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代節日不同各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活動

古代節日不同各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活動

日期:2016/12/14 22:02:4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古人對一年之內比較特殊的日子進行特殊的規定,這就是傳統中式文化上所謂的節日的由來,不同的節日,具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活動。比如:

  元日——正月初一,又叫元日,農歷新年的慶祝活動多集中在這一天,一向極為隆重,叫做過年,現在叫春節。從五代起有貼春聯的習俗。還有貼門畫(神荼、郁壘或秦叔寶、尉遲恭像)、貼年畫、放鞭炮、舞龍、舞獅等風俗。

  人日——正月初七,據傳說,正月初一為雞日,=日為狗日,三日為豬日,四日為羊B,五日為牛日,六日為馬日,七日為人日。

  上元——正月十五日,又叫元宵節、燈節,民間多張燈為戲,舉行燈會、花會、燈謎會。據說最初始於漢代,而盛於隋唐以後。

  社日——立春後之第五個戊日,在春分前後,為農家祭社(土神)祈年之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在秋分前後。

  花朝——二月十二日,據說是百花生日。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民間禁火三日,據說起源於晉文公紀念介之推。

  清明一即24節氣中之清明日,古人往往要祭祖、掃墓,至今某些地區仍然如此。

  上巳一三月三日,人們多至郊外春游,水邊宴飲,以祓除不祥,叫做踏青。

  浴佛節——四月八日,據說是釋迦牟尼的生日,各寺廟皆有盛大佛事活動。

  端午——五月五日,又叫端陽節,人們都要吃粽子、劃龍船,據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或伍子胥。還有門前掛菖蒲、白艾,灑飲雄黃酒,襟前掛衣香粉荷包等習俗,據說可以避瘟疫。

  伏日—— 一般約指初伏第一天,農家要歇伏避暑,舉行酒宴。

  七夕——七月七日,據說是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人們陳酒脯瓜果於庭中,婦女結彩縷向月穿七孔針,穿過者為得巧,據說始於漢時。

  中元——七月十五日,迷信的人認為是鬼節,

  中秋——八月十五日,月明而圓,潮水最大,是賞月和觀潮的盛大節日。有祭月、吃月餅、吃團圓飯,供兔兒爺等民間習俗。

  重陽——九月九日,又稱重九,人們帶茱萸囊,登高山,飲菊花酒,以避邪氣。始於戰國,而盛於南北朝和唐宋。

  冬至——即24節氣中的冬至之B,古人認為冬至一陽生,所以也當作重要節日之一。

  臘日——漢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為臘日,要祭祀百神。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以十二月初八為臘日,簡稱臘八,

  除夕——年的最後一天叫做歲除,要吃豐盛的“年夜飯”。其夜叫除夕,俗稱大年夜,兒童有守歲不睡以迎接新年的習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