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古村落——林寨村
日期:2016/12/14 18:43:00   編輯:古代建築史林寨古村四角樓
村內留存至今的北宋古城牆
林寨村:演繹四角樓千年傳奇——
位於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擁有四角樓古建築群和“老八古”,是中國保護最完整的客家古村之一。林寨古村秉承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傳統,明清共考取舉人5名、貢生23名、秀才223名。
在廣東東北部東江上游、粵贛邊境的九連山區裡,坐落著一處已有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在2平方公裡的范圍內,這裡聚集了24座客家四角樓,其規模之大、工藝之精、文化底蘊之深厚,為國內罕見。中國博物館學會會長、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曾對其作出了“可與開平碉樓相媲美”的高度評價。
這就是位於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的林寨古村。古村不僅擁有中國最大的四角樓古建築群,還遺存著古巷、古井、古牆、古道、古寺、古亭、古橋、古樹等獨特的“老八古”,是中國保護最完整的客家古村之一。2008年,林寨古村成功跻身廣東省首批27個古村落之列。
四角樓刻下歲月年輪
地處東江支流浰江之畔的林寨古村,屬於平坦寬闊的丘陵盆地,自古以來就適於人類繁衍生存。據考古發現,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們在此活動。秦統一嶺南後,林寨屬於古龍川縣,縣令趙佗令部下林姓將軍在此築寨據守關隘,得名林隘。後人因諧音將林隘改稱為林寨,沿用至今。
自古秦漢以來,林寨就是東江上游著名的“商埠”,自廣州、東莞、惠州、河源輸入的貨品先駁運到林寨,然後再轉運粵北、贛南等地。
清末民初,富翁們紛紛在林寨大興土木,建造了許多具有明顯客家風格的大型四角樓,至今保留下的還有24座。這些圍屋規模宏大,平面呈四方形,高牆合圍,一般均高達10米,石灰夯築牆體,四角都建有碉樓,外牆不設窗戶,只設狹窄的槍眼和瞭望孔,大門和側門都異常堅固,門外還用粗達10厘米的鐵闩加固,防御性能極好,而且圍內房屋眾多,房間、倉庫、廚房、廁所具全,天井裡還建有水井,無異於一座城堡,這是客家建築的一大特點。
踏入四角樓內,主體建築大多為三進院落廳堂式布局。屋內有石雕、木雕等藝術裝飾,無論是柱子、金枋、脊枋和屏風,均大量使用了镂雕、浮雕、圓雕等手法,雕刻有麒麟、瑞獸、梅蘭菊竹、花鳥蟲魚、人物故事等藝術圖案和對聯匾額。雕刻手法精湛,表面所鍍金漆至今仍熠熠生輝,其數量之多、藝術之精湛、文化底蘊之厚重,在全國實屬罕見。
漫步林寨古村,巍峨壯觀的四角樓建築群讓人歎為觀止,隨處可見的古代遺跡同樣訴說著古村的傳奇。除此之外,還有古道、古寺、古亭、古橋、古樹,“老八古”宛如一座座紀念碑,刻畫下林寨古村2000多年的歲月年輪。
推薦閱讀:
嶺南古村落—塱頭村訴說榮光
乾隆重懲“××到此一游”
洛汭嚴關見證洛陽城昔日繁華
南洋大樓 漢口建築史的分界嶺
多種文化塑造古村魅力
一個古村能否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與生活在其中的村民直接相關。值得慶幸的是,如今的林寨古村,很多戶人家仍然住著原住民。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30萬大軍平定嶺南,駐軍與當地土著通婚融合,形成林寨最早的“客家人”。元末明初,中原戰亂,林寨迎來了大規模的客家遷入潮,有陳、黃、曾、林、趙、孫、朱、彭、蘇、周、廖、楊、肖、鐘、藍、汪、伍、戴、王、華、魏、何、邝、程、袁、田、馬、張等28個姓氏的客家人從福建、贛南、梅州等地遷入林寨。
千百年來,隨著村民的繁衍生息,客家傳統文化在林寨古村得到積澱與延續,客家山歌、婚俗、祭祖、“打醮”、船歌、婦女哭嫁歌、舞獅、香火龍、農事節日、年宵喜慶等風俗,在林寨村民中代代相傳。
更為難得的是,林寨古村除了傳承客家文化外,還聚合了廣府文化、福佬文化乃至西洋文化,各種文化在這裡得到了並存與融合。就廣府文化而言,林寨古村1932年便建立了首個粵劇社,此後80余年常演不衰。就福佬文化而言,媽祖崇拜在林寨已有300多年歷史;此外,村內還建有天主教堂,至今信眾從未間斷。
多種文化的融會貫通、演變流轉,最終在林寨古村形成了“船艇上樓梯、蒲艾掛門楣、壽星遍鄉裡、木屐當馬騎、擺指游河溪、龍王敢曬死、從不水浸街、火堆燒垃圾”等“古村八奇”的文化景觀。此外,林寨古村還秉承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傳統,孕育出清嘉慶庚辰科狀元陳繼昌、清光緒直隸分州兩廣巡撫陳瓊潤和陳鴻鑒、陳興堂、陳國相、陳雨翰等朝議大夫。據現有史料記載,明清以來,林寨共考取舉人5名,貢生23名,秀才223名。民國和解放後,更是人才輩出。
恢弘的四角樓遺跡和充滿韻味的客家風情,讓林寨充滿著獨特的吸引力。早在1963年,長春電影制片廠《獨立大隊》劇組就在林寨古村謙光樓拍攝外景。2010年5月,八一電影制片廠導演王千率《阿妹》劇組在林寨古村拍攝,同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導演孟衛兵率隊在古村拍攝。2010年12月,西安電影制片廠導演鮑強率《故鄉在召喚》劇組在古村拍攝取景。
旅游景區一年迎客21萬
自2002年以來,林寨古村所在的和平縣旅游接待人數和總收入每年保持30%以上增長。這其中,林寨古村的貢獻功不可沒。根據河源市“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的旅游形象定位以及和平縣委、縣政府“旅游旺縣”、“文化和平”戰略,林寨鎮委、鎮政府將古村綜合保護與旅游開發作為傳承客家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2011年4月,林寨古村旅游景區首期工程正式竣工迎客,林寨古村的保護開發揭開了新的一頁。
2011年“五一黃金周”期間,共有來自深圳、東莞、佛山等7個地市100多家旅行社的360名旅游業界代表來到林寨古村進行踩點考察。自開業至今一年多時間,林寨古村共接待客人21.39萬人次。
發展定位:融合旅游資源推進古村保護
目前林寨古村周邊已經挖掘出留雲巖、雲外賞、天後宮、六角亭、關帝廟、七疊泉、撐腰石、蟾蜍石、蜢公樹、絲線吊金鐘等10個風景點,以古村為中心的旅游線路已基本形成。目前,當地政府正在抓緊推進林寨古村二期、林寨古村至公白頤和溫泉度假區旅游公路、熱水溫泉-頤和溫泉-林寨古村環線公路等項目。預計至2020年,林寨古村景區可累計接待游客330萬人次,營業收入達6億多元,景區所屬村民全民投入現代化觀光農業,每畝土地可平均收入3600元,比傳統種植水稻成倍增加收入。
當地政府在保護古村落的同時,還積極探索綜合性開發道路,在林寨古村同步開展“中小流域整治示范基地”、“農村環境整治示范基地”、“現代觀光農業示范基地”、“帶動周邊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基地”等項目建設,把古村落與怡和溫泉、彭寨馬塘三高農業基地、天上人間溫泉度假村、熱水漂流、東源板栗基地等周邊旅游資源規劃編織成區域鏈條式黃金線路,擴大景區范圍,輻射帶動周邊7個鎮25萬人口的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推薦閱讀:
嶺南古村落—塱頭村訴說榮光
乾隆重懲“××到此一游”
洛汭嚴關見證洛陽城昔日繁華
南洋大樓 漢口建築史的分界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