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斗門古街:中西文化交匯的騎樓街

斗門古街:中西文化交匯的騎樓街

日期:2016/12/14 18:37:55      編輯:古代建築史

斗門古街

    斗門古街是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一條老街,也是珠海市十大海洋文化地標之一,有人會問:“那裡又不臨海,為什麼被評為海洋文化地標?”珠海市文物保護協會會長肖一亭表示,斗門古街建築風格中西合璧,100多年前,也曾是當時的珠三角南岸各類貨物的重要集散中心、當時僑匯金融業務的聚集地。

    在斗門古街上,有一處掛牌“章榮”的兩層小樓,在它的騎樓柱子上,寫著“接理各埠銀信”的字樣。斗門鎮社會事務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銀信是華僑及親友家庭的立家之本,舉凡家庭的衣食住行、子弟教育、婚姻大事、親友往來,無不仰賴於僑匯,斗門古街當時就承載了銀信傳遞的一個功能,由此可見當時斗門古街的重要作用。海外謀生的華僑肩負著改善家人生活狀況的重任。

    中西文化交匯成就斗門古街

    斗門鎮社會事務辦公室負責人介紹,斗門古街曾是當時的珠三角南部海岸各類貨物的重要集散中心,也是當時僑匯金融業務的聚集地。據《斗門縣志》及《斗門歷史文化叢書》記載,斗門墟鎮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從南宋到新中國建國後,從潮居裡到黃梁都,斗門墟鎮憑借地理優勢,一直是整個斗門地區乃至現今江門、中山一帶的物流集散中心。而坐落其中的古街,始建於清末,後擴建成型於民國初期,迄今有百多年歷史。

    “喜鵲喜,賀新年,阿爸金山去賺錢,賺得金銀千百萬,返來起屋兼買田。”一首斗門本土童謠《金喜鵲》道出了斗門古街的由來——早在那個梳著長長辮子的年代,斗門部分鄉親為謀生計,漂洋過海,異鄉打拼,終於等到熬出頭的日子,因此回到故鄉斗門,投資建設,希望故鄉昌盛繁榮。於是,一條雲集當時各地商賈、人員絡繹不絕的斗門古街就此在斗門墟東側誕生。

    當時,斗門鎮常有船只來往於香港、澳門、江門、石岐、廣州等地,商賈來往甚多,每逢農歷二、五、八墟日,墟內車水馬龍,農副產品購銷兩旺。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外國商人看中了斗門鎮,紛至沓來投資經商,使墟鎮街道洋貨充斥。由於商貿業發展迅速,當時墟鎮舊街的建築已滿足不了商貿業發展的需要,所以,由外國商人和本地富商一起,醞釀修建街道、房屋。在這種情況下,由加拿大建築工程師嘉理慰等人統籌規劃、設計,博采歐美各國古典建築之精華,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陸續建起了廣英祥、大昌、祥盛等十余間布匹店;美新、美的等多間百貨店;中藥店有同和堂、大安堂、同仁堂等;米鋪有合昌、泰豐、正安、洽和行、厚信行等二十余間;錢莊有永祥山貨、昌榮等四間。除了商鋪之外,基督教建起了福音堂,天主教建起了德式二層樓房的教堂。

    現場探訪

    斗門古街昔日輝煌依稀可見

    在當地人指引下,記者來到斗門古街,這條全長500多米、寬7.5米的古街,古建築格調依然,歷史韻味尤在。整條道路由石板路串聯貫通,街道兩旁店鋪林立,一幢幢商、住兩宜的柱廊騎樓式建築整齊排列,呈現出典型的西洋風格和濃郁的近代情調。

    從斗門古街的一頭進入,站在路中間望過去,鋪房店門高低基本劃一,規格近似,騎樓的柱子上展示著一行行的商鋪口號和名稱,中西合璧的斗門古街依稀可見其作為商業街的特色及昔日的繁華。

    沿街走去,你能看到在西方風格外觀的建築上有許多嶺南特色的磚雕,許多商鋪都關著門,在掛著“大眾茶樓”、“順天隆”、“萬源”等牌子的商鋪裡,你會發現與其名號完全格格不入的經營內容,有桌球室、家具店,還有毛線店、小吃店。街上的游客並不多,一些依然營業的商鋪老板聚在一起打麻將,“節假日才會多點人,平常就是開著門打發日子”,一位賣雜貨的老伯一邊說著一邊不忘示意對家出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