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桃花源裡尋勝境(2)楠溪江畔古村群

桃花源裡尋勝境(2)楠溪江畔古村群

日期:2016/12/16 19:24:20      編輯:古代建築史
楠溪江畔芙蓉村

楠溪江畔芙蓉村

第二節 楠溪江畔古村群
    在在浙江省東南地域,有一條150公裡長的碧水由西北流向東南,從永嘉縣三分之二的地域上流過,最後注入瓯江,歸入東海,她就是美麗如畫的楠溪江,是國家級風景區楠溪江風景區所在。
    在楠溪江碧水兩旁,散落著數十個古村落,這些村落天工人巧,兩臻其美,形成獨具特色的古村落群。據各族宗譜記載,這些古村落歷史悠久,最早的是建於晚唐的芙蓉村、茗岙村、下園村,其次是建於五代的蒼坡村、花坦村、周宅村等,再次是建於北宋的楓林村、廓下村、鶴陽村、渠口村等,還有建於南宋的巖頭村、蓬溪村,豫章村、塘灣村、溪口村、坦下村等,南宋以後建村的就更為多見了。
    楠溪江古村落群的形成,主要與晉、宋時期兩次大的人門遷徙事件有關。


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人大舉南渡江南,把黃河流域的先進文化帶往江南一帶,一時成為人文荟萃之地。初建的永嘉郡,六朝時有許多大學者曾擔任過郡守。東晉大文學家、書聖王羲之,玄言詩人、辭賦家孫綽,骈文家、文論家、詩人顏延之,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蕭梁文學家、骈文高手丘遲等,均屬晉室南渡中的望族。自東漢開始,地方行政長官為師為學重於為官為吏,己成為優良的傳統,因為根據儒家思想,“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清乾隆《永嘉縣志》中說:“王羲之治尚總表,謝靈運招士講學,由是人知向學,民風變。”表明永嘉自古就有尚學的好傳統、好民風。

永嘉郡最早設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永者,水長也,典出《詩經》“江之永矣”;嘉者,美善也,《詩經》“其新孔嘉”。合“永嘉”二字,意“水長且美”,寓示著楠溪江沿途山高水長、惠澤子孫萬代。


    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始祖們基本上是為了躲避戰亂而從外地遷來的。當時的楠溪江山川秀美,偏處東南一隅,開發很晚,與  外界相對隔離,對移民來說,確有世外桃源之感。正如清乾隆《永嘉縣志》說:“楠溪太平險要,扼絕江,繞郡城,東與海會,斗山錯立,寇不能入。”巖頭鎮下園村是唐末瞿氏人家從寧波遷來的,《下園瞿氏宗譜》記載:“晚唐時,黃巢亂,寧波刺史瞿靖媚避亂來此,鑒於天險奇峰,曠洞清幽,乃定居。”芙蓉村的陳氏,遠祖陳忠原籍河南開封,三世祖夷實因避戰亂初遷福建長溪,唐末九世祖陳拱再舉族遷來芙蓉,從此定居繁衍至今。
蒼坡村李氏祖上曾是唐朝王室後裔,五代後周顯德二年( 955年),始祖李岑為避戰亂從福建長溪遷此居住。可見楠溪江畔的巖頭、楓林、花坦、廓下、溪口等幾處著名的古村落,都是閩人建的,且多為福建長溪人所建,而這些人的先祖又多是由中原遷來的。這批閩人都不是尋常百姓人家,皆為名門望族,所以其村落選址很講究環境和文化品位,建築風格也不同於一般的民宅,都是雕梁畫棟、體系完備、講究布局的上等之宅。          
楠溪江畔移民的古村落,一開始就重視村址的選擇。在選址過程中,當然也離不開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作指導。可以說風水是打開中國傳統居住文化之門的一把金鑰匙,了解了風水的知識體系和相關的原理,就能有效地解讀中國乃至東亞傳統的居住文化。


    楠溪江畔古村落的選址仍然強調枕山、環水、面屏,且有廣闊的耕作腹地,但與其他古村選址不同的是,它更強調水的作用。《管子•水地篇》中說:“水者、地之血氣,猶筋脈之流通者也。故曰水者其材也。”水不僅被看作是萬物之本,生命之源,而且被看成是財富之源、興旺之本。渠口村《葉氏宗譜》之“重合族譜牒告成書於後”中說:“渠口,吾祖光宗公發祥之所也。閱世三十有三,歷年千百有途。圍繞者數百有余,沿緣者七八裡(三四公裡)。鳳山翥其西,雷峰峙其東,南有嶼山,而其外有大溪環之。中穿一渠,可以灌田。而其北則層巒疊翠,不一其狀。有徑可通四處,田高下橫遂,布列如畫掛然。泉流涓涓,聲與耳謀。地僻非僻,山貧不貧。有樵可采,有秫(即高粱—引者注)可種,有美可茹,有鮮可食。桑麻蔽野,禾稼連畦。巡筍地而挑衣,趨茶天而焙斗。民賴其利益已久矣!”
    顯然,渠口村所處的環境是一個上乘的生存環境。四面環山,中有一水,田疇廣布,可耕可樵,桑麻遍野,禾稼連畦,是上好的生息之地。
    渠口村前方之水為環抱狀的“腰帶水”(即“玉帶水”),被認為是吉祥的水形,《陽宅十書》中說:“門前若有玉帶水,高官必定容易起;出人代代讀書聲,榮顯富貴耀門庭。”與渠口村一樣,這一帶處在腰帶水位置的古村落還有楓林村、芙蓉村、廓下村、巖頭村、豫章村、花坦村、鶴陽村等。


    其實,楠溪江曲江灣流尤多,素有“三十六灣七十二江流”之稱,不可能所有村落都建在呈環抱狀的腰帶水之中,況且楠溪江沿岸多為火山石灰巖與流紋巖,質地堅硬,不怕河水沖刷凹岸(反弓水處)而形成坍塌,反而在反弓水處形成漩渦和深潭,形成江水不願離去的狀況,反倒被認為是風水寶地,只要在反弓處修一座寺廟即可。如蓬溪村即是如此,在反弓處建了一座關帝廟即化凶為吉了。楠溪江畔許多處在反弓水一側的古村落都采用了這一類似的方法。
此外,為了躲避戰亂,許多人來到楠溪江畔,選擇地域特別偏僻,便於遁世隱居的封閉環境來居住。比如說廓下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四面高山裹抱,唯有西面有一小口朝向花坦,且被珍溪和密林掩住。外人要進人廓下村,若無熟人引路,很難找到。在趟過珍溪後,再走一百多米的S形卵石路,方可到達寨門。寨門並不朝西,而是朝北開的。寨門上設置了望塔樓(又稱谯樓),可用於安全防衛。村內街道極為復雜,外人極易走入死胡同,村民們則以此捍衛自己的領地,過著逍遙自在、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生活。坦下村、塘灣村、花坦村等均與此類似。


    花坦村始遷祖為操隱公。南宋時在永嘉任縣尉,他初選此處的目的除了避亂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為了辭官之後過隱居生活。珍溪《朱氏合族宗譜》之“始祖操隱翁朱公墓志”中是這樣記載的,說操隱公“見世荒亂,民多聚盜,棄官不仕,家於溫。初居城東(今溫州城內—引者注)花柳塘,初欲隱,但目擊理亂,關心竟不能釋……對其子曰:’此不足以隱居跡矣!’東觀西望,乃定居於清通鄉之珍川(即珍溪—引者注)。其地山明水秀,禽鳥和鳴,林深谷邃,景物幽清。乃置功名於度外,付理亂於不聞”,遂在花坦立寨築牆,定居落戶,從而擴展為今日花坦村。
    楠溪江畔有些古村落選址重在考慮小氣候條件和周邊景觀效果。比如鶴陽村就是典型例子。該村《謝氏宗譜》記載:“始祖公從郡城遷來楠溪,某日雪後登山,望見蘭玉台山前積雪先融,遂定居焉,後果繁昌。”該村地處一腰帶水環抱的向陽坡上,後有“錦屏疊翠”,前有“鶴溪漾碧”,光照充足,地氣旺盛,故有“積雪先融”,蘭玉台因此而成為謝氏家族的聚居繁衍之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