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礦區賈莊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6/12/14 18:44:44   編輯:古代建築史 歷史遺存,現代文明縱橫交錯,井陉礦區賈莊,就像一幅不時變化的畫卷,剛品味完一段靜谧的古舊時光便猛然迎來一片靓麗的城市風景。這座井陉礦區最大的行政村,這座八百年歷史的村莊,前世今生一覽無余,無須細細尋覓,只是放慢心情,隨村莊在過去與現在間跳躍。
歷史:800多年村莊曾為商賈重地
賈(gǔ)莊,位於井陉礦區西北部,礦區最大的行政村,目前有5000多人,1300多戶,距離石家莊約有45公裡左右。
賈,古指設肆售貨的商人,據賈莊村志記載,賈莊之名由來便於此有關。賈莊村志記載,賈莊為南北古驿道咽喉之地,向西經小作鎮、桃林坪一線至山西盂縣;向北經趙東嶺至平山孟耳莊;向東過石門經庫隆峰至井陉、獲鹿、平山三縣交匯處。商販多喜於此為市。年久日深,逐漸形成以買賣為主的兩片村落,當時稱為“東賈”和“西賈”,明萬歷九年兩村合為“賈莊”。
在北宋末期便有了賈莊,且已是商賈重地,距今已有800多年。村中的老人回憶,據父輩向其講述,清鹹豐年間賈莊老街的商業字號近30家,如“廣益號”、“合成號”、“致中堂”等,在周邊村莊都是赫赫有名的店鋪,到清末明初,工商業字號達到了60多家。一些個體商號、作坊、小攤販聯合起來選派代表,推選出會首,曾成立了賈莊會館,由會首主持,會館的聚會及大的集體行動,聯合各行各業相互幫襯救助,避免欺行霸市等。會館成立規章完善,形成了五日一集(既陰歷逢一、六為集日),賈莊集市也是規模越來越大,影響頗遠。
走在賈莊的西溝街、花街等街道,舊時的板搭門店鋪還存有幾家,雖大門緊鎖、破爛不堪,但窗棂雕花、門面寬大,當時的遺風猶存。臨街設店,店門寬敞,白天摘板營業,夜晚上門打烊,營業期間客似雲來,村中幾位老人談起賈莊的繁榮商業津津樂道。
據賈莊黨支部副書記崔毛文介紹,如今賈莊的商業依然繁榮,乃山口重鎮,小小村莊裡各種店面上百家,每當賈莊趕集之日,臨近村莊的群眾都紛紛來此,十分繁華。
建築:畢家台民居沉澱數百年明清遺風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畢家台民居便沉澱下了賈莊深邃的歷史。賈莊四面環山,素稱“九龍探海”,“龍”指的是環村雄踞的九大土嶺。據稱,這些土嶺都頗有講究,轶聞傳說甚多。
賈莊的民居大多便依土嶺而建,畢家台也不例外。如果說北京四合院表現出一種官宦氣質,山西王家大院是官商住宅文化的代表,那麼賈莊畢家台則有些民官小資的韻味。
據畢家年長者回憶,明嘉靖年間,賈莊畢氏始祖畢扶由井陉七獅窯遷居賈莊村西高埠處建造房屋———畢家台。“畢家台”系遂平縣知縣畢經之別墅,也稱謙山公別墅。
史料記載,遂平知縣畢經,為官清正,博學多才,對易經風水頗精。據村民稱,畢家台位於村中心九龍脈系之首臥龍嶺腹下,為保證祖俗延續,別墅的街道和房屋按本族姓氏“畢”字型設計,古城堡式建築。
別墅始建於1469年,占地23568平方米。標致建築共六幢大院,20個小院。有三進四合院,套院,跨院,過廳院。三百年歲月悠悠,幾代風雨飄零,如今畢家台完整院落僅剩數處。
走進畢家台,房檐上的枯草和脫落的牆壁看起來有些荒涼,但遠觀近睹所剩的幾處院落,那寬敞的門道、花朵形的磚雕和各式窗花卻也能體味出謙山公別墅當年的風姿。
畢家二十四代子孫畢玉芳至今還住在畢家台,今年51歲的她頗有些自豪地稱,自家的房子已近300年歷史。畢玉芳介紹說,以前蓋房子並不用磚、用水泥,而是用土坯,約摸一尺多長、半尺多寬的土坯。“十分堅固!”這是畢玉芳給自己房子惟一的評價。
崔毛文稱,曾有建築學家考察過畢家台民居後稱贊,畢家台充分顯示出了明代北方山區民居宅院古僕素雅和莊重肅穆。
推薦閱讀:
崇德堂:民國老宅的風雨滄桑
粉牆黛瓦 婺源古宅前世今生
深圳高嶺古村四百年沉睡歷史
河北元氏古郡家家有“秦磚漢瓦”
文化延續:書法繁榮滲透到村莊千家萬戶
行走在賈莊的古街,目光所及這些老宅院,記者發現這些大門門楣上面都書寫著三個大字,如“梅竹松”、“賢德馨”、“泰和清”等,也有寫著兩個大字的門楣。賈莊村委會辦公室主任蘇金喜稱,這些代表了宅院主人一種美好的心願,圖個吉利。
內容代表一種吉利,但這些字體或楷書或行書或草書,風格各異,透露出這座村莊深厚的文化底蘊。蘇金喜說,賈莊書法氣息卻是滲透到家家戶戶,舞文弄墨的才子數不勝數。“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村中的木刻牌匾。”愛好書法的蘇金喜笑著說,牌匾上那令人稱贊的書法便是很好的印證。
據介紹,賈莊現存的木刻牌匾有十多塊,乃賈莊的一大特色,這些牌匾有的仍懸掛於門楣,有的則安放於他處妥善保管。
在村中一戶人家門前,記者發現了一塊上書“桃熟瑤池”的通黑色牌匾,匾上右題小字為“恭祝大耋范張母劉太君八旬榮慶”,左落小字為:“口眷親友仝拜壽贈,民國十六年三月毂旦。”無論大字、小字,筆勢雄健灑脫,雄渾有力,頗有幾分大家風范。蘇金喜稱,究其牌匾中“桃熟瑤池”四字本意為女子去世稱之。“可以推算出張母劉太君生於1847年,也就是清道光27年,享年80歲。”
牌匾如今的女主人稱,曾有外人多次出高價欲買走此匾,家人都未同意,主要是為了留下一段家族舊時的記憶。
除此之外,賈莊一些廟宇、閣樓之上也頻現當地文人的佳作。舊時的賈莊,南有文昌閣、西有天齊閣、北有白觀音暖閣,當地百姓習慣上分別稱為“北閣、西閣、北閣”。據介紹,三閣相距約一裡,形成三角形狀,賈莊村向外走的主要道路皆穿閣而過。目前,北閣、西閣還“健在”。
其中,西閣石柱上镌有當地名人蘇立功的一副墨跡,字跡隽秀,端莊恬靜。而西閣通道正上方刻有的“西山爽氣”四個大字,則刻入石匾約有一寸深,書法境界給人雄渾穩健,妙然天成之感。據了解,這也是當地一名文人所書。近兩百多年來,一直備受遠近書法愛好者推崇。
蘇金喜稱,正因為村中書法氣息濃厚,自古以來賈莊人才不乏。雖未有聲名顯赫的大官,但近代生員、監生、貢生、武舉等也達40多人。“中國詩壇頗有名氣的畢奂午便是賈莊人。”
情懷:一樹一寺占據村民心中極高地位
《易俗化淳碑》記載賈莊有800多年歷史,但村中多位老人認為,賈莊的歷史應該上千年以上。崔毛文稱,老人們賴以自信的依據便是村中一株千年唐槐。
槐樹似乎與古村總有不解之緣,在賈莊亦不例外。這株槐樹位於村南,高有13米,樹干胸圍5米多,樹冠面積113平方米。崔毛文說,河北省文物專家來此鑒定後證實此樹為唐槐,至少已有上千年的樹齡。
記者看到,這株唐槐一副飽經風霜之態,根系尤其發達,盤根錯節,主干約1.5米處一側干與四輻干相連,造型奇特古樸。不過,此唐槐一到夏天依然郁郁蔥蔥,伴隨賈莊數代人歲歲年年。村民稱,賈莊人每一個人的童年裡都有一段關於古樹的記憶。可見,此樹在村民心中地位頗高。
崔毛文稱,1998年4月11日賈莊曾出土石斧,1989年11月20日該村麻郎垴還出土過殷商陶片,村民認為,在六七年前便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意,也讓村民們對賈莊的歷史更添了幾分驚喜。
除千年唐槐在賈村人心中地位頗高外,村中的朝陽寺也占據了賈村人心中一席。賈莊村志介紹,朝陽寺原為朝陽庵,始建於明萬歷36年,竣工於明萬歷42年,距今400多年歷史。目前,朝陽寺為市級文保單位。
崔毛文介紹,寺中多為神話傳說與雕塑,內容主要為教育後人避惡從善。每年,朝陽寺都會有盛大的廟會,四鄰八村的村民便會紛紛到此朝拜,數千人來來往往,熱鬧異常。今年,賈莊准備為朝陽寺申報省級文保單位,希望將這座古老建築更好的保存下來。
未來:昔日商賈小村欲變身工業重地
賈莊給人最大的感覺便是古今重疊,目光還未飽覽完明清的建築,一棟棟整齊的樓房便“闖”進眼簾。崔毛文說,這是該村正在興建的一座新小區,目前已經完工了7棟樓,7000余平米的商鋪正在銷售招租中。“單元房、暖氣、煤氣、24小時熱水供應,不少村民都會享受到城裡人的待遇。”“其實,賈莊的村民早就享受到了村裡人的待遇。”據崔毛文介紹,賈莊一半左右的村民不是住進了單元樓就是住進了自己蓋的二層小樓,不少村民家都是集中供暖。
賈莊的街道上,道路平整干淨。今年,村裡還會繼續硬化四條小街道,力求盡快將村莊實現街道100%硬化。據了解,賈莊村2011年上繳稅金2000萬元,這主要得益於村集體幾家工業企業。崔毛文說,今後,村子准備以周邊洗煤業為依托,成立煤炭運銷公司,年可實現營業額2500萬元。此外,利用原有框窯框架、場地以及自由石灰石資源,建設年產30萬噸環保、節能、蓄熱石灰窯2座,年可實現產值9000萬元。計劃"十二五"末社會總產值6億元,集體可支配收入400萬元,居民人均純收入1萬元。“賈莊正由以前的商賈重鎮轉變為工業重地。”崔毛文說,賈莊發展工業但不會以犧牲歷史文化為代價,他們已准備籌集資金准備修繕村內多處古跡,畢家台等古跡則正在申報文保單位。“一些民俗活動也正在申報非物質文化。”
推薦閱讀:
崇德堂:民國老宅的風雨滄桑
粉牆黛瓦 婺源古宅前世今生
深圳高嶺古村四百年沉睡歷史
河北元氏古郡家家有“秦磚漢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