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成都傾力打造“文化之都”

成都傾力打造“文化之都”

日期:2016/12/14 9:43:25      編輯:古代建築史

    東區音樂公園、錦裡、三聖鄉中國當代藝術基地、“紅星路35號”文化創意產業園……近年來,成都認真貫徹中央、省委有關部署和要求,全力推動文化建設,在多個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多項工作步入全國先進行列,努力建設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和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

    搶抓機遇從文化自覺邁向文化自信

    黨的十六大召開後,地處內陸的文化資源大省—四川赓即以“領跑者”的決心和姿態率先“搶跑”,並不斷發力。十載砥砺奮進、十載春華秋實,在文化事業和產業加快發展的競技場上,四川正從文化自覺昂揚邁向文化自信。在省委“大產業促大發展”的旗幟引領下,四川文化產業增加值從“十五”末期的116億元增長到“十一五”末期的521億元,位列全國第八、中西部首位,年均增長35%以上,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5個百分點。

    成都也在文化強市的道路上昂揚前行。2011年12月,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通過了《中共成都市委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意見》。《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把成都建設成為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和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2012年7月,《成都市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正式出台。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成都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3%以上。到2015年,成都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700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6%,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作為成都建設文化之都的重要內容,《規劃》的實施將助推當地經濟結構調整,為成都奮力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進一步提供文化支撐,並最終惠及廣大城鄉居民。

    近年來,成都市加快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園區化、樓宇化為載體模式,以重大產業項目為帶動,以骨干企業為支撐,文博旅游、創意設計、演藝娛樂、藝術品原創、動漫游戲等行業快速發展的新格局;現有6個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9個四川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11年,成都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約330億元,占到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4.8%,成為成都新興產業中吸納就業能力最強的產業之一。

    重塑主體資源 聚集引發“核裂變”

    成都按照中央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方針政策和全省統一部署,以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以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傳媒資源整合為突破口,穩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成都傳媒集團成為國內中心城市媒體大整合大融合的首創之舉。目前,成都傳媒集團總資產超過120億元,成為全省首家資產規模超百億的大型文化產業集團。集團旗下博瑞傳播股份有限公司收購成都夢工廠,成為A股市場上的網游第一股。成都文旅集團成立以來發展迅猛,寬窄巷子、中國博物館小鎮、南絲路風情古鎮、西嶺雪山……一張張成都旅游的新名片破繭而生,“大旅游帶動大產業”的創新思路成效顯著,成都文旅集團交出了一份讓社會滿意的答卷。成都演藝集團公司是成都市首批文化體制改革單位,成立後每年舉辦的各類商業演出活動超過200場。公司傾力打造的原創音樂劇《金沙》,被文化部確定為第一批“優秀文化服務項目”,迄今演出已有2000多場。龍頭效應、成倍發酵,攪動“一池春水”,也引領著資本向優勢產業湧流。文化市場最活躍的“細胞”—中小文化企業及民營企業,同樣是推動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實踐者和生力軍—社會投資者持股40%的錦裡民俗休閒街股份公司打造的錦裡文化商業街區,已經成為成都重要文化名片。成立不到6年的成都恆風動漫制作有限公司,通過社會融資完成了國內首批3D高清原創動畫系列劇《星系寶貝》,並成功實現了海外發行。

    一個個重點文化項目,也大放異彩。“國家動漫游戲產業振興基地”落戶成都,全市動漫文化相關企業超過160家,實現收入超過10億元;依托中心城區舊廠房、“198”區域和近郊區域,規劃建設藝術品原創集聚區,已建成了三聖鄉中國當代藝術基地、“紅星路35號”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項目;依托成都畫院,建立全國性的藝術品創作交流平台,壯大藝術品原創人才隊伍,扶持現代經紀畫廊、拍賣行等市場主體,提高了藝術品創意的產業轉化能力和水平。

    公共服務 “15分鐘文化圈”惠及城鄉居民

    成都在貫徹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精神中,突出城鄉文化一體發展、文化事業共創共享,積極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動平台。

    目前,成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步入全國先進行列。2010年,成都在全國率先全面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覆蓋”,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2011年12月,成都提出了“建設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和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的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是建設“文化之都”的基本任務之一。今年4月,成都市出台了《關於深入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在全國率先將市、區(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服務常年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提出到2013年成都要創建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將夯實宜人成都的公共文化服務基礎,為奮力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提供文化支撐,並最終惠及全體市民。按照《實施意見》要求,到2013年,全市將形成既具有成都特色又具有全國示范意義的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制度和體制機制,構建起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城鄉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創建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到2015年,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完善配套,全市形成“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公共文化服務豐富多彩,城鄉群眾的知曉率和滿意度達到85%以上。

    打破“鐵飯碗” 成都率先完成國有文藝院團改制

    近年來,按照中央、省、市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結合自身實際,成都采取整合資源、分類改革、逐步實施的方式,積極穩妥地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尤其是今年,在全省的統一部署下,成都率先完成了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采取“轉制一批,劃轉一批”的方式,不再保留文藝院團建制,將市屬文藝院團改革為“一司、兩院、兩中心”,即:將成都藝術劇院及其所屬的歌舞、話劇、雜技團共同組建成“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將成都市川劇院更名為“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將成都市京劇團從成都藝術劇院剝離出來,分立新設為“成都市京劇研究院”,作為文化研究機構;將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單列,加掛“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牌子,並將成都藝術劇院所屬的曲藝、木偶皮影、交響樂、民樂團整體劃入,成為非遺保護傳承機構;新設“成都市藝術人才中心”,作為轉企改制院團原有人員的身份管理和社保承辦機構。

    “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意味著我們從此真正告別了‘鐵飯碗’,以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成都藝術劇院院長唐靜坦言,“下一步,我們將根據市場需求構建公司的內部結構和人員架構,遵循市場規律,以新的運作模式做強、做大公司。”

    下一步,成都將進一步完善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工作,推進文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目前,成都博物館新館正在抓緊施工,中國書法館、川劇藝術中心三期、巴金博物館、成都美術館、成都大劇院、成都圖書館新館等重大文化項目也正在建設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