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桃源洞裡西遞村
安徽南部的黃山(古稱黟山)南麓的黟縣,自古山川秀麗,人文發達,墟落栉比,頗有詩的韻律、畫的意境。這裡有不少明清村落,作為明清徽州地區社會經濟空氣發達的象征,至今仍有大量遺存;作為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標志,已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其典型代表是西遞和宏村。
“桃源洞”是古時進人黟縣唯一的通道。當時要進人黟縣.必須乘船逆流而上,到達桃源洞,捨舟登岸,穿洞而過。出洞之後,腳下是碧流奔騰,溪水兩岸是千仞峭壁。溯溪而上,沿途桃林依依,桃浪起伏。行數裡,豁然開朗,黔縣盆地躍然眼底。其間,房捨栉比,阡陌縱橫,男耕女織,好一派歡愉美好的生活情景。整個感覺,恰似晉代詩人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所描述的境遇。所以,黟縣自古以來便有“桃花源裡人家”的美稱。
在綠樹掩映的霭峰腳下的山坳裡。在常年潺潺流動的溪水旁,有一片粉牆黛瓦、古樸淡雅但美麗如畫的古老村莊,這便是桃花洞裡最最有名的桃源人家--西遞村。正如清代詩人曹文埴在《詠西遞》詩中所寫道的:
青山雲外深,白屋煙中出。
雙溪左右環,群木高下密。
曲徑如彎弓,連牆若比栉。
自入桃源來,墟落此第一。
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河水通常是自西而東流,但西遞的兩條溪水則是由東而西流的,所以就有了“西遞”的由來。西遞古時又叫西川、西溪,均源自相同的含義。《新安名族志》中的記載亦可為證:“其地羅峰高其前,陽尖障其後,石獅盤其北,天馬霭其南。中有二水環繞,不之東而之西,故名。”西遞人認為這樣的形局很好,民謠唱道:“溪水西流,日升月斗,人財兩旺,樓上加樓……”
與皖南廣大村落的形成一樣,北方移民的大舉南遷,是西遞村形成的基礎。據《西遞明經胡氏壬派宗譜》記載,西遞胡氏始祖胡昌翼(字宏遠)為唐昭宗李晔之子。宗譜中說:“始祖諱昌翼,字宏遠,號眉軒,本唐昭宗子。”904年,唐昭宗李晔在企圖篡位的梁王朱溫的脅迫下,從長安遷都洛陽,途經陝縣時,皇後何氏生下一男嬰,李晔深知此行凶多吉少,便將嬰兒“護以御衣,侑以寶玩,匿諱民間”,托付給途經此地的婺源人胡三公收養。胡氏不久將皇太子秘密帶回老家婺源考水,改李姓為胡姓,取名“昌翼”。“昌”代表吉祥平安,“翼”為翅膀,表明平安地飛離了虎口。907年,朱溫篡位,自立梁朝。唐昭宗全家除昌翼之外,均被戟殺。
925年,胡昌翼已長大成人,並“以明經登第”,胡三公便告知了他的皇子身世。胡昌翼從此拒絕為官,隱居考水,“倡明經學。為世儒宗”,直到999年去世。後人尊其為“明經公”,並以“明經胡氏”為族名。
西遞村的建村肇始於北宋時代。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明經胡氏五世祖胡士良從婺源赴金陵,路經西遞途中,發現西遞山清水秀,便在堪輿大師的參謀下,決定徙居於此。宗譜對此有詳細記載:“山多拱秀,水勢西流,遂陪地師前往。見東阜前蹲,羅峰遙拱,有天馬湧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產青石而如金,對霭峰之似筆,土地肥沃,泉水甘甜……”真不愧是上佳的風水環境,遂舉族遷居於此,胡氏五世祖胡士良也因此成為西遞村的始祖公。
可以說,西遞古村落的選址與其他徽州古村落一樣,特別強調風水的格局和風水的作用。從宗譜的記載可知,西遞村的選址特意請教了當時權威的地形與環境勘測專家—“地師”(史稱堪輿家)。宋代徽州、贛州一帶的堪輿學者已享有盛譽。因此,他們的知識體系對當時的村落選址與規劃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徽州古村落選址的風水觀至少有兩方面的主要含義。首先是強調山水結構的吉祥美好,有利於生產生活比如選擇背山面水、有良田廣宅的地方建村,是為了適應家族發展、人口增多和用地擴展等社會需求,必然要求加強家族聚居地的環境選擇,這是自給自足狀態下的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的必然要求;其次是安全防御的必然要求。中國歷史上戰亂頻仍,家族的保存與發展均需要穩定的環境,因此,中國古代的絕大多數村落特別是“避世遷居型”村落的選址,更為強調聚居地的安全防御功能。傳統的桃花源式選址模式,從文化上是受了道家無為遁世思想的影響,從根本上是為了逃避戰亂。所以皖南村落多在大山裡,多向往世外桃源,與其遷徙避亂的社會背景不無關聯。
徽州村落選址,尤為重視其山、水和方位。理想的選址模式要求山環水抱,負陰抱陽,背山面水。風水著作《丹經口訣》中所指出的風水選址模式,在徽州眾多村落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就是所謂“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行。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
從宗譜記述可以得知,西遞村以陽尖山為背依之山,羅峰為朝拱之山,北面是石獅山盤繞,南面是天馬山橫亘。三條大小不等的溪水緩緩穿行其中,在村西兩山夾峙處是鎖關的水口,村落就建在中間寬闊的三陽之地,從而構成一個典型的山環水抱之福地。這種相對封閉卻衣食富足的山間盆地,既避免了外界的戰亂和干擾,也為胡氏家族的生存與繁衍提供了絕好的自然環境。
西遞人為了表達家族興旺發達的美好意願,借助於風水的知識體系,將所處的環境賦予特有的文化意念和人文期待。比如宗譜中記述,霭峰是西遞村的主峰,形似毛筆,故稱“文筆峰”,主鄉村文運昌盛,成為胡氏家族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村子兩側有許多小山丘,風水學中稱之為“砂”,具有單尖形狀的砂被稱之為“文峰”,三峰相連的砂被稱之為“筆架山”,都被用來喻示興文運。有筆還須有墨水,西遞人為此在村內挖了兩口大水塘,一口為村民飲水和浣洗之用,一口用以象征盛墨的硯池。村邊的文峰、筆架山都能倒映在池塘中,似筆蘸墨。水塘邊擺放著一些石條,以象征墨條,這些石條采用的是黟縣盛產的黟縣青(全稱黟縣青大理石),因為“黟“字就由“黑”和“多”組成,本身就是墨。所以,村落環境就具有了出人才的基木條件,筆、墨、硯。
西遞村還有兩峰相連的“官帽峰”,與村外形似玉帶的漳河相搭配,被認為主官運,寓示著胡氏後人或為官或為宦。
在風水學說中,水被認為是選址中的重要因素。《地理簡明》中說:“有山無水休尋地,尋龍點穴須仔細,先須觀水。”四遞村的名稱就源於水。村內有三條小溪繞村而過,後匯聚成西溪流入村外的漳河,水流為西遞人的生產生活及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為了藏風聚氣,緊鎖關口,西遞人在村西水流走的地方特別修造了水口。“水口者,一方眾水所總出處也”。在風水中,水口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關口,是藏風聚氣的關障,水從水口流走時不得直行,應穿過重重關鎖之後流走為吉。所以西遞水口在兩山夾峙中穿行,且在水口一帶種植了大量高大樹木。以增加鎖關之勢。
西遞人在水口處反復營建,最終建造出一片規模很大、且風格獨特的築“水口園林”,一種借自然山水形成的鄉村園林,成為村口處重要的標志性景觀。水口山頂上有魁星樓、文昌閣、廟宇亭榭等。在水的出口處,建有石拱橋一座,是進村的唯一通道。
西遞村因繞山而建,加之前方之水呈環抱之勢,所以,如今的整個西遞村建築群,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從高空鳥瞰恰似一幅巨形船只的平面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