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兩年修舊如舊 新津觀音寺明代壁畫美到驚艷

兩年修舊如舊 新津觀音寺明代壁畫美到驚艷

日期:2016/12/15 0:36:44      編輯:古代建築史

 

\

  聲震中西的中國古代壁畫,被頻頻提起的往往是敦煌壁畫和山西永樂宮壁畫。很少有人知道,在新津南河之濱的觀音寺,面積達94平方米的明代工筆重彩壁畫,其藝術水准可與永樂宮壁畫媲美。1988年出版的《中國美術全集》,曾將4幅新津觀音寺壁畫收錄其中。

  繪制於明憲宗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的觀音寺壁畫,數百年來受到灰垢、潮氣侵蝕,曾出現不同程度損傷。不過經過文保專家長達兩年多的修復,這片被史學家顧颉剛、建築學家梁思成等盛贊過的壁畫,又恢復了昔日莊重富麗、靈動酣暢的驚艷面貌。

  雪白細紗 蛛絲般微妙

  “五一”小長假,平時清幽的觀音寺因游客湧入而多了幾分熱鬧。不經意間轉入寺院毗盧殿的游客,往往會被左右滿壁的壁畫所絕倒。新津縣文管所前任副所長顏開明告訴記者,觀音寺始建於南宋年間,而壁畫所處的毗盧殿,則是明代建築。這片壁畫由明代皇帝派宮廷匠人修造,是寺裡的“鎮寺之寶”。

  毗盧殿壁畫共7幅,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是飛天、幢幡寶蓋和天宮奇景,中層是十二圓覺菩薩和二十四天尊,下層則繪了龛座、神獸以及供養人像。顏開明說,這裡的十二圓覺菩薩壁畫,是根據唐代西域來華的高僧佛陀多羅所譯之《圓覺經》內容而作。“雖然菩薩的人物形象和比例完全按照佛教的《造像量度經》要求繪制,但對每一個人物的衣飾細節和面部表情,無不刻畫得惟妙惟肖,生動活潑。”

  在顏開明指點下,記者還看到了壁畫所展現的中國繪畫的多種技法,如蘭葉描、鐵線描等。最令人歎為觀止的,是清淨菩薩身上所披的雪白細紗,皆用珍珠粉勾勒紗紋線條,精心描繪出蛛絲般微妙的衣飾細節,頗具“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風范。尤其是畫面上大量使用了瀝粉貼金技法,顯得富麗堂皇,又艷而不俗,比能與之媲美的達•芬奇傑作《蒙娜麗莎》整整早了36年。

  早在1939年,梁思成進行川康考察時,便贊過觀音寺壁畫“工整秀麗、備極妍巧”。1940年,著名歷史學家顧颉剛見到觀音寺壁畫後,於《新津游記》中專門介紹,贊其“莊嚴肅穆”。而當時他就有感於壁畫和觀音寺其它雕塑的珍貴,呼吁對其進行保護。上世紀80年代初,著名美術家王朝聞也專門前往觀音寺,並最終把其中4幅收進了《中國美術全集》。

  修復清洗 壁畫風采不減

  四川自唐代以來,佛教一直十分興盛。到了宋代,觀音寺已是西川著名的大道場之一。史料記載,宋朝一代名相、監察御史張商英的故居便在觀音寺附近,因此當地一直流傳張商英捨宅為寺的故事。張商英在任時,盡心履行“紀委書記”職責,甚至還經常給宋徽宗谏言抑制奢侈,搞得皇帝也很怕他。

  盡管元朝末年的戰亂讓觀音寺隨之被毀,但明宣德年間,又有高僧四處募化重建觀音寺。明末清初,觀音寺再次被毀,但觀音、毗盧和天王三重殿宇,卻幸運地保存下來。到了清康乾盛世,觀音寺又成為川西著名的寺院之一。

  只是,經過500多年風霜,觀音寺壁畫也漸漸風化、斑駁。2006年,觀音寺被列為全國十大文物保護重點修復工程之一,由北京文物研究所制定修復方案,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對毗盧殿和觀音殿內文物進行保護修復施工。

  顏開明說,觀音寺壁畫當年受到的損壞,主要是數百年香火在壁畫上累積的油污、灰塵和煙熏痕跡,此外則是因牆體損壞而引起的斑駁脫落。為了更好地保護壁畫,文物部門采用專用清洗劑對壁畫口的油污、灰塵進行了仔細清洗,並對因牆體損壞而脫落的地方進行了修復處理,確保了文物的原真性。

  據悉,觀音寺早在2001年就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免殿內文物繼續受到香火的傷害,如今毗盧殿裡已不允許焚燒香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