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桃花源裡尋勝境(4)瞻淇村

桃花源裡尋勝境(4)瞻淇村

日期:2016/12/16 19:24:17      編輯:古代建築史


第四節山環水抱瞻淇村
在皖南歙縣城往東約二十公裡處,有一個古老的村落,它得名於《詩經•衛風》之詩句“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它的名字就叫“瞻淇”。該村為汪氏家族聚居地,南臨杭徽公路,離鄉政府所在地兩公裡。村內建築主要形成於明、清兩代,目前村內保存的明清建築約二十余棟。
據記載,該村在汪氏以前己有人居住過。早在北宋,宰相章十京被貶官後曾南遷至此,所以最早的村名叫章祈,祈通圻,有地界之意。當時後村另有鄭、江等姓氏居住。南宋理宗時汪氏遷入此地。宗譜記載本支汪姓為越國公汪華長子汪建的一支,起初居於風凰,後遷至唐模村,再遷至此。汪氏遷入後,人丁特別興旺,勢力也不斷壯大,原住章氏因人寡勢弱逐漸遷出此村,到明代村子幾乎全是汪姓的聚居地了。明末,汪氏八十二世舉人汪作霖據《詩經》詩句將村名改
為現名“瞻淇’,並親自題寫了村名,既與原地名“章祈”諧音,又增添了不少古典儒雅之韻,從而流傳至今,充滿詩情畫意。據說鄰近的孝女村比瞻淇村歷史更早,《歙縣志》中記載,唐代章氏二女與母親上山采桑。母為虎攫,二女呼號並與老虎奮勇搏斗,母最終獲救。當地刺史得知此事後,奏報朝廷,得賜村名為孝女村。現存“孝女廟”題字為宋朝范仲淹手跡。


 瞻淇村的選址,與徽州地區大部分村落一樣,特別講究依照“枕山、環水、面屏”的風水模式進行選擇。瞻淇村以西北方的李王嶺為祖山,祖山在村後分為兩支脈,向東側延伸為來龍山、和尚坦,向西側延伸為毛塢降、春塢降,兩側環抱使村落處在一個完整的護衛之中。村後的靠山來龍山山勢宏大,蜿蜒起伏如行龍而來;村前方的青梅山為近案山,秀峰巅為遠朝山。南面的大坑水穿村而過,成為村內重要的生活、生產水源。且此水很獨特,不是由西往東流的,而是由東往西流的,這一點,當年相地的風水師作過反復論證,認為當地的周邊環境決定了這一水流方向是完全符合風水原則的。
    瞻淇村的水口在村西南處,即大坑水從此處流走。水口兩側有青梅山、打鼓山夾峙,原水道是直接貫通的,但根據風水原理,水口處須有重重關鎖,去水千萬不可直接流去,而應走“之”字,形成有情環顧之勢,因此,瞻淇村人對水口處進行了改造,人工將河流改成“之”字形,以留住財氣。同時,跨河修建大碣橋一座,亦橋亦閘,既可加強水口關鎖,又能控制以下百余畝水田的灌溉,可謂一舉多得。此外,在兩側的方印墩上廣植喬木,現在橋頭還有一株數百年樹齡的風水樹,枝繁葉茂,成為村民祭祀朝拜的護身樹,也成為村口的標志性景觀之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