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46:廣勝三絕——洪洞縣廣勝寺
日期:2016/12/14 22:12:46   編輯:古代建築史 ●唐宋遺風中為何有金元建築特色? ●五色琉璃是飛虹塔建成後才加的? ●元明壁畫上最早記載高爾夫運動?
洪洞縣境內有座霍山,霍山南麓有一座聞名遐迩的佛教古剎,名廣勝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初期興建的一座寺院。世人稱廣勝寺有三絕:“全國第一”的琉璃塔、稀世珍寶《趙城金藏》、價值連城的元明壁畫。因在佛教界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圍繞這三件珍寶的種種傳奇故事,廣勝寺1961年即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動天下。
幾毀幾建中浴火重生
7月16日,記者從洪洞縣城出發,向東北方向前行約17公裡,即到達霍山腳下。廣勝寺建於霍山南麓,整座寺廟由上寺、下寺、水神廟組成。
山腳下,是廣勝寺下寺和水神廟所在之處,門口是著名的霍泉,汩汩清泉噴湧而出,常年不休。下寺初建於唐開元年間(713年-741年),坐北向南,二進院落,依次為山門、前殿、後殿,主要建築物均為元代建築,依地勢後高前低。
水神廟位於下寺西側,修建於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是供奉水神“明應王”的廟,也叫明應王殿。水神廟由海場、分水亭組成。海場其實就是霍泉,一方池塘,霍泉源頭就在池塘內。海場邊建有分水亭,亭下用鐵柵分割十孔,鐵柵旁邊的石碑上,記錄著洪、趙兩縣“三七分水”的典故。
沿路繼續上山,快到山頂處,一座金碧輝煌的13層琉璃寶塔首先撲面而來,這就是著名的飛虹塔了。這裡也是廣勝寺上寺所在,寺依山勢修建,由南往北共三進院落,一進院山門、飛虹塔、彌陀殿,二進院大雄寶殿、東西廂房、廊庑,三進院毗盧殿、地藏殿、觀音殿。
廣勝寺文管所解譚一副所長的辦公室就設在廣勝寺上寺,他告訴記者,“飛虹塔是在原阿育王塔舊址上重建的,這種將塔布置在寺院中軸線前端的布局,是漢唐以來固有的方式。”
說到廣勝寺的歷史,解副所長說,廣勝寺最早修建於東漢建和元年(147年),當時名叫俱盧捨寺,因為塔中供奉有佛祖釋迦牟尼的佛指捨利,又名阿育王塔院。傳說,釋迦牟尼滅度後,印度阿育王命使者將佛捨利送往世界各地,並修建按佛塔供奉,當時阿育王共修建了八萬四千座佛捨利塔,在我國境內共修建了19處,廣勝寺中的捨利塔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說,廣勝寺是先有的塔,後建的寺。”
唐大歷四年(769年),廣勝寺擴建重修,當時的汾陽王郭子儀上奏唐代宗,賜額“大歷廣勝之寺”,取“廣大於天,名勝於世”之意。到金代戰亂中,廣勝寺遭兵匪嚴重毀壞,元大德七年(1303年)又被8級大地震毀壞殆盡。元大德九年,開始第二次重建,所以廣勝寺現存主要建築大多修建於元代,是我國具有明顯元代建築特點的一座古寺。廣勝寺自建寺開始,真可謂是幾毀幾建,歷盡磨難,但卻是在這幾毀幾建中,浴火重生,形成了既有唐宋遺風,又有金元特色的特有建築風格。
從解副所長辦公室出來,記者順路先走進第三進院落的主殿毗盧殿。一進殿,解副所長就指著殿內的柱子向記者介紹說,“金元時期建築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梁架結構采用移柱和減柱的方法,擴大殿堂的使用空間,大量使用大額枋構架、自然材和彎材,建築整體外觀呈現出粗犷的氣勢。廣勝寺上寺彌陀殿、毗盧殿以及下寺前殿、水神殿等主要殿堂,都是采用這種方法。”
1937年,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和林徽因曾在廣勝寺對上寺、下寺、水神廟及飛虹塔做過認真考察,對飛虹塔的轉身台階以及廣勝寺梁架結構等作出了高度的評價,認為“世人只知廣勝寺的經藏之可貴,卻不知廣勝寺建築之奇特。”
飛虹琉璃塔巧奪天工
從第三進院落往外走,經第二進院落彌陀殿,入第一進院落,便到飛虹塔下。飛虹塔寶相莊嚴,巧奪天工,被公推為全國第一琉璃塔,也是與山西應縣木塔、河南登封嵩岳塔、雲南大理千尋塔齊名的全國四大名塔之一。
飛虹塔是廣勝寺建築的靈魂。據史料記載,飛虹塔因為供奉佛指捨利,最早修建於東漢,原名阿育王塔,後來因年久失修坍塌。南北朝時期的周武帝(北朝)保定三年(公元563年),有位正覺和尚要去五台山朝拜,路過此處,意外發現這裡曾有過一座捨利寶塔,於是便住了下來,發誓重建佛塔。幾經周折,一直到唐肅宗時期,多位高僧接力,才將這座佛塔建成。而到元代,這座佛塔又毀於地震。明正德年間,廣勝寺有一位高僧達連和尚,不甘名塔毀壞,遂立誓重修,他募化四方,於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開始興建,歷時12年,到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才完成。因達連和尚法號飛虹,遂起名曰飛虹塔。
飛虹塔底部周長136米,高47.31米,整體呈八角形,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設計十分巧妙。南面入口為二層十字歇頂的抱廈,塔身二層以上外表全部鑲嵌著藍、綠、黃、白、黑五彩琉璃雕飾,雖然歷盡風雨滄桑,但依然鮮艷如新,堅如磐石。琉璃有斗拱、枋、額、蓮花、菩薩、鳥獸等構件和圖案花紋,形式多樣,色彩斑斓。每層八面,層層各異,面面不同。裝飾圖案每層一個主題,從天宮殿宇、樓台亭閣,到瑞獸麒麟、飛龍舞鳳,整個寶塔的各個雕飾、造像,均精美至極,每一件都是珍貴的藝術品。整個佛塔,遠觀巍峨挺拔,秀峻入雲,近看精致逼真,引人入勝。
站在飛虹塔下,解副所長告訴記者,“其實飛虹塔也並不是剛建成的時候就有琉璃,是塔建成很多年後才加上去的!”有關資料記載,琉璃是明天啟二年(公元1662年),一位叫大會的僧人到廣勝寺講經說法時,害怕風雨侵蝕塔基,於是率眾人用四年時間,增修了底層回廊,並在塔身上加裝了這些光彩熠熠的琉璃,讓塔身更加美觀。
壁畫上居然有“高爾夫”
在廣勝寺上寺毗盧殿的後牆,是一幅保存完整的彌陀佛和十二圓覺菩薩像壁畫,壁畫長11.08米,寬3.8米,占據了毗盧殿的整個後牆,是由今洪洞堤村鄉民間畫師於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繪制而成。《十二圓覺圖》講述的是彌陀佛給十二位菩薩講《圓覺經》的典故,畫中的彌陀佛和文殊、普賢、彌勒等十二位菩薩個個神情莊重自然,面相飽滿,衣著飄逸,線條流暢。令人奇怪的是,畫中的彌陀佛和十二位菩薩都留有胡須,解副所長解釋說,“這也是元明壁畫的一個典型特色,清朝以後的畫像中,菩薩胡須才逐漸消失的。”
與上寺毗盧殿壁畫的豐富宗教色彩不同,水神廟四壁的壁畫多描繪的是宮廷生活及市井百態、民俗故事等,側重於反映元明時代社會生活。水神廟壁畫總面積220平方米,創作於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主要內容有祈雨圖、打球圖、對弈圖、古廣勝寺上寺圖等十個方面的內容。除作為祭祀神廟中與水神相關的祈雨、降雨等題材外,最吸引人的就是打球圖——圖中兩選手手持木棍,兩人旁邊觀看為裁判,地下挖一坑,把球打進坑內為贏。解副所長介紹說,“史料記載,畫中這種運動叫捶丸,也就是現在流行的高爾夫球運動的雛形。這也是目前我國關於該項運動的最早記載,恐怕也是全世界最早記載這項運動的壁畫吧。”
在明應王殿東壁,畫有一幅題名為《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做場》的壁畫,畫面是一個散樂戲班在舞台上表演戲劇的場景,畫內囊括了生旦淨末丑各行及樂人共11個人物。解副所長告訴記者,“這是我國研究戲劇史和舞台藝術發展的一件重要資料,這也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唯一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極具研究價值!”
從解副所長口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廣勝寺共保留著415平方米元明時期的壁畫。除上寺毗盧殿、水神廟明應王殿外,下寺後副殿大雄寶殿四壁原本繪有佛、菩薩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是元至大二年的作品,同樣極具研究價值。遺憾的是,1929年2月,該壁畫由當時的趙城縣長批准,由下寺住持貞達和尚伙同幾位鄉紳將壁畫剝離,以1600塊銀元的價格賣給了文物販子,致使這一珍貴文物流失國外,現陳列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趙城金藏》歷盡劫波
《趙城金藏》是廣勝寺的另一個鎮寺之寶,目前全國共存4856卷,已經整理好的4813卷,全部珍藏在國家圖書館內,與《永樂大典》《敦煌遺書》《四庫全書》齊名,為國家圖書館四大鎮庫之寶。
所謂金藏,就是指佛經的總稱,包括經、律、論三大部分,也叫一切經。解副所長告訴記者,《趙城金藏》屬於雕版印刷漢文金藏,最早刻錄開始於金皇統九年(公元1149年),至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完工,前後歷時24年,全書近6943卷,匯集了金代以前的全部佛教經藏。
作為鎮寺之寶,幾百年來駐寺僧人從不輕易將《趙城金藏》示人,所以經歷元、明、清幾代,都很少有人知道廣勝寺有《趙城金藏》。1933年,高僧范成和尚到廣勝寺,在藏經櫃中發現了這部塵封了幾百年的金代大藏經,但此時的《趙城金藏》只剩下5000多卷,盡管如此,依舊引起世界轟動。
1936年,日本政府派僧人到廣勝寺考察,提出以一尺一塊銀元的價格購買《趙城金藏》,被廣勝寺住持嚴詞拒絕。後來,國民黨政府也幾次派官員前往廣勝寺,欲將《趙城金藏》運往西安保存,均未能如願。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日軍侵占趙城,日軍軍官多次到寺院打聽《趙城金藏》下落,均被寺院住持力空推诿搪塞過去。一直到1942年4月,住在廣勝寺鎮日軍據點的軍官突然提出要游覽廣勝寺,力空和尚趕緊找到了當時的八路軍太岳軍區,八路軍部隊輾轉將經書藏在一個廢棄的小煤窯內。抗日戰爭結束後,《趙城金藏》才被運出送到涉縣長樂村,交由專人看管。一直到1949年4月,新中國成立前夕,碩果僅存的4300卷《趙城金藏》被送到北平圖書善本部保存。
1982年,國務院成立《中華大藏經》編輯局,以《趙城金藏》為底本,缺失部分以《高麗藏》補齊,使用現在照相影印技術印刷,重新編輯為《中華大藏經》。1985年,印刷完成的第一冊《中華大藏經》被送回到廣勝寺供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