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青州時光倒流的千年古城
日期:2016/12/14 18:44:25   編輯:古代建築史龍興寺
范仲淹曾在此做官,在此留下范公亭,借以後人憑吊;李清照、趙明成夫婦在青州居住10余年,在此寫詩填詞,碩果累累;而蒲松齡更是以此為背景,編寫了諸多《聊齋》故事……這是一座不算大的古老城池,卻是古九州之一、東夷文化的發源地。這個城市叫青州。
位於山東省中部的青州,因地處海(指渤海)岱(指泰山)之間,早在《尚書·禹貢》就已有“海岱惟青州”的記載。悠久深厚的歷史鑄就了青州這一方古老土地的獨特文化,而首當其沖的必數青州龍興寺遺址佛教造像和昭德老街。
青州造像“曹衣出水”的魏晉風骨
1996年,在無意中被發現的青州龍興寺遺址中,出土了大批精美的彩繪貼金佛教造像。
在此之前,青州龍興寺已經消失了700多年。據古籍記載:“龍興寺,在(青州)府城西北隅。宋代以來,代為名剎。明洪武拓地建齊藩,而寺址遂淹。”該寺於唐初得名龍興寺,是當時遠近聞名、香火興盛的寺院。香火延綿長達800多年,但在公元1300年前後卻突然消失。
青州佛教造像的偶然出土,在學術、宗教、藝術與社會各界都引起了轟動。
據悉,這批造像群中最大的高達336厘米,最小的僅50厘米左右。從雕刻技藝而言,青州造像集圓雕、浮雕、透雕於一身,大部分還保留著鮮艷的彩繪和貼金,彩繪色彩豐富,有朱砂、寶藍、赭石、孔雀綠、黑、白顏料,有的還在佛像的袈裟上用各種顏色繪制了佛經故事。從單體菩薩造像上依稀存在的彩繪中,仍舊能看到佛像的光彩和雍容華貴。
在中國美術史上,對早期佛教造像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之說。北齊時期,印度佛像的風格成為主流,佛像采用凸稜的方式刻出衣紋,就如出水時衣衫緊貼身體,充分體現出人體造型和線條的優美,即所謂的“曹衣出水”樣式,而“曹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的青州造像,正是“曹衣出水”的最好驗證。
自出土以來,青州造像先後在日本、德國、瑞士、英國、法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展出,原大英博物館東方部主任、現牛津大學沃頓學院院長羅森女士曾評價:“龍興寺佛教造像完全可以證明中國的雕塑藝術不但時間要比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雕塑早得多,而且雕塑藝術也大大超過了歐洲。”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原東方部主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姜斐德更是將青州造像譽為“世界雕刻藝術的集大成者”。
昭德古街體味時間的滄桑
如果說青州造像是青州歷史地位的象征,那麼青州的昭德古街就是民族融合的見證。由於青州處於交通要塞的地理位置,早在春秋時期,青州就與西域有過通商往來。從唐代開始,阿拉伯人、大食人通過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來此開展貿易活動。到元代,青州聚集了大量回族人在這裡經商並聚居,圍繞熙熙攘攘的集市,他們修建了清真寺,在城內東關一帶定居,逐漸形成以清真寺和“昭德閣”為中心的聚集區,“昭德街”由此得名。
昭德古街北起北關跨過萬年橋,南至偶園街、衛街、東關真教寺,由東門街、關東街、昭德街、北閣街和糧食街等組成,全長3000多米,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南北相通、東西相連,黑瓦青磚、紅欄白牆,依稀可見當年這裡商賈雲集、游人如織的繁華。
古街的房屋大都建於明清時期,這裡居住的人們還保持著老式的修繕手藝和居住方式,行走在悠長的古街中,體味到時間的滄桑和久遠歷史的神秘感:明清時期,這裡是青州到其他各地的交通要道,有不少老字號、老作坊;民國時期更是商鋪林立。
位於古街中的真教寺是青州伊斯蘭教最大、最古老的寺院,據寺內石碑所載,該寺始建於元大德六年,為元代三大真教寺之一。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結構緊湊的古建築,既有中國宮殿式建築的特點,又有明顯的阿拉伯建築風格,至今仍為伊斯蘭信教群眾集體禮拜、活動的重要場所。
而在昭德古街南首,還有一處被當地人稱作“馮家花園”的偶園,這裡原本是清初大學士、太子太傅馮溥的私人花園,系清康熙初年所建,是為數不多保存至今的“康熙風格”園林建築。偶園的規模雖不大,但結構嚴謹,布局得體,別有一番情趣,滿園內亭閣棋布,怪石嶙峋,曲徑通幽,又是古老青州的另一番景致。
記者了解到,目前,青州正致力於打造文化名城、旅游名市,正在還原中的龍興寺已經完成一期、二期工程,當年的盛況已可略見一斑。除此之外,青州文化產業園、東夷文化生態園、李清照印象文化園等青州主打文化牌的“十一園、十二館”以及其他文化項目都在進一步規劃和實施過程中。
推薦閱讀:
新疆交河故城廢墟
甘肅蘭山書院
蘭州的官立書院
荊州南平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