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47:萬佛鎮國——平遙縣鎮國寺
日期:2016/12/14 22:12:45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地處晉中為何有“京城寺”之名? ●寺前古樹成了能避雷的“金剛”? ●大殿用柱包進牆內真能防范大雨?
“寺中隙地固多,而屋宇寥寥中,有中殿削落更甚。然規制奇古,絕不類今世所為……寺創於北漢孝和帝天會七年……”清嘉靖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鎮國寺》的這段文字,記載了平遙鎮國寺建構的罕見,也銘刻下古寺在全國的奇絕。
鎮國寺內有萬佛殿,雖經歷代多次重修,仍保持了五代時的風貌,是我國佛教寺院中現存的三處五代建築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國寺廟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千古奇構,加上殿內11尊原建時的彩塑,使得鎮國寺早在1988年便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97年,與平遙古城、雙林寺並列為“一城兩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起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7月24日,記者探訪了這座千年古寺。
“京城”之名非虛有
從平遙古城出發,驅車向東北十多公裡,進入平遙縣襄垣鄉郝洞村,再前行不足千米,面前出現一片綠蔭。綠蔭中,一座木牌坊題額格外醒目,上書“京城寶剎”,這裡便是鎮國寺的所在。
平遙鎮國寺創建於五代時的北漢天會七年(963年),原名“京城寺”,金天德三年(1151年)等多次重修,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稱鎮國寺。
一座地處晉中平原的古寺,何以“京城”命名寺院?
五代十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大動蕩之期。在以軍事實力為較量的第一資本的當時,各國對於宗教文化少有重視,佛寺廟宇毀壞比比皆是,主動修建的更是寥寥無幾。而在這亂世,五代後期的北漢卻是一個例外。據《新五代史·東漢世家第十》記載,後漢皇族劉崇原為太原尹,後升至中書令,郭威兵變殺死後漢隱帝建立後周,劉崇不服,以太原為都,繼續稱國號為“漢”,史稱北漢。劉崇去世後,其子劉承鈞繼位,改元天會。劉承鈞為求自保,一面乞憐契丹人“甘當兒皇帝”,一面提倡崇信佛教,乞求佛祖庇佑,在境內大修佛寺。
北漢朝廷修築的寺院中,比較著名的有平定法華寺、臨縣普照寺、太原天龍廟、平遙鎮國寺等。鎮國寺建造之初,以該地秦漢時代屬京陵城,故而定名京城寺,後更名“鎮國”。根據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山西通志》記載,北漢興修的寺院在後代一再重修,幾乎全都更改了容顏,唯有平遙鎮國寺的萬佛殿,至今仍舊保持了1000多年前原建時的風貌。
鎮國寺坐北朝南,為兩進院落,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天王殿、萬佛殿、三佛樓三座主要建築,天王殿兩翼配有鐘、鼓樓及腋門。一進院的東西廊有碑亭、二郞殿等各殿。二進院的東西有觀音殿、地藏殿等。整座寺中現存有五代、元、明、清各時期建築共44間,彩塑51尊,壁畫100余幅,還有鐵鐘1口,碑碣20余通。
“古樹金剛”曾救寺
鎮國寺中山門前、院落中,有古樹十幾株,多為槐樹,最古老的樹齡已有千余年。整個寺廟籠罩在參天的樹冠之中,紅牆綠樹映襯,禅意頓生。
和現存的大多寺院不同,鎮國寺沒有專設的山門。在這裡,天王殿即為山門。鎮國寺管理處主任梁家桦向記者談到,這種天王殿兼做山門的寺廟建築形制,正是五代時期的典型特征。
鎮國寺天王殿為單檐懸山頂,面寬、進深各三間,至今仍保持著元代的建築風格。殿兩側各設一腋門,西腋門額曰“乘幽”,東腋門額曰“崇虛”,其名皆取自佛教經典。
天王殿按“晨鐘暮鼓”的佛教文化,於東、西分築有鐘樓、鼓樓,都為五脊六獸懸山頂,四柱亭式的建築。但樓上鼓已不存,唯有碩大的鑄鐵古鐘依舊保存完好,端掛於東邊鐘樓之上,擊之,方圓十多裡的村落都能聽見鐘聲。鐵鐘鑄於金皇統五年(1145年),不僅在平遙境內最為年久,在全國也是極為罕見。據村民介紹,1958年“大煉鋼鐵”的狂熱運動中,郝洞村的群眾全力呵護,才使這口古鐘逃過了那場砸鐵煉鋼的大劫難,保留了這件瑰寶。
說到古寺的劫難,不得不提的是天王殿外的四棵高大古槐樹。四棵古樹樹齡皆在數百年以上,樹身粗大,至少需4人才能合抱,在天王殿前東西方向一字排開。民間傳說,這四棵大樹為鎮國寺的“四大金剛”,可謂護寺神將。說來也神奇,1994年夏天的一場雷雨中,一道閃電擊向鎮國寺,但閃電霎時被其中一棵槐樹吸走,樹枝斷裂,樹皮燒焦,天王殿和整座鎮國寺卻毫發未損。次年,被電擊的槐樹又是一片綠意蔥蔥。
采訪中,梁家桦談道,“四大金剛”一說不過是民間的認識,但古樹護寺,實有科學依據。國家有關建築專家看過該寺及門前的大樹,便曾指出,古人建寺門前植樹,實際上就是要其起到避雷針的作用。
建築奇葩萬佛殿
穿天王殿而過,即可見到鎮國寺的主殿——萬佛殿。此殿為大漢天會七年(963年)建造,是建寺時的原始建築,距今已有1049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
萬佛殿面闊、進深各3間,單檐九脊歇山頂。檐高5.27米,檐出2.94米,舉高3.60米,總高8.86米。正立面左右各開二窗,前後明間各開一門,四周砌厚磚牆。人們鳥瞰大殿可見,形體接近正方形,屋頂龐大,出檐深遠,但由於屋頂采取了舉折,屋角反翹,便使沉重龐大的屋頂,呈現出輕巧活潑的建築藝術形象。
大殿用柱12根,高3.42米,均包入牆內,柱礎也不可見。據鎮國寺工作人員喬淑彥介紹,古人建殿,為防止包入牆內的殿柱日久因潮腐朽,每根柱底於外牆開一孔,用以透氣防潮。另外,柱頸上闌額不出頭,柱均向內側,柱上架有斗拱,使得大殿檐出足足2.94米。
這麼深的出檐,也是古代勞動人民對建築建構的貢獻,因此,古殿能很好地防范雨水侵蝕。記者采訪當天,正逢平遙剛剛經過一場大雨,但雨水僅僅打濕大殿台階上出檐下台階的三分之一,牆體更是滴水未濺。
觀鎮國寺四面遍布的排水設施,古人比今人似乎考慮更要周全。大雨之中,現代城市頻頻內澇,但整座鎮國寺內,遭受雨水之後,院內雨水排洩極為順暢。
殿內屋頂,采用梁架木結構支撐,縱橫構件聯結牢固,不設頂柱,使得殿內空間不受立柱影響,顯得異常寬闊。整座大殿,不用一根鋼釘,正是勾連契合的卯鞘,將整個建築整體支撐了起來。該殿結構與裝飾並重,用料合理,設計獨具匠心,歷千年而未毀壞,令今人歎服。
萬佛殿在1000多年的時間裡,雖歷經維修,但至今仍完整地保持了唐晚期到五代建築風格,遠望雄偉壯觀、氣勢非凡,是難得的古代木建精品。正是如此,鎮國寺的古建成就,被建築界稱為我國乃至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不朽之作。
稀世珍品藏古寺
鎮國寺建築奇絕,其他珍品也極為眾多。萬佛殿內有彩塑11尊,都是五代時期的作品,分別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供養菩薩、二天王、二供養童子。
主像釋迦牟尼,結跏趺坐在須彌座上,一副安逸慈祥、和顏悅目之態,旁邊緊依主像的是迦葉和阿難尊者。傳說迦葉從小出家,一生勤勉求進、苦修一世,所以被塑造成了一位飽經風霜、含辛茹苦的老人形象。阿難則顯得年富力強,身著僧衣,體態優雅,顯得聰穎、慈善。再往前面四尊為兩菩薩和兩供養菩薩,菩薩為坐像,貴婦人形象,面額豐滿,文雅娴靜。兩邊站立的供養菩薩,神態隨意自然,體態豐滿,塑造手法有明顯的唐代特征。菩薩前的兩天王,手執兵器、身穿盔甲、蹙眉怒視、威武雄健,典型的唐代武士形象。最前的兩供養童子,一副天真善良的農家少女形象,一尊肅穆祈禱,另一尊四處張望,一動一靜,形神各異。
這些塑像,雖然是佛教宗教神化後的塑像,卻是按照當時社會等級制度加以創作、布局,他們的衣飾、裝束、神情,都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塑像匠師的這種寫實的藝術手法,反映出了1000多年前各個社會階層人物栩栩如生的鮮活形象。這些塑像均為我國現存寺廟中僅有的五代時期作品,堪稱“稀世珍品”,在我國雕塑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除去彩塑及前面提到的鐵鐘,鎮國寺一塊上下左右均殘的半截碑也極珍貴。碑高84.5厘米、寬58厘米、厚36厘米,上面雕有碑文,共19行476字。以殘碑的厚度估量,原碑應該很高大,而從碑文內容分析可知,這是一塊墓碑。該碑是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維修鎮國寺的時候,工人們從寺外撿回,計劃制作碑座的原料。後來,負責工程的田增檍發現殘碑上有很好的書法,不忍毀壞,便保留下來。光緒十年(1884年),當地恩貢田耕藍專門撰寫了《半截碑記》記載這段故事,並嵌修於東碑亭的牆壁上:“半截碑者,不知何人所書也。嘉慶年間廟工告竣,會立碑之際,欲作碑座,形象已成。余祖增檍公見而止曰:此碑書法甚好,不可毀也。存之以為學書者臨摹。”讀碑文可知,如不是田增檍首倡保護,其族孫田耕藍勒碑銘記,該碑早已不復存在了。後人從殘留的476字的用詞、記事、成語應用等方面分析,該碑為北漢時期王室成員之墓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