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陽原縣澍鹫寺塔:桑干河流域最著名的佛教古建築

陽原縣澍鹫寺塔:桑干河流域最著名的佛教古建築

日期:2016/12/15 0:13: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以大馬群山為界,我市被分成壩上壩下兩個自然區域,這也成就了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相互碰撞和交融,為今天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認為,這裡是仰韶文化、紅山文化和河套文化匯聚、融合的三岔口。作為河北省的文物大市,張家口現存各類文物遺存7900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處。全市各級館藏文物截至2010年底共1.8萬余件,其中國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1500余件。被譽為“地下藝術長廊”的宣化遼墓,保存最完好的古驿站雞鳴驿城,宏偉瑰麗的元中都遺址……散落在張垣大地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就像一個個生動的文化符號,銜接起一幅敞開的歷史畫卷,為我們揭示出遠古至今的滄桑變遷,它的博大、深邃和隽永為張家口增添了非凡的魅力。

  記者王瑾澗 通訊員仝輝 尚永升

  陽原縣澍鹫寺塔精巧美觀,風格獨特,它融合了漢地佛塔與藏地佛塔的造塔藝術,不僅顯示了張家口地區漢、蒙、藏文化的交融,也記錄了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築思想和技藝。

  塔山相映蔚為壯觀

  位於半山上的澍鹫寺塔,獨立群山之中,古樸典雅,玲珑秀麗。

  澍鹫寺塔,也稱鹫峰寺塔,俗稱唐塔,或稱道遠塔,位於陽原縣縣城西南20千米處,窯兒溝村西南方向約1000米的恆山支脈鹫峰嶺上,是桑干河流域最著名的佛教古建築。

  澍鹫寺始建於唐貞元(公元785-805年)年間,因坐落在鹫峰嶺而得名。清鹹豐(公元1851-1861年)年間重修。

  澍峰寺塔呈圓錐形,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通體磚砌,實心,為八角十三級密檐與覆缽式組合磚塔,總高約25米。澍鹫寺塔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座為須彌座式,坐落在毛石堆砌的圓形基座上,須彌座的上下枭混部分用仰蓮裝飾,束腰部滿飾高浮雕花卉圖案和佛龛,須彌座的上下枋、枭,均為重層仰覆蓮瓣疊澀而成。通體泛著微黃色,整體精致、美觀。須彌座的束腰上雕有壸門,壺門裡的佛像均已缺失。須彌座上層有串珠樣的花柱,柱間也是磚雕的佛像,大多壞損,少許還能看出模樣。

  澍峰寺塔所在的位置周遭皆環山,公路只到寺院的山下,再往前就是礫石嶙峋的山谷,只有羊腸小道蜿蜒曲折伸向大山深處。塔北側的山嶺低矮,所以視線能越過山峰遠眺,山下是河灘,再遠有田疇阡陌。塔西南方向的山形特別地險峻峭美,離開時回望可見塔山相映,蔚為壯觀。

  融合漢藏佛塔特點

  澍鹫寺塔不僅精巧、美觀,風格也獨特。其基本形狀采用了漢地密檐塔的建築手法,如平面八角形,疊澀出檐等;而在細部和局部則揉進拱形窗頂、窗罩,特別是在第七層打破層層密檐的規律,插入一層覆缽狀的原印度佛塔和藏地佛塔建築符號,使得塔體總體造型垂直分作三段,外部輪廓由直線變成曲線;第八層以上至第十三層仍為密檐式。它不僅反映出漢地佛塔與藏地佛塔造塔藝術的融合,也顯示了張家口地區漢、蒙、藏文化的交融,記錄了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築思想和技藝,是現存古塔中較為特殊的一種類型。

  2013年,澍鹫寺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僧道遠的傳說

  鹫峰寺塔為高僧道遠的墓塔。在鹫峰寺塔兩側還曾經建有雞塔、狗塔各一座。據說道遠和尚“吃石頭、燒大腿”,虔誠苦修終於成佛,並帶著雞、狗一起升天。其師傅後悔自己心不夠誠,就化緣為道遠建塔,而且連雞、狗也建了塔。根據這個傳說,鹫峰寺塔也叫道遠塔。

  鹫峰寺塔風格獨特,形式異趣,與北京雲居寺北塔有相同之處。1989年秋天的冊田大地震中,塔剎被震落。

  古寺被毀只剩孤塔

  鹫峰寺依山就勢修築,坐西面東,寺內建築高低錯落,排布有致。

  寺院原有兩座殿宇,西為正殿,東為過殿;南北建有禅房。鹹豐年間重修時,北房也改建為殿宇。整個寺院建在高坡上,只要打算到寺院裡面去,都得先要屏息駐步,舉目瞻仰一番。緩步登上台階,穿過山門,進入過殿。過殿也是寺院的東殿,殿內兩旁四大天王側目注視;過殿的中間,前有面東的接引佛相迎,後有面西的觀世音菩薩坐待。繼續前行就進入並不算大的合院式布置的寺院。西正殿的正面供奉釋迦牟尼佛,高達五米;兩側為十大明陽佛。所有佛像均為石雕,石像體態勻稱,雕镌細膩,偉俊壯觀。北殿是彌勒佛殿,東西兩邊塑有十八羅漢像,也為石雕。南面配房是僧人食宿,平時誦經做功課的禅房。寺外還有一些碾磨坊等附屬用房。

  遺憾的是,在20世紀60年代佛殿均遭毀壞,現剩殘石像九尊,石碑三通,其中兩通已殘,字跡不清。另一通《澍鹫寺碑記》尚可辨認,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立。

  古寺被毀,站在鹫峰寺遺址,人們眼前只有這座孤零零的佛塔,再難看到當年香火鼎盛的情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