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1271~1368年)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為蒙古某部落的貴族。原居於黑龍江上游東南一帶,七世紀西遷瓦魯倫河流域。他在1189年被推為蒙古部落首領,到1205年,先後征服了各兄弟部落,1206年蒙古各部推舉鐵木真為全蒙古大汗,尊稱成吉思汗,結束了草原上的紛爭,建立了奴隸制國家。
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以中統為年號。1271年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號為大元,次年以大都(今北京)為都城。
蒙古軍在滅金攻宋進入中原地區以後,企圖以其落後的游牧生產方式取代漢族地區的農業經濟,這給生產帶來嚴重破壞,也遭到人民的堅決反時。
1276年元軍入臨安,俘宋恭宗。南宋滅亡之後,元朝統一中國,結束了長達三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元朝把民族劃分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日人,第三等漢人,第四等南人。
元朝在蒙古族統治階級的壓迫和摧殘下,落後的宗教、喇嘛者、道教的哲學,消極的循世思想,以及復古主義觀念得到發展。表現在藝術上,如繪畫的傾向是師法古人。元代畫家認為山水畫到了宋朝已登峰造極,只要以董源、李成、范寬三大家為師作畫即可以了。
當時號稱元代四大畫家的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瓒,在畫法上都以董源、巨然為師,但他們也並沒有完全被古人的形式所束縛。如黃公望提出“畫不過意思而已”,倪瓒(字雲林)說“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又說“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簡,枝之斜與直哉”。他們所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超然物外,抒發自己胸中逸氣,多用水墨淡彩和山水畫的方法,表現和抒發自己的意趣和達到所謂的高超意境。
元朝在園林建設方面不象宋朝,沒有多大的發展,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元大都和太液池。
元大都早在戰國時代,燕的都城叫“薊”,(指今北京城區的西城部分)。秦、漢、唐時期,薊城既是商業中心,又是軍事上的重鎮。金滅遼之後,遷都到薊城,改名為“中都”。元在金中都的基礎上建宮城,以金離宮為中心,東建宮城,西建太後官,外以城牆回繞,兩宮和瓊華島御苑為王城,並在外廓建土城,稱為“大都”。
元大都周圍六十裡,南北稍長,內有宮城(父又大內),宮城居中,左廟右社,前朝後市,形同周制。
在今北海地方,遼建燕京時曾在此建瑤嶼行宮,金又在此修離宮,名為大寧宮。完顏雍遷部燕京後,公元1163年稱金海(即大液池),壘土成山(即瓊華島),栽植花木,營建宮殿。當時瓊華島上有瑤光殿,又把北宋京城(汴梁)裡壽山艮岳的方石運來堆疊假山。忽必烈建大都時,這裡作為新城的核心部分,把瓊華島易名萬歲山,他就住在這裡,把金海易名為大液池。太液池東為大內,西為興聖官(今北京圖書館舊館),隆福宮,三宮鼎立。萬歲山南有儀天殿(今日團城)。
元代太液池萬歲山的總體布局設計是:正中山頂是廣寒殿,是元世祖忽必烈時的主要宮殿,元代不少盛典是在這裡舉行的。廣寒殿左有金露亭,右有玉虹亭,廣寒殿前有三殿並列,中為仁智,左為介福,右為延和。方壺、瀛洲兩亭一左一右對稱相望。
到了明朝這裡又曾重新修治。瓊華島和太液池沿岸部分有的增加園林建築,有的加以修繕、擴建後易名為西苑(包括中、南海部分)。清代,這裡增加和修繕的內容則更多,形成為中、南、北三海,簡稱三海。
元代私家園林也有所建,如蘇州的獅子林等。但與宋朝時期所建園林不能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