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繁華散盡說碛口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繁華散盡說碛口

日期:2016/12/15 0:21:24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央廣網呂梁2月18日消息(記者湯一亮 傅雪琴 岳旭輝 賀威通)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位於山西省呂梁大山裡的碛口鎮,是出了名的黃河古碼頭。黃河由北而來,秋水從東而至,多少商賈之道,多少人文典故,都游離在這黃土與黃水之間。如今,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航空網漸漸取代了原有的黃金水道,曾經的繁華已漸去漸遠。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古村季”第四篇:《繁華散盡說碛口》。

http://china.cnr.cn/yaowen/20160218/t20160218_521402858.shtml

  “話說乾隆年間國太平,碛口興盛出了名;滿街生意鬧的紅,人人稱為小北京。西長安,東晉汾,黃河兩岸踏兩省;上九峪,下八關,寧夏起身到潼關,才是黃河一大彎;齊河兩岸面積寬,水路上運船都用船筏搬。”

  西長安,東晉汾,黃河兩岸踏兩省;上九峪,下八關,寧夏起身到潼關,才是黃河一大彎。

  

  冬天的黃河

  在山西呂梁黃河岸邊,68歲的盲藝人李送寶坐在碛口古鎮黑龍廟的院子裡,用蒼涼的曲調訴說著當年那個晉商雲集、穿梭如織的黃河古碼頭----碛口。冬天碛口游客很少,沒有觀眾,老人的表演多少有些落寞。

  碛口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鎮”,位於山西呂梁地區臨縣,背靠臥虎山,隔黃河與陝西吳堡縣相望。從清乾隆年間到“七七事變”發生的200多年裡,這裡一度是寧夏、甘陝、綏遠等地物資轉運的橋頭堡。77歲的老人王洪廷從小在碛口長大,聽父輩講述過碛口的輝煌,更見證了它的衰落。

  王洪廷介紹,碛口最興盛時期,據黑龍廟記載,裝修時,碑上的捐款單位有400多家商號,在日本人來以前,有大小商號600多家。

  

  村民供奉的關公雕像

  在碛口西灣村著名的老街---中街上,如今還能看到巷子兩側古香古色的電焊鋪、洋火店、票號,依稀可觸摸到當年的熙熙攘攘。大多數鋪子早已空空蕩蕩,只有牌匾和古樸的大門,沒人在裡面做生意。唯一不變的是家家戶戶還都供著“關公”--在碛口人心中,關公是“忠義、仁勇、守信”的象征,晉商就是憑靠著“關公精神”,創造了燦爛的商業文化。

  電影《炮打雙燈》片段:兄弟,蔡府的大門可不是我這間畫莊啊,那可是方圓三百裡的大戶人家,一條船要是從這黃河裡放下去,那蔡家炮就能炸響黃河口,皇上做壽沒離開過這蔡家炮,袁大總統登機助興靠的是蔡嘉炮,黃河上面要是封凍了,蒙古人炸冰用的還是蔡家炮,兄弟,想想。”

  這是九十年代根據馮骥才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炮打雙燈》,電影裡的故事就發生在黃河岸邊的碛口。影片中蔡家制作的“蔡家炮”靠的就是黃河碼頭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運往各地。碛口西灣村陳家和電影裡的蔡家一樣,也是碛口方圓幾百裡的大戶人家。村主任陳紹亮是陳家第六代傳人,雖然家中已沒人經商,可寫進了家譜的晉商精神,約束著一代代陳家人的言行。

  陳紹亮介紹,守禮懼法,存心恭謹,安分修德,使鄉黨稱為端人乎!解釋為遵守禮數,也遵守法律法規,心存著恭謹的態度,安分守己,修自己的德行。

  

  黃河古碼頭最後的渡船

  碛口由黃河船運渡口而生。李世喜曾經是碼頭上的一名船工,如今已年過六旬。他身板精瘦硬朗,微微有些駝背,花白的山羊胡倔強的倒向一側,皺紋布滿臉上,一雙眼睛出奇的亮。老李點上旱煙袋,一邊吧嗒吧嗒抽著,一邊和我們聊起了往事。“我們從河曲保德買好船,上面裝上東西,河曲保德出產的豇豆、綠豆、黃豆這類的東西,再把船上裝的滿滿的,兩三天的時間就到古鎮了,把東西該賣就賣了,買些日用品賣給黃河的下游。”李世喜說。

  後來,公路、鐵路架橋鑽洞,修到了黃河岸邊,碛口交通樞紐的地位逐漸消失,昔日的繁華在歷史變遷中慢慢落下了帷幕。

  老李的渡船沒了生意,唯一的兒子雖然留在碛口,卻開起了出租。

  李世喜說,現在公路四通八達,鎮與鎮、鄉與鄉、縣與縣、村村公路四通八達以後徹底把水運給取消了。現在汽車費用又低,成本低,要個啥東西直接給拉到門口了。

  

  被當地人稱為“小布達拉宮”的古村李家山

  “九曲黃河十八灣,寧夏起身到潼關,萬裡風光誰第一?還數碛口金銀山”。褪去繁華,碛口所在的臨縣,如今還是國家級貧困縣,讓人無法相信這裡曾經有過的富庶。生產方式的轉換、交通的變遷,許多人選擇了離開。李家山村村民李泉生擔心,村子裡人越來越少,這守了一輩子的古村,也會和自己一樣老去。他表示,現在年輕人回來就待不住,沒法生活,關鍵是孩子上學就沒辦法,沒有學校,非得到最近的就是碛口鎮上,租房子讓孩子在那上學,這茬老年人去世以後,這個山上基本就沒人住了。

  李泉生的歎息聲還未走遠,在碛口老街盡頭,一家樸素的農村信用社裡已經擠滿了坐著、站著等候的鄉親們。四通八達的公路沿著黃河一點點修起來,碛口漸漸又成了十裡八村的中心,鄉親們還是喜歡到這裡趕集、購物、辦理業務。

  正等候辦理業務的農民薛育軍說,他是隔壁柳林村的,他們那裡的人都到碛口的信用社存錢。

  薛育軍說,“離這近,幾裡路。我們來這趕集。每次來都要排隊,現在來碛口的多。”

  

  碛口鎮全貌

  離碛口古鎮不遠,西起山西呂梁、東到山東日照的晉豫魯鐵路已經建成。修路人王勇民趁著假日來古鎮參觀,在他心裡,碛口正在慢慢復蘇。“我們現在花一千個億修這個通道,但是將來過上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這個鐵路找不見了,這個碛口古鎮還在。”王勇民說。

  《碛口古鎮》:奇聞怪事常發生,時間長了誰也記不清。二百年興盛如刮風,世事更改不留情。

(來源:央廣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