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式文化之歷代玉器琢工的特點
日期:2016/12/14 22:02:10   編輯:古代建築史商代的琢工,直道多,彎道少;粗線條多,細線條少;陰紋多,陽紋少。穿孔外大裡小,出現了所謂的“馬蹄眼”。商代玉器上的“雙鉤線”(並列的陰刻雙線條),是玉琢工藝史上的一大成就。
周代琢工,精細程度超過了以往。琢制的線條多與商代相同,但彎線條增多。琢玉的技法和造形設計在不斷改進,加工修整和拋光,使器物日趨美觀。
在春秋戰國時,“水沙”(解玉沙)開始被選用,工肯也在進一步發展、定型,從開片、做花到上光均已有了層次。技法比商周時更為細致和復雜,其規格也較嚴整而得體。
漢代,小件玉器的琢工細,大件玉器的琢工粗。其刀法簡潔有力,在歷史上有“漢八刀”之稱。漢代至魏晉南北朝,除了玉琢之外,石雕受佛教的影響也很發達。
唐代,常見纏枝花卉、葵花圖案及人物飛天。特別是獅獸的制做較精,刀法不亂,布局均勻,細而厚重,成為唐代玉琢的一大特點。
宋元時代的突出特點是琢工無粗制濫造之處。此時的玉器細膩靈巧,小件多,大件少。其花鳥一類,雖不及唐人的淳厚樸實,但因受當時國畫風格的影響較深,故非常重視其神態。
明代,刀法粗犷有力,出現“三層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細,具有時代風格。當時的北京、蘇州、楊州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玉琢中心。其中尤以蘇州的玉琢工藝為全國之首。至明代的中、晚期,玉琢技藝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出現了不少的琢玉大師,如陸子岡、劉谂、賀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們都是琢制精巧小件的能手。其中尤以陸子岡最為有名,經他琢制的玉器,被稱為“子岡玉”。不過,明代的玉琢在最後一道工序即碾磨細工上,存在著“求形不求工”的現象。
清代精工細琢逼真,出現了“巧做”(利用巧色等)和镂空、半浮雕等多種琢法。因而富有立體感的各種玉件,層出不窮。乾隆年間是玉琢的全盛時期,玉琢水平達到了高峰,其精工細琢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元、明兩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