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項羽首開故意破壞前朝宮殿惡習

項羽首開故意破壞前朝宮殿惡習

日期:2016/12/14 18:48:57      編輯:古代建築史

項羽燒阿房宮是否真實

    《阿房宮賦》是我們那一代人上中學時在語文課本裡學過的一篇古文,作者杜牧是唐代燦若星河的詩人中優秀的一員,據說他憑借此文中了進士。為了迎合為官當政者的口味,華麗的文章中常會有慷慨激昂的大道理和濃厚的說教味兒。《阿房宮賦》也沒逃脫大道理和說教味兒,但它對秦宮的描述給後人留下了歎為觀止的景象和浮想聯翩的想象空間。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裡,隔離天日”,“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有點誇張,也容易讓人心生羨慕和嫉妒。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講的就是羨慕嫉妒恨,史載,項羽在看到秦始皇的出行陣勢後,就曾發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此後沒過幾年,項羽就帶兵攻陷秦地,“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項羽殺降王子嬰後,又一把火燒掉了阿房宮,這在歷史上似乎已成定論。這與史書中項羽被描寫成有勇無謀的匹夫和缺心眼的莽漢的形象相一致。項羽為什麼要把它燒掉?那是很好的房子,也是一筆財富,對後人來說還是珍貴的文物,留下多好!

    從《阿房宮賦》及其他相關文學作品當中,似乎可以摸到項羽這把火的來龍去脈。首先,項羽是楚人,秦曾滅楚。在秦滅掉楚的過程中,項羽的先祖項燕作為楚國大將在抵御秦國時戰死,後來,在項羽起兵反秦時,他的叔父項梁又被秦將章邯殺死,他對秦國有國仇家恨,需要這一把火解恨。第二個可以推斷出的原因是,項羽希望把社會恢復到諸侯割據的時代,在他看來,阿房宮既堆積了楚國人的累累白骨,又是暴秦統治的象征,他要從根本上摧毀秦國的統治。

    不過,後來的考古發現中生出了新觀點,那就是阿房宮所在的位置根本就不存在建築物燒毀後的痕跡,因為燒毀後的建築物即便過了幾千年也會留下碳跡,碳非常穩定,不會消失得不見蹤影。這麼一來,“項羽燒掉了阿房宮”開始被人質疑。

    但不管怎樣,阿房宮沒了。

    梁思成在寫《中國建築史》時仍認為是項羽燒掉了阿房宮,“楚人一炬,非但秦宮無遺,後世每當移朝之際,故意破壞前代宮室之惡習也以此為嚆矢。”

    梁先生發此感慨,無非依據《阿房宮賦》中對當時秦宮的描述,既然那麼好,當然不可燒,燒了是罪過。同時他也是聯想到了自秦朝被滅之後延續的毀掉前代宮殿的“惡習”。其實,從更早一點說,周滅商時就開始這麼干了。只是,周毀商都的運作沒項羽燒阿房宮那麼大,留給後世的記憶和被效仿的負面作用也就沒那麼大。

    “惡習”的確被沿襲下來了,新中國剛成立後對北京古建的毀損以及“文革”中大量毀壞古建的行為,似乎也可以從阿房宮“被燒”中找到濫觞。

    漢代住房格局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绮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歎,慷慨有余哀……”

    這是我們學生時代讀過的《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為漢代作品。想一想,至少在距今2000年時,中國人已經住上了“上與浮雲齊”的高樓,這是件讓中國人自豪的事情。

    秦代和漢代被認為是中國建築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我們從文字或現存實物中知道,阿房宮、始皇陵、萬裡長城、漢長安城、建章宮等都可以作為秦漢時期偉大建築的代表,如今,不管它們的實體是否還在,它們都給我們這些後人留下了規制宏偉、博大雄渾的印象。

    但讓人更關心的是,那時像我們一樣的百姓是不是都有房子住?房子多大?房子內部格局和居住條件怎樣?都有些什麼擺設?

    看了一些史料和出土文物後,知道漢代的建築、家具的確都已經比較發達,建築本身形成了完善的使用格局,室內功能空間比以前有了更加細致明確的分工,家具的陳設格局也形成了相對較為固定的模式。

    我見過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東西,也看到過河南鄭州及山東曲阜、諸城出土的畫像磚石中的漢代高樓以及附有園林的大宅。2009年6月,我的一位在銀行工作的中學同學傳給我一張手機圖片,說是河南三門峽一帶出土的四層陶樓,別人要以“20萬元的低價”將這個稀有文物轉讓給他,為保險起見,托我幫忙找人鑒定一下。我把圖片轉發給中國古玩業商會的宋會長,宋會長回電話說,這東西很普通,以前陝西、河南一帶出土過很多,如果是2萬元錢,可以買來玩玩,20萬元就太貴了。

    人類社會出現等級劃分後,住房也有了等級,大致有三個級次:普通百姓是一級,富人是一級,有權人是一級。百姓有三六九等,富人富裕程度不同,權貴階層從普通官員到一國之主也有區別。但三個級次之間的落差應該最大。

    中國傳統的住房都會有一個院落,漢代一般百姓家院落面積不大,房屋以一堂二室為主,一戶人家的居住格局是二進一院。一堂指的是堂屋,二室則離不開臥室。院門算是一進,進到院裡,靠後有一排房子,中間開一個門叫二進,進去後往往就是堂屋。

    漢代的富裕人家則不限於二進一院,最多的是三進,即漢代有代表性的日字形院落。也有四進或田字形布局的院落。富人的院落自然也都比百姓的院落大。

    三進院落有平行排列的三排房屋,第一排房子有南北通透的門,第二排也有門廊相通,溝通了前後院。前院打一口水井,解決吃水問題;後院在後排屋子的後面建個廁所,解決排洩問題。前後兩院的東西兩側靠著院牆,會建成亭廊,遇到刮風下雨或日頭毒的時候,從廊下繞著走會很方便。富人的堂屋位於後排房子的正中。院子外面靠近四角的位置,往往還建有四個小望樓,是為了看家護院。

    在漢代住宅中,堂屋是最重要的空間,這跟漢代時開始成熟的禮制有關。堂屋的作用大致有這幾點:一是敬事神靈,二是供奉祖宗牌位,三是招待賓客,四是訓誡子孫。對堂屋的重視,說穿了就是對禮制的重視。漢代住宅中有好多深堂中開五室繞堂的布局,顯示著堂屋在漢代居室中的重要性,不論是平民還是貴族,都不敢忽視這一點。

    除了堂屋,住宅內主要有臥室、廳和廚房等幾種房間類型。但有些官宦及大戶人家的大型住宅大門兩旁還設有門房,可以居留賓客。住宅中前堂為主要建築,後堂門內則設有居住的臥室、各種廚房和飲食、歌樂等房間。普通家庭所居住的較小的住宅,只能簡單地設置臥室和廚房等房間,以滿足基本的居住需要。

    漢代住房以木結構為主,少數出現了承重牆,這些牆用夯土建成,屋頂多為兩面坡式,也有呈半圓形的圓囤式。房子的窗子有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住房院落裡有曬衣木架,可見當時室內、院內都有一些生活必需的家具陳設。

    臥室是住宅中最主要的房間,漢代的臥室多為正房,除了有地位的大戶人家有專門用於會客的廳堂以外,多數家庭的臥室除了用於睡眠,還兼作起居室,往往將會客、宴飲和梳妝等其他日常起居活動融於臥室之中。

    當時除了在床榻的兩側和後部習慣上放有折屏,與幔帳配合作為擋風、屏蔽之用外,在室內還往往在入門處陳設各種座屏(插屏),用以屏蔽風和人的視線,或進行空間分隔,使室內布局合理自如。從這些實物可以看出,漢代室內陳設與家具淳樸實用,與當時的社會生活、經濟發展程度、家庭生活習慣是分不開的。

    漢代民間住房與當時人們的“幸福感”

    由史料來看,漢代平民一般依當地自然環境搭建一些簡陋的住房。如關中一帶基本是用木板建房,黃河中下游一帶則是建茅草房,長江流域的居民用竹子建房。《三國志》中諸葛亮躬耕壟畝,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應該不是窮人,但住房條件也很一般。

    漢代居民最簡陋的房捨叫瓜牛廬,是小型的茅草房,低矮狹窄,是看瓜人常住的草捨,不少窮苦百姓也住這樣的草捨。2009年末電視劇《蝸居》熱播,蝸居一詞最早就出自那時。《三國志·管寧傳》注中說:“案《魏略》去焦先及揚沛並作瓜牛廬,止其中。以為瓜當作蝸。蝸牛,螺蟲之有角者也,俗或呼為黃犢。先等作環捨,形如蝸牛蔽,故謂之蝸牛廬。”

    除了平房和茅草房,漢代也有為數不少的樓房建築,比如我同學想花20萬元買的那個出土模型,就是一個四層陶樓。我見過一個2008年洛陽出土的彩陶樓,有七層,比它更氣派。比它們都氣派的是東漢田莊。

    漢代豪強地方經濟發展起來後,出現了大量田莊,興起了大地主莊園,在住宅建設上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許多大官僚的住宅更不用說,他們不僅有錢,而且有權,建起的莊園規模“連棟數百,膏田滿野”。

    東漢莊園遠遠突破了一堂二室的格局,也超越了西漢富裕人家和官員貴族的居住派頭。一個莊園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會。莊園正門高大,正門旁邊還附設小門。這種開門方式影響了後世,現在北京保存下來的黎元洪的總統府仍有類似的正門與側門之分,其他較大的王爺府第也是如此。

    漢代莊園建築很多,雕梁畫棟,樓台亭榭,池水清波,花樹帶金。門阙講究的有重檐裝飾,房頂則有庑殿式樣。

    人的幸福離不開一套容身的住房,但有了住房,並不見得就有幸福,即使是豪宅。如《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中的那位女子,雖說居住在“上與浮雲齊”的高樓之上,仍免不了“一彈再三歎,慷慨有余哀”。而孔明在見到劉皇叔之前,雖住茅草房,卻也自強自唱,自得其樂。

推薦閱讀:

700歲玉河重現“水穿街巷”歷史景觀

鄱陽湖區將修建水鄉特色民俗古建築一條街

山東濟南民間古建築壁畫尋蹤受關注

廣州清代首富豪宅終成文保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