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古鎮上的手藝人
日期:2016/12/14 9:53:25   編輯:古代建築史熊熊的爐火,把簡陋的鐵匠鋪映照得一片通紅。錘起錘落間,氣勢如金戈鐵馬。
我在龍虎山下逛上清古鎮,見一家鐵匠鋪,師傅叫周冬根。他16歲跟師傅在鐵器社學徒,後加入手工業聯社。如今,與他一起學打鐵的人,早已轉行;他帶過的三個徒弟,也另謀職業。只有他,成了上清古鎮最後的鐵匠。
周師傅說,學徒很苦,學鐵匠更苦。這看似粗笨的苦活,也要用心去感悟,沒有悟性就沒有飛躍。周師傅手藝精,最拿手的是打菜刀。他鍛打出的菜刀刀刃白如雪、亮如銀;菜刀鋒利,切肉如切泥、切魚如削面。
周師傅打鐵時,錘子敲打的聲音很悅耳,節奏感強。風箱鼓動的火苗,把冰冷生硬的鐵,燒得激情洋溢、霞光四射。周師傅操小錘,徒弟掄大錘,叮叮咚咚的聲響,把小鎮敲打得熱血沸騰。鋤頭洋鎬之類的鐵器在他們手下,轉眼成了莊戶人手中的工具。
如今,這個上清古鎮僅存的鐵匠鋪不但成為古鎮旅游的文化景點,而且打造的道教法器也銷往海內外。周師傅在爐邊打鐵時,常常會吸引中外游客駐足觀賞、拍照。一位德國學者曾感歎:“我們現在有的現代化,你們將來都會有;而你們現在有的傳統手工藝,我們永遠也不會有。”
周師傅怎麼也沒想到,自己這笨苦的老行當,居然能成為表演工藝,而且生意還越來越好了。
看了鐵匠周師傅,我又見到木匠官師傅。
只要看看官才清師傅布滿老繭的手,就知道學木雕這門手藝的艱辛。
官才清是上清古鎮唯一仍在從事木雕的老手藝人。近年來,隨著古鎮旅游業的開發,原本清淡的木雕生意竟然又紅火起來了。
官才清說,自幼家貧的他小學畢業後便跟著師傅學藝,一干就是幾十年。學木雕手藝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木雕先要學畫畫,只有畫得傳神了,師傅才會教你用雕刀,而手被劃得血淋淋是常事。因此,對於各種歷史人物、花草、山水的畫法,官才清早已爛熟於心。
官才清的雕藝在上清鎮遠近聞名。上世紀80年代,鎮上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建新房的特別多,那時候的房子是木結構,因此都請木雕師傅雕些龍鳳、花鳥、人物。後來,紅石、鋼筋、水泥逐漸取代了木材,雕刻生意便日漸清淡起來。
在古鎮恢復古貌古風後,官才清的刻刀又有了用武之地。如今,鎮上大多數仿古民居的雕梁畫棟都是由官才清一刀一刀雕出來、一筆一筆畫上去的。
那天,他正在為鎮上朱老爺(元代大醫學家朱丹溪)廟雕刻神龛,我看到,朱老爺的形象在他的刻刀下站了起來。官才清說,雕刻最難的是人物,五官要傳神,尤其是眼神。要問雕匠手藝精不精,看看雕刀數量就知道,而他,僅雕刀就有幾十種。木雕花板所涉及的題材,大多傳承著民俗傳統風格,內容涉及儒家文化的中庸、禮讓、忠義等,有人們喜聞樂見的人物、花鳥、山水、草蟲、吉祥圖案等,所以,官師傅雕刻得特別精細,他刀下的人物活靈活現,眉目傳情。
雖年過六旬,家裡生活寬裕,子女都成家立業,但官才清還是不願放下刻刀。他說:“我喜歡木雕,雕了幾十年了,鎮上發展旅游,我這老手藝正好派上用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