在細細的後腰,不料天生失語,依依呀呀地用手表達自己,真是造物弄人!聽說這喝衛河水長大的啞巴女終於還是嫁了,嫁給一個老實巴交的鄉下人,實際是招了上門女婿。生一男一女,取名水生水花,鄉下人也肯干,進城後突然就開了竅似的,靠著笨嘴拙舌,竟也做起了生意,烤紅薯賣出了現代味道。 啞巴見人就愛說話,依依呀呀,聽起來像是二胡演奏。
古鎮被水韻滋潤著,恰如北中原大地一枚鈕扣般熠熠閃亮。
始創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至今已有近三百五十年的歷史的“義興張”老鋪燒雞,就坐落在水胡同的東十字街頭。至今依稀可辨“義興張”的刻字,古樸低調恰如他的主人一般溫和親切。據民間人士透漏,道口燒雞,既傳家珍絕技,又傳百年老湯,這些傳說又給古鎮增加了一絲神秘色彩。其色澤,金黃鮮艷,形如元寶,口銜瑞蚨,用手拎起來一抖便肉離骨脫,堪稱型、色、味三絕。堪比北京烤鴨、金華火腿,被譽為“天下第一雞”。那做雞子的調料配方當然關乎衛水,當然關乎衛水人的仗義和豪俠。其早年口碑的遠播當然關乎航運:土紙包好的燒雞主要賣給南來北往的船商,回程了,豪爽的船員們把船泊在“水胡同”的石榄上,紛紛下船,拎上幾只燒雞,而後解纜開船,一路聞香,經水路,浩浩蕩蕩返回天津。道口燒雞的名頭便通過這些客商船工口口相傳而名揚天下了。
故鄉人極重臉面,有與生俱來的古道熱腸,對外地來的客人,不送兩只燒雞幾乎是過不去的,如今故鄉依然延續著這種古風。而舊時五毛一斤的燒雞是古鎮對外開放最早的媒介,袅袅香味越傳越遠:“中州名馐”, “河南省十大名食”、“中國名特食品”“中國公認名牌”。。。和培育其香味的衛河航道一起,成為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故人與雞黍,從來就是一道難解的緣。“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真乃人生一大快事,孟氏浩然理當後悔身不生於斯地。
好東西總是有人追逐效仿。如今,不論是全國喧鬧的街區還是飄塵的窮街陋巷,到處都有人打起道口燒雞的招牌,甚至在海外旅游的大街上,也可見到。魚龍混雜,差點就應了那句:假作真時真亦假的紅樓偈語。讓人唏噓。
如今的燒雞廣場,默默伫立著一座銅像,瓜皮帽,文明棍,晚清鄉間紳士的打扮,正若有所思地望向前方。銅像主人張炳竟就是那個讓風流倜傥的乾隆爺南巡時聞香而止、微服而大快朵頤的“義興張“燒雞的“先祖”他在思考什麼呢?
小鎮仿若舊地板夾縫中遺下的一枚古銅色錢幣,沉積了厚厚的時光。
一個人無論年歲多大,久居在外,疲累的時候會想念家鄉,於是青石板等經常入夢。甚至會想道口燒雞的味道,因此常有家人送來以解饞意。家的包容、溫情、它的天高地闊和水盈盈的氣息,培育了我一顆多敏的心。近些年來,每次懷著熱望踏入家鄉的河流,卻有種拂之不去的情緒。這種情緒漸漸地被家鄉的變化所取代。
時代的變遷,如今的衛水河道雖已不再擔當碼頭的功能。水胡同碼頭作為衛河段僅存的明清時期碼頭群已被列入聯合國歷史文化名錄。作為原生態性最強的大運河河段之一的衛河身份的認證令我輩雀躍釋懷,這印證了長期以來潛伏在我心頭的猜測和判斷:原來衛水人的驕傲和豪放真的是有理由有基因的。
暑假的一天,我再次攜女走進古鎮,走進叫做“水”的陰柔的婉曲的胡同,去看望在我心裡幾乎已縮成一只“核舟”的舊城,看望那只被時光刮蹭的“義興張”舊牌匾,看望我依舊潺緩的河流。
一群幼童在舊城牆的夕陽下,自由地跑鬧著,見到突然闖進他們領地的母女,他們用看異鄉人的眼光打量著、審視著、好奇中透著不安。那個扎著古典總角、打著粉蝴蝶結、胖嘟嘟的小姑娘,一邊切切地笑著,一邊伏在旁邊的另一個女孩肩上耳語,忽閃著的雙睛又令我憶起了什麼。
那枚丟失在歲月深處的銅幣已經被我牢牢地攥住了嗎?我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