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師章在此築別業,多栽桃花,當時郡人春游看花於此,歷代詩人多有題詠,有“花開爛漫滿桃塢,風煙酷似桃源裡”等句,後遂以桃花塢作街名。巷內有民國年間北京政府政事堂肅政使、愛國耆紳費仲深和慈善事業家謝家福故居。
曾是春游看花處 桃花塢在漢代姓“桑”,為張長史的桑園,園內有靈芝奇石。到了唐宋年代,這裡遍植桃李,廣栽梅柳。宋代熙寧年間,梅宣義在此築五畝園,又稱梅園。紹聖年間,太師章質夫又在此築桃花塢別墅,人稱“章氏別墅”。園內疏池疊石、築台建亭,面積廣達七百余畝,成為一處莊園式園林。暮春三月,桃紅柳綠,菜花金黃,勝似桃源仙境。游人騷客自阊門泛舟而入,攜酒吟唱,“桃塢問花”習俗盛極一時。宋代范成大撰《阊門泛槎詩》清代蔣垓的《疏影·桃花塢閒步》更是“詠桃”名篇:“悄見桃花千樹。對春光,閒想閒吟,絕勝劉郎前度。”元代以後,桃花塢雖屢有興廢,但已不復當年勝景。
風流唐寅築桃庵 桃花塢和明代大畫家唐寅結下了不解之緣。唐寅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稱為“明四家”,又和文征明、徐祯卿、祝枝山合稱為“吳中四才子”。唐寅買下章氏別墅廢墟後,取名桃花庵,在園內增築學圃堂、夢墨亭、讀書閣、蛱蝶齋等,並手植大量桃樹。他以“桃花庵主”自居,得意洋洋為宅園題詠:“花開爛漫滿樹塢,風煙酷似桃源古。”唐寅常常與好友在此曲水流觞、吟詩作畫。他寫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桃花庵詩》。“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桀骜不馴,風流倜傥,好一個“桃色才子”!歷盡滄桑,桃花庵現已不存。現存清代重建的故居遺址,有屋捨兩路兩進,雙荷池,已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另有唐寅祠(准提庵)在桃花塢大街廖家巷,已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木刻年畫誕生地 桃花塢是著名的桃花塢木刻年畫誕生地。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是源遠流長的民間工藝美術經典。它始於明代,盛於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它與天津的楊柳青年畫、山東的濰坊年畫、四川的綿竹年畫並稱“中國四大木刻民間年畫”。桃花塢年畫早期生產中心在虎丘、山塘和楓橋一帶,後遷入城西北桃花塢,有店鋪多家,畫名因此而得。其制作過程分為畫稿、刻板和印刷三個過程。印刷方法主要為彩色套版,兼用著色。色澤常用紅、黃、綠、藍、黑五色。其題材廣泛,以喜慶、吉祥、避邪、祈願等為內容,以人物為主,涉及市井風情、農事耕漁、時令風俗、傳統折子戲等方面。《一團和氣》是其中長盛不衰的經典。2006年,桃花塢木刻年畫制作技藝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名錄。如今,離桃花塢大街不遠的樸園,已辟為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
後記 目前,桃花塢大街改造已接近尾聲。為寫作此文,筆者特意前往走訪。老街東首,一座小亭飛檐翹角。沿街屋面改造成傳統的粉牆黛瓦格局。門窗由香山古建隊制作成古色古香的雕刻花窗。花崗巖石板主干道兩側,鋪砌新穎的“生態透水磚”。兩側的行道樹,計劃種植百余株桃樹。古韻今風相融的特色老街,風景這邊獨好,即將在世人面前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