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講述浏河古鎮近百年變遷史

講述浏河古鎮近百年變遷史

日期:2016/12/14 18:39:32      編輯:古代建築史

    “希望今天我捐獻的這些老照片能夠發揮更大作用,讓更多人更直觀地了解浏河古鎮的歷史變遷。”近日,家住太倉浏河古鎮濱河街28號的朱淑貞老人將自己珍藏的20余幅照片無償捐獻給了浏河老照片陳列室。這些老照片跨度超過90年,很多都是到目前為止所能看到的關於浏河最早的影像資料。有人曾勸老人把這些照片翻拍了再做捐贈,她卻表示,留下原件子女未必能保存好,還不如無償捐給政府部門,讓這些照片能發揮更大的價值,“如果需要,我手裡的老照片都可以捐贈出來。”莊超蔣文龍

    古鎮上愛照相的“大小姐”

    朱淑貞老人今年已經93歲,但依然精神矍铄,十分健談。她告訴記者,自己是蘇州出生,5歲到上海,9歲來到太倉浏河古鎮讀書,16歲逃難又回上海,24歲在上海結婚,婚後又回到浏河,除了在上海以及中間有三年隨丈夫一起在成都生活之外,一生中大部分歲月基本上都住在浏河。

    “我的父親曾在外洋輪船廠工作,自己也開過店,後來在滬太車站上班。我的公公曾在浏河開過一家很大的米店。”朱淑貞說,由於家境富裕,她一度被古鎮許多人稱作“大小姐”。她的丈夫當時在成都一家大公司上班。他們倆有四個女兒和兩個兒子,目前大部分都在浏河、太倉生活,老伴75歲時就去世了。



    說起這些照片的事情,朱淑貞老人說是自己喜歡讓別人拍,而不是自己會攝影藝術。這些黑白老照片都只有一寸、兩寸大小,雖然小,但是畫面挺清晰,基本都是出自於她一個非常洋派的親戚之手,“他以前在上海一個德國人辦的企業工作,從十幾歲開始闖蕩上海灘,接觸的人都很洋派,每過一兩年,他都要來到浏河看望我們一家,隨身帶著一個當時很流行的舶來品——膠卷相機。”

    這個親戚最喜歡給她這個“大小姐”拍照,浏河古橋、古井、古街道是他最喜歡的背景取景點。除了人物外,無意中也在人物後面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實物景象。

    珍貴影像展示古鎮變遷歷程

    朱淑貞說,幾十年前的浏河也就在老浏河和澛漕河及沿河民居一個不大的“丁”字型區域裡,當時的中心街、河西街、河沿街、廟前街、萬茂弄古鎮街巷,以及老浏河、橹漕河等河道給她留下了太多的記憶。

    幾十年前的浏河鎮有多大呢?朱淑貞說,在她讀小學的時候,老人們傳說,鎮的“南市梢”天法廟旁邊那幾棵古老的銀杏樹,曾經系過鄭和出洋船隊的船纜。那時她就有一個疑問:天法廟離開現在的浏河,差不多有一華裡那麼遠,這船纜怎麼系呀?長大了她查資料才知道,原來明朝時的浏河,比現在的要寬闊很多很多。

    提起天妃宮,老人的勁頭就來了。她說天妃宮那時有個戲台,在解放前,凡“京班”(京劇團)來鎮上演出,就在這座舞台上上演。天妃宮圍牆的大門一關,進場觀看都要買票。不演戲的時候,孩子們還會爬到戲台上,嘻嘻哈哈地學著大人們那樣“演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