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馮骥才:我們應重新審視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

馮骥才:我們應重新審視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

日期:2016/12/14 9:54:08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日趨完整,但瀕危和消亡的速度並未減緩。作為一個文化大國,我們應重新審視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提升文化自覺。”在第七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骥才如是表示。

    馮骥才說,中國非遺的保護體系日趨完整,但瀕危和消亡的速度並未減緩。比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天津皇會歷史上曾有上千道老會組成,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目前活態傳承的老會只剩100余道,其中20余道缺乏會所,藝人年事已高,傳續乏人。

    馮骥才指出,導致非遺日漸消亡的原因有:城鎮化使很多非遺項目失去原有的文化土壤;非遺傳承人員老化,缺乏年輕的繼承者;非遺傳承仍屬自發行為,保護力度有限;政府政績化和產業化使非遺成為彰顯政績和賺錢的工具,這對非遺傳承保護造成極大破壞。

    他建議,申遺的同時更要“審遺”,不僅要在申遺時經過嚴格評審,對已確定的非遺更要進行長期監督;政府保護要與專家學者的研究相結合,聽取研究者的意見建議,找准非遺項目的文化價值。

    2005年12月,國務院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日,旨在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為“文化遺產與文化繁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