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家族自治,在現代之前,中國的社會秩序其實是由家族來維持的。而家族的連接點就是祠堂,祠堂也成為了當時家族的政權核心。這樣說來,作為政治中心的北方理論上應該建有更多的祠堂,而事實卻是南方的祠堂要遠遠多於北方,尤其是兩廣與福建地區最多。南北祠堂相差懸殊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北方祠堂為何不如南方多?
先來看看祠堂的作用,1、凝聚家族成員;2、對家族成員起到約束;3、維護、鞏固家族整體地位。了解了祠堂的三大作用,就不難知曉為何北方祠堂少於南方了。
北方正因為是政治中心,所以家族祠堂才少,因為政治中心的北方,曾多次發生兵災,家族體系早就崩塌了,而南方很明顯受影響要小。在安史之亂以後,北方便在經濟水平與人口上落後於南方了。但北方作為逐鹿中原的的關鍵地區,其戰亂的次數與規模都是遠遠大於南方的。像隋唐五代、金兵南下、蒙古南下和崇祯大旱,但凡每次改朝換代北方都要遇上一次人口損失一半(甚至以上)的戰亂,看看明朝初年的山西洪洞大移民就知道了。
在這種烈度的戰爭災荒條件下,北方千年以來一直居住在本地的家族已經相當少了,而移民雜居就成了主流,這種條件下北方的祭祖文化自然就比南方弱了些。同樣情況下的四川恐怕也差不多。
為何兩廣福建地區祠堂較多?
而南方尤其是兩廣福建地區,在古代尚屬於政治上的邊緣地區某些地區甚至是蠻荒地區,此地的戰爭較少,經濟較為落後,就需要發揮人多力量大的優勢,團結信賴的人,有著血緣關系的他們感覺彼此更為安全,所以他們跟希望以祠堂來團結眾人,達到一種安寧。需要團結整個族的人,來對抗外界的一些困擾,災害,此地
江浙為何成為南方地區的特例?
有人要問,為何屬於南方的江浙地區,祠堂也不多,究其原因有二,江浙地區一是安居樂業,二是重人文,這兩個地區的人,思想比較先進,經濟也相對安穩,自然災害也少。富裕有思想的地居民就更為趨向於個體性,因為即便是作為個體的他們也是“安全的”,也是可以滿足基本需求的,對於家族這種東西就僅限於親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